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川信相继出事,信托还能买吗?
从P2P爆雷、私募基金爆雷、再到某些信托暴雷,不少人感叹,中国的金融机构到底是怎么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P2P平台和私募基金并不属于金融机构,监管从未承认其金融机构的地位,只不过他们同样做着金融机构才能做的事。
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会发现这些爆雷机构最大的共同点:非标、民营。
1、民营
不管是玩P2P的、还是玩固收类私募基金的,99.9%都是民营机构,而持有正规金融牌照的信托机构,从“雷王”中江、再到雷王安信,再到雷王川信,背后的大股东也都是民营企业。
要说民营机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股东利益优先,大股东的提款机!
资本都是逐利的,民营企业拿金融牌照的初衷,也不就是为了给自己提供融资便利吗?因此很难避免为了利润去做一些高风险的项目,也避免不了会给给股东以及关联方输血。能够静下心来,正儿八经的把业务做好做强做大的企业太少了,走这条路时间太长太寂寞。大家都想走捷径,喜欢高风险高回报,但这条路很容易掉坑里。
国有背景的机构,管理层相对会保守一些,一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业绩压力,另一方面,只要在任期内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就不会影响前程,谁愿意砸了自己饭碗呢?相对来说更注重对风险的管控!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正规金融机构都是国有背景。
2、非标
不管是P2P,类固收私募,还是信托,都是非标领域的弄潮儿,非标资产既包括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等直接债权性质的资产,也包括明股实债的债性资产,还包括以债权融资为目的的各类收(受)益权。非标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但非标资产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风险高、监管难!
销售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也越高。
这句话在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但不总是正确的,比如在非标领域。我一直认为,非标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是严重不匹配的。
其一,如果背景好,谁愿意通过非标去融资呢?通过发债或者银行贷款融资不香吗?
其二,原则上产品和项目底层是一一对应的,如果不对应就变成资金池了。也就意味着项目所有资金都押注在一个项目上,如果项目顺利还本付息,到期可以拿到百分之七八的固定收益率,如果融资方出问题,很可能会损失本金并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权。为了这个并不算高的收益,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值得吗?
监管曾开了TOT的口子让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多项目配置降低单一标的投资风险,但却被某些信托公司做成了资金池去承接不良项目,当然这其中也有监管体系不到位的原因,不可多说。
非标债权类的产品,基础资产不能在公开市场交易,缺乏明确的定价机制。由于信息披露程度不一,管理人或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风险把控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主体,也会有不同的定价。带头大哥中信、平安的收益率就是比别人家低,我就想自己多赚点利差不行吗?而像这种同一主体在不同机构的融资产品收益不同的情况比比皆是,你买的7.5%的产品风险不一定比人家8.5%的项目低,也就意味着承受着同样的风险,却得不到相同的收益。
此外,当优质资产不那么充裕的时候,业务不能停啊,某些机构就会放低准入门槛,从前看都不愿意看的县级项目现在觉得也还可以,50名往后的地产公司项目觉得也还能凑合。风控门槛降低了,意味着风险提升了一大截,但是收益率却没有提高一大截。
关于资金池问题说句题外话,最近有某排名靠前的信托公司从业人员拿着他家的产品来质问我造谣,说他家的主动你管理产品怎么就变成资金池了?我只能说恭喜你被洗脑成功!人在任何时候一定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避免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非标最难的,还是在于监管层面。目前各类非标资产形成所依附的金融业务分属不同金融行业、机构,由不同监管部门主管,监管政策和要求不统一,而且监管政策调整变化较为频繁。
P2P野蛮发展时期是没有监管的,阿猫阿狗都能来掺和一脚,导致乱象丛生,结局我们都看到了,整个P2P行业现在已经处于出清尾声了。
私募基金属于证监会监管,证监会的监管体系相对是比较完善的,基金必须有托管人,托管人站在投资人的立场负责监督基金运作,包括资金交收、净值估算等,但对于非标债权类私募,托管方也只能监管一层,也就说资金正常进入到被投企业层面,如果产品通过多层嵌套,监管也无能为力。于是在18年“阜兴系”引发的私募爆雷潮后,协会停止了其他类私募的备案,相当于是把非标债权类私募一刀切了。
信托一直是非标大户,由银保监会监管,由于是“信任托付”所以并没有引入三方资金监管,信托的资金保管银行也仅仅是保管资金而已,只能靠信托公司自律,那么信托公司的道德风险是没办法规避的,结果就是出现安信信托和四川信托大股东挪用信托资金的行为。
而近年来备受企业和财富公司青睐的各种金交所和金交中心,主要承担的是一个备案的角色,场外模式直接汇款给融资方账户,各种常见的没见过的企业鱼龙混杂,都能通过金交所发行产品融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金交所必将是爆雷的重灾区。
非标对融资方准入门槛及其信息披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风控尺度也完全由机构自行把控,对于风格激进的民营机构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
当非标遇上民营机构,带来的往往都是灾难
3、出路
那么是不是说民营机构不能玩金融呢?
我们知道国内有个领域有大量民营背景玩家,就是证券投资基金,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基金。
我们很少见到这类平台被投资人集体维权,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一下三个方面:
一是投的标准化资产,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发债主体,都有严格的发行条件和监管机制,也就过滤了那些资质不好的企业。而且基金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单一标的的风险。
二是引入了托管人体系,最大程度上杜绝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三是法规完善,监管尽责。从业人员必须要通过基金从业考试,销售平台必须持有基金销售牌照,对于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及处罚措施都有明确的规定,参加过证券或者基金从业考试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而监管方面,对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现场检查或自查;销售监管方面,销售适当性原则要求产品风险要和投资人风险相匹配,通过各种措施保证销售机构做到了尽责的义务。此外,所有宣传材料包括一个网站页面都要向当地证监局报送备案,甚至在产品销售时哪些词语能用哪些词语不能用都有严格规定。而非标呢?
最近监管在压降融资类信托的规模,某些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被暂停,行动快的信托公司已经开始推出标品信托,不可否认的是非标转标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信托公司想从标类市场抢食吃未必那么容易。让非标业务的信托经理去做基金经理的事完全是赶鸭子上架,找项目和管理资产完全是两码事,人才队伍建设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虽然非标转标是趋势,但是非标市场不可能完全切掉。毕竟很多企业只能通过非标的方式去做融资,一刀切会恶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所以非标即使信托公司不再做,总会有其他机构来做。但未来非标业务规模下降是板上钉钉的事。
民营机构搞非标,监管必须到位、风控前置,在企业准入门槛、资金监管、销售合规、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做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