当前位置: > 期货>正文

期货与现货何以共舞 期货和信托公司哪个更好做一些业务工作

2023-08-29 17:38:25 互联网 未知 期货

期货与现货何以共舞

在期货市场设立之前,企业往往通过订单以及远期合同来锁定采购和销售价格,期望锁定利润。但是,远期合约作为非标准的场外合约,其标的资产无法标准化,合约主要针对交易双方的特定情况设计,导致远期合约签订后很难通过后续操作转手,交易流动性差。远期合约缺少交易所作为中间交易对手方,面临信用风险。因此企业虽然表面上转移了价格风险,但实际上又承担了信用风险,企业经营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见表1)

表1: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的对比

期货市场的发展极大提升了现货企业风险管理的便利性,同时也对现货公司的期货交易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利用期货套保,现货企业可以实现跨越周期的稳定盈利。具有前瞻性的期货交易策略帮助企业在现货熊市期间同样能够为下游客户提供货源同时保证利润水平。这样具有较高风险管理能力的现货企业将在客户积累上形成巨大竞争优势。不过,对于不具备金融基因的现货企业而言,能够利用好期货工具并非易事。金融专业人才的欠缺,交易技术和金融思想的落后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匹配都限制了现货企业更好开展期现货结合的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期货服务于现货,期货公司开展风险管理创新业务的进程拉开了序幕。

期货公司的传统业务范围一般是期货经纪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期货作为天然与实体经济关联密切的金融工具在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内却无法与实体经济产生联系。缺少现货商品作为托底,期货公司运用期货工具构建多种投资组合的专业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盈利模式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

随着2012年年底期货公司开展现货业务的相关工作指引的出台,政策层面为期货公司在现货领域的经营打开了大门。期货公司开始以风险管理业务的形式与现货企业产生联系。其中除合作套保、基差交易、定价服务这样期现货对冲的业务模式外,仓单业务和做市业务的出现更是为期货公司的业务模式带来了很大想象空间。以现货作为业务基础,以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未来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业务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透到与现货相关的各种业态。

二、上下求索

2.1标准样本

目前,许多传统贸易商都已经涉足期货交易,用以辅助其现货业务的开展。而我国其中起步早、技术能力强、现货交易发展成熟的可以关注厦门国贸(600755)作为参考样本。

厦门国贸成立于1980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成为集供应链管理、房地产经营和金融服务为核心主业的大型综合性服务企业,为“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2015年公司收入总额为642亿元,其中供应链管理收入占比达88.18%。同时,公司金融服务业务高速发展,2015年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97亿元,同比增长近13倍,已逐渐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板块。

厦门国贸具有深厚的期现结合运营实力。早在1993年,公司即开始利用期货工具对贸易进行套保操作,至今已积累超20年经验,无论是业务和管理人才还是实操流程,均形成了深厚积淀。期现货结合模式的成功运作需要企业判断现货和期货价格走势,同时根据市场状况快速准确形成套保策略,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业务的展开需要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同时不断培养储配专业人才,才能有效的利用期货工具配合现货业务。厦门国贸在期现结合领域的深厚积累正是其高筑业务壁垒,在同业竞争中成为行业佼佼者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单一期货品种业务的不断深化,期现结合能力存在一定外溢性。一个品种的成熟经验往往能带动新品类业务以很低的边际成本快速展开。一旦企业在早期阶段形成了某些优势交易品种,接下来的滚雪球效应将快速提升企业多品种交易能力,最终形成综合性期现结合大宗贸易商。

厦门国贸的大宗贸易业务以现货为核心基础,将期货作为现货业务规避价格风险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强调三大主线:一是期货套保以持有现货为基础;二是期货、现货方向相反;三是现货数量不得小于期货持仓量。成熟期现结合能力使得公司可以在商品价格波动过程中持续实现盈利;一旦商品价格出现有利的趋势性变动,公司有把握抓住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弹性。与其他可比公司类似,厦门国贸的期现结合模式主要强调现货走势的判断能力、套保能力和基差预测的能力。(见表2)

表2:厦门国贸套保操作模式总结

可见在现货价格的各种行情中,厦门国贸凭借深厚的期现结合能力均能有效的发掘盈利点。由于盈利过程均与现货交易有关,因此在各种市场行情下公司均有能力进行现货贸易,这意味着作为公司的上下游贸易对象,厦门国贸是跨周期的稳定货源和订单源。这极大促进了厦门国贸在大宗商品贸易商中的地位。

除期货与现货条线的结合外,厦门国贸也实现了在集团层面的现货业务与期货业务协同布局。早在1996年,厦门国贸旗下国贸期货注册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贸期货基本实现了期货业务领域纵向与横向的全面布局。国贸期货具备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交易、结算资格,能够代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所有期货品种。2012-2015 年,国贸期货先后取得投资者咨询以及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资格。2016年4月,国贸期货(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揭牌,开始为投资者提供境外期货、证券、外汇、资产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背靠强大的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国贸期货迅速建立起自身竞争优势,尤其在风险管理领域,其子公司启润资本一直维持着领先地位。依靠现货领域所形成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和深入理解,现货贸易商组建期货公司也是其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各板块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浙江远大物产已经从传统的现货贸易商发展成为大宗商品交易商,辅以商品期货衍生金融工具,通过期现货交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促进,使得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盈利能力。2012-2014年,远大物产营业收入分别为363.07亿元、451.94亿元和456.37亿元,实现净利润0.69亿元、1.56亿元和6.01亿元。

浙江远大物产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期货及电子交易等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能力,更在于其以产业为基础、以研究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同时以深刻的风控理念指导下形成的风控体系作为保障。浙江远大物产在2014-2015年由于在期货业务中获利比较可观,目前的体制在国内可比的贸易公司中属于前列,未来正在向更国际化的公司进行对标。相对于国内的贸易公司,浙江远大物产对于产品及行业的研究更加充分,对于各种对冲工具的使用也较为充分。但与国外跨国巨头——日韩商社、Vitol、嘉能可等公司相比,无论是资源的获取能力,还是国际化的视角和贸易规模,都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浙江远大物产未来的主要增长空间所在。

2.2风起云涌

2012年作为我国期货公司业务创新元年,这为期货公司丰富业务模式、拓展收入来源奠定了政策基础。随后,各期货公司积极响应期货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同时也为在创新业务“蓝海”中抢占先机,纷纷快速布局风险管理业务。经过4年的发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试点业务的期货公司从2013年年初最先获批的8家发展到目前的63家。

风险管理业务的规模也在稳步扩大。截止到2015年,全部备案的51家风险管理公司总资产达113.48 亿元,同比增长70%,净资产达51.21亿元,同比增长42%,平均资产负债率55%,总体财务指标比较稳健;共有42家风险管理公司开展业务,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374.67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净利润0.49亿元,同比增长512%。(见图1至图2)

图1: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的资产规模变化

图2: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的盈利水平变化

从各期货公司布局的业务类别来看,以备案的期货公司基本实现风险管理全业务条线的经营。截止到2016年8月31日,共有49家公司获准开展仓单服务业务,49家公司获准开展基差交易业务,49家公司获准开展合作套保业务,41家公司获准开展定价服务业务,12家公司获准开展做市业务。(见表3)

表3:开展各风险管理业务公司数量即占公司总数的比例

另外,不同的期货公司正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在其擅长领域集中力量培养市场竞争力。如永安期货主要依靠其自身庞大的投研团队,专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期现货结合需求。中小企业现货体量较小,但需求的业务种类跨度较大。拥有业内较大规模投研队伍的永安期货,能够利用其全面的投研覆盖面,适配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各种需求。

南华期货主要专注于场外期权业务。南华资本场外期权业务服务对象涵盖各类机构、产业客户及高净值个人客户,通过设计金融衍生产品策略组合,降低实体企业所面临的生产、库存和销售环节的风险,自2014 年9月开展场外期权业务至2015年一季度,已签约客户数量70户,累计交易期权75笔,累计名义本金8.3亿元。南华期货已经在场外期权业务上走在行业前列。

鲁证期货于2013-2014年主要开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商品交易。截至2014年,鲁证期货与超过20名卖家客户和超过100名买家客户进行交易,在现货市场上向卖家客户采购并销售给买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相应的风险对冲,使得无论现货市场涨跌,公司均能够实现较为稳定的收益。

总的来说,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发展迅速,但仍有巨大的提升潜力。风险管理子公司的资本体量、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远未达到饱和。一些创新业务的开展如期权做市业务等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风险管理子公司有望通过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开展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