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的资金池里的钱(可能)投到哪里了? 中融信托资金池规模2021
【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来源:大话固收
接上篇《中融信托到底算不算央企?》除了“央企背景”经常被讨论之外,中融信托身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常年募集的资金池产品。
前两天有投资者交流称,自己手上买了中融的资金池项目,还有半年到期,由于私人原因想要转让出去,尽快回款。结果迟迟找不到愿意接手的,折价也不行。这位投资者遇到的难题,疫情的影响,当然是占了很大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说不清这个资金池的风险程度。
为什么资金池产品的风险说不清?主要是投向说不清——信托资金对应的底层资产看不清。不但投资者看不清,对应的理财经理也说不清,信托合同也没写清。
10年133倍的“其他投资类”
尽管如此“不清”,小固还是要尽可能地捋一捋。根据中融信托历年年报披露的信息,其主动管理类信托主要分为5类:证券投资类、股权投资类、其他投资类、融资类、事务管理类。
这5类里面,证券投资类往往有具体的项目名和投资策略,例如中融-天乙合1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股权投资类更是如此,要对应到具体的投资标的,如中融信托-中国“芯”1号澜起科技股权投资基金1号信托计划;融资类,往往是各种政信类、地产类、工商企业类常见固收债权项目;事务管理类不用说,信托公司就是依指令行事而已。
这样筛查下来,如唐昇、鑫瑞、隆晟、融雅、铂晟、泽慧……这些XX系列的资金池类项目,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具体的底层投向。如果按照年报的分类,资金池项目最有可能被归在“其他投资类”。
如果把其他投资类近似等于资金池来看的话,2010年以来的规模变化如下:
(来源:中融信托2018年报)从2010年的15.5亿,增长到2016年高峰时期2439.16亿,6年增至157倍。特别是2011年,相比于2010年一年内几乎就翻了10倍。
2011发生了什么呢,中植系的四大财富管理公司依次在这一年成立了。
钱到哪儿去了
那么这些资金池究竟投向了哪里呢?虽然中融对于资金池产品没有详尽的披露,但是几个资金池产品的合同里,分别还是框定了一个大概的投向。
可以看到,除了融雅41号投向接近于一般的TOT产品或者低风险领域之外,几个资金池系列还是有细微的区别:唐昇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隆晟以股权形式参与矿产能源,鑫瑞参与工程和能源项目加入有限合伙……
即使都设置了优先劣后结构或者回购条款,资金池被用于资本运作的痕迹依然还是很明显的。
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资金池的投资者,并不清楚这一点,总觉得投资的是中融信托的债权——定期还本付息,中融有义务还。其实资金池就算什么都能投,还真是就是不能投给中融自己,真这么干,就是自融了。
不过,尽管这些钱不能自己用,作为中植系企业大家庭的一员,会不会向成员企业输送,目前还说不清楚。可以知道的是,这些“投资领域”和中植系企业的领域是高度重合的。
除了中融信托的资金池之外,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发行的中植系相关定融产品、基金类产品,这个新生资金池的规模,目前还是未知数。
线下模式的新挑战
众所周知,资金池项目的本质就在于新旧相续,源源不断。回头来看,2011年后中植系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得以迅速扩张,除了抓住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之外,与中植系强势的线下营销文化也是分不开的。
这种线下营销模式,目前正在经受这来自新冠疫情的挑战。
尽管疫情在湖北之外的地区已经算是可控,但究竟多久才能恢复正常秩序还无从判断。一季度基本停工,但三月份仍然是许多项目的付息节点,依赖线下募集的“四大天王”,是否会出现后面资金青黄不接的情况,尚不得而知。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