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风险零新增:平安信托如何重新定义行业“风控”标准? 平安信托风险管理部经理
目前的信托业重点在关注三个指标:风险资产规模、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和金融同业通道规模。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压降初显成效。不过,风险资产规模压力犹存。202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6431.03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660.56亿元。
在上述背景下,平安信托2023年实现全年风险资产“零新增”颇引业内关注。《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发现,“零新增”背后,平安信托在风控上层层升级,自设“门槛”。
颇值得一提的是,在风控叠加之下,信托项目的月均立项量反而逆势提升,达到之前的1.44倍,背后有何玄机?
全面风控引发“乘法效应”
受新冠疫情冲击,2023年,信托业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大型企业集团违约并引发风险交叉感染的新型风险。
那么,平安信托“零新增”的实现凭借什么?平安信托给出的答案是:全面风险管理。
平安信托副总经理戴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首先,平安信托的董事会层面有非常明确的风险偏好体系和严格的限额管理,把方向性的风险控制住。第二,在执行层面上,有纵横交错的多维度风控管理体系,确保董事会的风险战略能有效地在各个环节上去执行和落实。第三,通过专业化的评审,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把控将有比较强的管理。第四,构建了全面的投后管理机制以及投后管理风险监测机制。第五,建立了实时的智能化大数据系统和智能风控系统。
众所周知,风控缺失或不到位,往往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更为严格的风控管理也意味着业务的减少和投入的增加。
“比如,对审批人员的要求更高,人力的培养投入更大。”戴巍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平安信托近年来持续增加了科技方面的投入, 2023年投入近2亿元,其中对于推动风控智能化方面的投入超过5000万元。
据了解,平安信托董事长姚贵平多次在内部强调,公司的经营管理要有效控制好风险,把握好发展机会,风控必须要起到引领作用。
“在执行层面,所有工作都要围绕风控展开。”戴巍认为,一个金融机构业务能够发展多快,规模能够发展多大,核心是在风控能力有多强。风控能力强的机构不仅能获取更高的风险议价,也能把握住实质性的核心风险。
“全面风控管理体系不是在流程中增加一个新的风控环节。比如,行业化审批,核心是要求业务团队更聚焦行业,但并未增加任何的审批流程。随着审批团队聚焦行业时,风险识别能力更强,审批效率也会更高,对前台投资经理的赋能指导也更有针对性。”他指出,从效率来看,全面风控管理反而带来了乘法效应。
平安信托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落地后,信托项目月均立项量反而是之前的1.44倍、月均审结量是之前1.5倍。与此同时,项目的平均审批时长明显缩短,人均产能增加61%。
重构:体系再造
平安信托在2023年对原风控系统进行了重构与再造。
构建信托风控体系,要建立在机构运营特色上,否则难以管控住整体风险。戴巍向记者指出,对于风控系统和管理体系的不断调整,一方面,各家信托公司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因此,风控模式、风控架构和管理体系都有着巨大差异。另一方面,规模的增长、业务的转型要与风控能力的提升同步。如果不能够实现及时的调整和匹配,必然会出现风险问题。
平安信托自2023年启动全面转型,业务逻辑也随之转向,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来进行支持。
显而易见的是,在公司组织架构上的战略调整。风控中心从原来内置于各业务团队独立出来,转变成“中台”,包括了风控部和派驻风险团队。
风险管理治理架构亦颇具“平安”特色。平安信托从董事会、管理层到执行层建立起严密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强化风险的主动识别与防范。
戴巍指出,“如果没有完整的全面风控管理架构,仅把控住单笔业务或单个项目的风险,很难真正把控整个公司的风险。”
具体来看,平安信托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分别设有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前者把控公司整体风险偏好、风险限额、资本管控和授权体系,确定每年的风控核心政策。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行业和产品的风险政策、细化落实至业务审批流程等方面。此外,执行层面则设有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专业评审委员会等。平安信托风险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多维度、系统化、全面化。据了解,在全面风险管理架构的基础之上,平安信托更崇尚多维度、各个环节、全链条的控制和执行机制。
例如,在制定公司风险政策时,策略上要实现不同投资属性的全覆盖,包括债权、股权和物权,以及标品和非标;具体执行上也设定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授权机制,进而匹配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
除架构方面的战略调整之外,平安信托也在持续不断地升级智能风控平台,打造出资产全流程风控一站式平台,构建了资产经理一站式的“办事大厅”与风控经理的“罗盘灯塔”。举个例子,通过“罗盘灯塔”,风控经理可以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360°多维画像评估项目风险并以量化模型支持展业。
“平安信托建立了实时的智能化大数据系统和智能风控系统,所有的业务、所有的流程,每个节点都在系统上实现。”戴巍告诉记者,无论是项目投前、投中、投后,还是项目的尽调、管理和风险管控化解,都是由全面的大数据智能化系统支撑。
杜绝审批特殊通道
从业务全流程来看,平安信托的风控体系在公司内部已经形成闭环。
当信托经理有一笔新业务,需要先通过区域准入要求、区域集中度、客户准入等多个门槛的考验,才能发起立项。项目立项后,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判断是否符合标准,若符合则进入到项目评审阶段,包含初审、复审和终审。
针对不同的行业,平安信托还设立了专门的审批团队,“风控人员都是行业风险专家”。在评审阶段的项目,被划分为房地产、政信、基建、特资等行业,通过系统分派到相应的团队中。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法律合规审查,“这样双线作业、同步进行、交叉提示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信托项目风控效率”。审批通过,拿到决策意见书,项目团队完善合同,对接资金端。
项目投资之后,资产监控团队将会进行实时风险监测及风险预警,尤其是对于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客户、重点产品、重点行业。若发现异常情况,投后监控团队会提示投资团队进行核实或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化解动作。
“在风险管控方面,能力的打造是核心。”戴巍表示,平安信托真正实现了行业化审批。这不仅是金融风险识别的能力,而且是在逐步聚焦行业的基础上,叠加金融能力。如此一来,行业系统化风险和某个领域风险就能够控得住。
实际上,项目审批环节,业内大部分信托公司以区域和项目进行划分,有的公司甚至存在着“特批”的操作。对此,戴巍说:“以前是按区域划分,现在审批团队高度集中独立,全部由总部做,审批不再下沉,更不会有特别通道。”
可见,项目“募投管退”的全流程,处处都彰显着风控意识。而风控体系之所以能形成“闭环”,尤为重要的是最后一环——风险处置。
戴巍表示,在风险资产暴露的时候,基于强大的数据和系统支持、严格的投后管理协同机制等,平安信托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后续的风险化解和处置过程当中,平安信托也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化解方案,及时采取相关动作。
正是基于在防风险、化风险、经营风险方面的探索与积淀,平安信托提出了“特资+”战略,打造以特殊机会投资为特色的多元投资平台。目前,平安信托已在不良资产ABS、上市公司股东质押纾困、资本市场续期纾困、特殊机会标品投资等领域实现了突破,累计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
*END*
记者:陈嘉玲
编辑:郑利鹏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