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外汇储备和误差与遗漏 外汇储备和外汇的区别在哪
由于需要提取相关数据,简单学习了一下国际收支平衡表,其中关于金融帐户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帐户”与“储备资产”之间的关系很是迷惑。阅读了一些资料,觉得稍微清晰一些了,记录下我的心得以备以后查阅,也希望能帮助到你。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国际收支表的内容,存在的错误烦请指正,谢谢~
我觉得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通过其最直观的作用――记录国际的外币流动情况,一个流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遵循一个原则:任何导致从外国人那里获得收入的交易,都记入国际收支账户的贷方;任何导致对外国人进行支付的交易,都记入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在此需要强调借贷的区分依据是居民(本国)与非居民(外国)。
在该原则下,我将用例子对经常账户、金融账户、储备资产与误差进行说明。所有的例子都包含以下三个参与者及行为:出口企业A出口货物/服务获得100美元,国内企业B以股权投资形式向国外某公司投资50美元,以及作为记录人的中国ZFC。(汇率假设为6)
一、经常账户与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一个完美的情况
在完美情况下,我们假设所有进入我国的外汇都会变成官方外汇储备(被兑换为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则如上的两笔交易将会对应下表的记录:
交易行为 交易记录:私人部门角度 国家整体的角度(该假设下也是官方记录人C的角度) A出口货物 借:外汇 100美元贷:货物出口 100美元 借:外汇储备(经常账户) 100美元贷:货物出口(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100美元 A兑换外汇 借:现金 600元贷:现金 100美元 B兑换外汇 借:外汇 50美元贷:现金 300元 借:资产(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 50美元贷:外汇储备(储备资产) 50美元 B对外投资 借:股权 50美元贷:外汇 50美元在完美情况下,从我国C的视角,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一笔交易都体现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且经常账户与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的变动额之和等于外汇储备的变动额(或金融账户变动额等于经常账户变动)。但真实情况可能存在很大出入,一方面,私人部门持有的外汇并非一定会兑换成人民币进入国内流通;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很多交易并不能完整的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二、储备资产与误差与遗漏:真实的情况
我们假设B获得投资依然会兑换为本币在国内流通,但出口企业A只将100美元中的60美元兑换,剩余40美元继续持有以作他用。则将会有如下记录:
交易行为 交易记录:私人部门角度 国家整体的角度 官方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 A出口货物 借:外汇 100美元贷:货物出口 100美元 借:外汇(私人) 100美元贷:货物出口100美元 借:?贷:货物(经常账户) 100美元 A兑换外汇 借:现金 360元贷:现金 60美元 借:外汇储备 60美元贷:外汇(私人) 60美元 借:外汇储备(储备资产) 60美元贷:? B兑换外汇 借:外汇 50美元贷:现金 300元 借:外汇(私人) 50美元贷:外汇储备 50美元 借:?贷:外汇储备(储备资产) 50美元 B对外投资 借:股权 50美元贷:外汇 50美元 借:资产 50美元贷:外汇(私人) 50美元 借:资产(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 50美元贷:?虽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来说,私人部门是否换汇对全国的外汇总资产影响不大,无非是外汇是放在国家手中(外汇储备)还是放在私人部门手中(外汇)的问题,且借贷总是相等的。
但从国家的官方记录者C――政府的角度来说却并非这样:一方面,对于每笔交易发生时来说,C有时只能统计到借贷当中的一方,甚至这笔交易的借贷双方都无法观测到。另一方面,C有时只能观测到官方的外汇储备变动,对于私人部门持有的外汇很难统计(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也只记录官方储备,并不记录私人持有的部分)。
结合例子,由于A没有完全换汇的40美元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将体现为借贷方的期末差额40美元当中,计入“误差与遗漏”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误差与遗漏并非仅仅是统计误差,还能反映出私人部门持有的外汇(或国家整体持有外汇与官方外汇储备的差额)。
最后补充一个关于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的说明。当非居民向我国投资时,该项下负债增加,撤资时负债减少;当居民对外投资时,该项下资产增加,撤资时资产减少。同时根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诠释文件》,资产增加时资产项记负号,负债增加时负债项记正号。所以从外汇流动角度来看,外汇净流入时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为正,外汇经流出时为负。例如,引进外资时外汇流入,负债项增加,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变动为正;对外投资时外汇流出,资产项增加,资产项记负号,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变动为负。
另附一个我参考的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