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外汇>正文

信托消息汇2023.5.22 星期一

2023-07-18 16:50:06 互联网 未知 外汇

转自:中国信托业协会

目录

一、以新分类为指引打造信托业“百年老店” 访平安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姚贵平

二、在基建投资领域找到转型突破口

三、专家热议保险金信托市场发展 建议建立高效合作对接机制

四、加速推进业务转型 信托公司发力渠道建设

五、股权家族信托——企业传承的“皇冠明珠”

六、五矿信托—爱享无虞系列特殊需要信托正式发布

七、护佑心智障碍群体 北方信托推出系列信托

八、加速处置不良 首家开立银登中心不良转让账户信托公司已现

以新分类为指引打造信托业“百年老店” 访平安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姚贵平

来源:金融时报 胡萍 2023-05-22

作为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业如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在平安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姚贵平看来,信托行业应以新分类为指引,回归本源,走出一条差异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打造信托业“百年老店”,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信托业转型要回归本源,您认为信托的立业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姚贵平:信托业应恪守立业初心,时刻铭记国家赋予信托业的使命责任,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作为根本遵循,各项经营活动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满足社会需求、提升行业价值,将自身发展始终置身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推动国家、社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把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制度功能、客群基础、服务能力,将金融活水精准配置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覆盖新基建、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助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双碳”、数字经济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不断增强信托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度和力度。

坚持以民为本,将信托风险隔离、事务管理的特点和专业能力结合,丰富信托机制在公益慈善、社会治理、风险化解等领域的应用。最直接的体现是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要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产品设计、业务操作、售后服务各环节中,融入客户咨询、投诉、诉讼各场景中,构建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控体系。

《金融时报》记者:新的业务分类已经确立,在此基础上,信托公司的展业逻辑有何变化?

姚贵平:新分类下,信托牌照灵活性优势要建立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体现在受托财产的多样性、产品组合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综合化上,建立起信托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新分类下,融资类业务退出是大势所趋,信托业应坚定不移地压降传统融资业务,推动融资模式向资管信托本源转型,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做资金、资产“两头在外”的轻资本、轻资产模式,逐步摆脱对传统融资业务的路径依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支柱。

此外,打造信托“百年老店”,应彻底摒弃“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敬畏风险、遵从专业,立足长期发展,聚焦专业领域,在能力不具备、制度不完善、风控不匹配的情况下,审慎开展各类业务创新。任何业务、模式创新必须在新业务分类的规范框架下开展,做到合规先行、制度护航。

《金融时报》记者:现在信托公司普遍需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姚贵平:提升主动管理能力、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一要践行“受托服务+”理念,为社会民生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信托服务。资产服务信托彰显了信托的独特价值,但如果仅局限于搭建信托架构、提供事务管理服务,缺乏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信托极易成为通道,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要发挥资金融通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低成本的机构资金。资产管理信托不能走传统融资的老路,也不能盲目跟风其他资管机构,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机构资金、另类资产投资上深耕发力,打造具有信托特色的资产管理业务。

三要创新公益慈善服务模式,助力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建设。信托在这方面有天然的制度优势,但目前发展还不充分。探索搭建开放、共享的公益慈善云服务平台,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服务模式,推动公益慈善信托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面对行业新形势、新变化,打造信托“百年老店”还需哪些配套制度、机制支撑?

姚贵平:时代在变、市场在变、客户在变,打造信托“百年老店”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融合新的组织形态、技术手段、激励机制,才能永葆活力。

完善法规政策制度。在法律法规层面,建议加快推动信托法修订,完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并出台税收等操作实施细则。在行业制度层面,建议制定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资本管理办法,鼓励信托公司间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良性竞争、百花齐放的行业发展新格局。在业务细则层面,建议对标资管新规,出台资产管理信托产品管理办法,允许信托取得社保基金、年金等受托人、投资人资格,打通信托产品对接保险资金通道。

优化组织人员结构。新业务方向突出专业化经营,需要科技、运营、投后等强大中后台支撑,信托机构应改变传统“打猎”模式,建立敏捷作战单元,人才结构要匹配业务调整,大幅优化传统融资类业务人员,重点引入产业、资管、科技、法律、税务等专业人才,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改进评价激励机制。机构评价应更加突出服务实体、业务品质、智能科技、社会责任等质量类指标,完善机构监管评级、行业评级办法,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人员激励在保持市场化优势的同时,应结合不同业务特点,探索采用合伙制、预算制、递延制等差异化激励方式。探索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的模式,增强职业精神,建立中长期的激励机制,将员工激励与公司长远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加强智能科技赋能。新业务方向决定了智能化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一是以智能化赋能业务发展。资产服务信托客户广、场景多、周期长,要重点在渠道对接、客户交互、运营管理等领域加大投入,提升智能化水平。资产管理信托具有强数据、重模型的特点,要对标实践领先的资管机构,建立一体化投研平台,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募投管退各环节,满足高频估值、交易、组合等需要。二是以智能化赋能风险管控。将制度建立在流程上,将流程建立在系统上。在投前环节,建立覆盖交易对手、底层资产的大数据风险画像,把好准入关。在投中环节,利用数字技术对交易全流程进行监督,覆盖集中度、杠杆、久期等,实现风险预警和管控的即时性、智能化。在投后环节,建立量化工具和分析模型,做到风险管控的先知、先觉、先行。

在基建投资领域找到转型突破口

来源:金融时报 2023-05-22

近年来,各家信托公司都在积极探索谋求转型,向特色化、专业化经营转变。笔者认为,信托公司可紧抓国家“大基建、新基建”的战略机遇,依托信托制度优势,结合公司的业务强项,在基建投资领域找到转型突破口,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基建投资是稳经济的重要支撑

稳投资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鼓励和吸引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