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从大清银行到中国银行

2023-07-14 09:38:39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从大清银行到中国银行

中国的第一家中央银行是1905年成立的户部银行,后改名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大清银行解体。其旧部组织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1912年1月上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就原有之大清银行改定名称,重新组织,作为新政府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拾元券(1912年)

中国银行向海外发行公债(1913年)

1.孙中山谕准成立中国银行

民国之初,南京临时政府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军需、国用,入不敷出。海关收入被列强把持,地方税赋被各省军阀截留,政府不得不发行军票、募集公债来应急,这就需要中央银行加以调节。孙中山此前已委托日本人阪谷芳郎代为筹建中央银行。然而委托外人毕竟缓不济急,而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的建议更为现实,孙中山认为是“借已有之基础,应目前之急需”,于1912年1月24日谕准。2月5日,中国银行宣布成立。《申报》刊登《中国银行开办广告》:“本银行奉孙大总统谕组织成立,为民国中央银行。”

然而情势急剧变化,孙中山提请辞职,2月12日,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致电袁世凯,请求追认孙中山批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的决定,承认其中央银行之地位。袁复电:“旧大清银行本具中央银行性质,新政府自应继续办理。”4月,北洋政府将大清银行总行改成中行筹备处。8月1日,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成立,沿用大清银行总行行址——西交民巷27号;总办金邦平,监督吴鼎昌。上海的中国银行定为上海分行。

1912年12月,财政部呈请大总统,以中行发行之兑换券通行全国,规定中行兑换券在各省完粮纳税、购买车船等票、发放官俸军饷以及一切官款出纳、商民交易中一律通用。

1913年4月,财政部拟定《中国银行则例》:中行拥有经理国库、募集公债、发行钞票等特权,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13年5月,中行致函财政部,请“通告各国银行,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