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转型的痛点和难点! 以下哪些属于信托业务的特点
信托业务分类改革迈出坚实一步。
近日下发的《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3个大类,其中资产服务信托又细分为16个小类,对资产服务信托的分类最为细化、着墨最多,监管导向不可谓不明晰。
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加上我国“大企业”破产重整需求不断增加,作为目前信托市场中最能体现信托本源价值的业务工具,服务信托已经成为多家信托公司谋划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国民信托自2023年提出改革转型发展战略,锚定服务信托“下功夫”。目前,该公司已先后主导、参与了多笔重整项目,承做了包括天津物产、中科建设等一系列在业内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破产重整财产权信托服务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国民信托经过了哪些调整变革和转型探索,又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未来服务信托业务发展会面临哪些挑战?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国民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信托”)董事长肖鹰。
彻底摒弃融资类业务思维
《中国经营报》:正如信托业协会此前的分析文章所言,经过四年艰难的业务调整和转型探索,信托业未来发展的迷雾逐渐驱散,新发展格局方向已经日益明晰。你如何解读监管层在当前时间节点将信托业务分类改革作为 2023 年重点推进工作并下发了征求意见稿 ,这一监管举措的意义是什么?
肖鹰:《通知》进一步厘清信托行业的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引导行业以规范方式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和行业传统竞争优势,对于行业回归信托本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通知》中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3个大类,其中资产服务信托又细分为16个小类,新的分类即是基于行业过去四年转型探索中形成的差异化、特色化、超越一般性金融工具特色的总结,也是监管部门对新业务模式的肯定。后续有关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监管评级、信托保障基金缴纳、信托产品登记等相关配套机制进一步完善后,行业转型发展将更有保障。
《中国经营报》:业内观点分析认为,未来信托公司将基本告别传统融资类业务,信托公司相应的内部管理机制也需要改革。部分信托公司目前已逐渐将业务重心转至资产服务和证券投资等领域。你认为,信托公司接下来重点发力的转型方向有哪些?
肖鹰:按照分类新规,信托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探索实践和资源禀赋,按照不同的信托目的和服务内容,在资产管理和受托服务领域中找到差异化、风格化的转型方向。
转型的重点是彻底摒弃过往的融资类业务思维,抛弃影子银行心态,重新定位自身价值,把信托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制度优势和金融机构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平衡好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到业务层面,信托行业的业务重心将逐渐转移到各类服务信托及最终投向标准化证券的标品业务。
服务信托业务采取“1+N”策略
《中国经营报》:服务信托是近年来国民信托重点布局的领域,且以破产重整、财产权信托为代表的服务信托业务取得一些转型成果。能否介绍一下当前的转型探索情况,公司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整变革和转型探索,当前该类业务的发展还存在什么样的难点或挑战?
肖鹰:国民信托在2023年提出改革转型发展战略后,全公司一盘棋推进信托业务转型,设定了“以服务信托作为公司主要业务特色和发展方向、以标品业务作为公司重要业务支柱和收入基础、以传统业务转型升级作为重要补充”的发展战略。
其中,在服务信托业务领域采取“1+N”策略,以企业破产受托服务信托作为公司转型重点突破口,带动市场化重组信托、纾困服务信托、不良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和供应链服务信托等回归本源的多种服务信托业务协同发展,在传统事务管理基础上,不断衍生各类服务内容,为客户的资产重整、纾困等需求提供多元、立体式金融服务。
就企业破产重整受托服务来说,国民信托在项目审批、管理等相关环节,有别于传统业务的常规操作流程,推行“中台前置,前后协同、内外联动”的推进模式,一方面,在公司内部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岗位的专业优势,在法律、财务、税务、评估、科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企业管理、资产处置等方面统筹资源,提供强力保障;另一方面,打造服务信托生态圈,通过与外部律所、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团队等机构广泛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共同为债权人、管理人、破产企业等相关方提供全流程、最优质也最具竞争力的综合服务。同时还引进合作方,为债权人提供线上纾困商城等多样化的债权解决方案。
在服务信托业务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服务信托”的概念内涵、法律界定尚未清晰,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等各方需要重新定位信托的服务形式与内容,这需要信托同业在布局各类新型业务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概念的普及与教育工作。
《中国经营报》:国民信托重点发力破产重整、财产权信托是基于怎样的考虑?面对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重整市场趋势,你是如何判断其市场机会的?
肖鹰:破产重整服务信托明显兼具监管号召的“回归本源”的服务属性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公益属性,应属于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民信托过去十年在事务管理信托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业务经验与资源,在部分涉及破产重整企业的风险资产处置过程中,充分履行受托人职责,竭尽所能、多管齐下保护受益人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国民信托练就的受托人的服务意识、专业能力及业务资源,很好地匹配到早期介入的相关重整项目中,成为较早进入此类业务的信托机构之一。
信托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定位。现代信托制度在我国作为一项舶来品,伴随着若干轮调整,正逐步回归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得益于信托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信托机构能够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但其背后的核心商业逻辑仍是机构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大企业”重整需求增加的趋势,对国民信托而言是一个极佳的历练升级的机遇,发展相关业务不仅着眼于当下市场的开拓,也是给国民信托未来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综合性增值服务破解“零报酬”
《中国经营报》:当前该类业务的费率情况如何,距离实现规模化发展和成为支撑信托公司业绩的业务还有多远?
肖鹰:目前企业破产服务信托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而且随着信托市场竞争开始趋向激烈,相关业务现阶段开始呈现出服务—报酬不匹配的现象,服务报价不能覆盖人力成本,在某些业内热点项目的竞标中有同业甚至提出零报酬的信托方案。
资产服务信托将会是人力、技术等全方位高投入的新型信托业务,按照目前行业在相关项目的报价趋势,信托公司难以保证在长周期的信托存续期间为受益人持续提供优质的受托服务,也不利于该类业务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民信托在努力树立业内标杆、呼吁合理收费的同时,也在以基础的重整受托服务为入口,不断发掘客户需求,提供诸如尽职调查、财务顾问、共益债融资、资产处置、战略投资者引进等衍生的综合性增值服务,探索合乎投入产出逻辑的商业模式,以持续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经营报》:我们了解到,目前国民信托已经逐步形成了专人专项、驻场服务、合规高效的财产权信托业务操作模式,并开发上线了专门的业务支持系统。未来国民信托在资产服务信托领域有哪些规划?与此同时,公司在业务结构、内部体制、激励机制、科技力量等方面可能还需要作出怎样的改革?
肖鹰:未来国民信托将在资产服务信托领域继续提升和创新专业服务能力,并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逐步与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建立“业务生态圈”,打通资产服务中因跨行业、跨周期、跨领域造成的壁垒,为市场甚至全社会提供一个全方位服务平台。
公司也将结合在资产服务信托开拓过程中发掘的业务机会,与现有的业务结构相结合,以传统业务为基础,发展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