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业面临哪些信用风险? 银行自身外汇业务有哪些
整体看,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依然可控。但需重点关注行业部分细分领域存在的一些信用风险,如账面表现持续恶化、财务粉饰情况严重、吸纳不良能力较弱、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瑕疵以及所处区域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等五种类型的银行。
来源|中债资信
作者|金融行业研究团队
一、2023~2023年6月银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一)2023年以来银行业风险相关指标有所弱化,部分银行信用风险逐渐积聚
2023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实体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债务风险上升。由于银行资产质量与实体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整体上升,资产质量承压,盈利水平有所弱化。
从全行业数据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8年的1.86%上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1.94%,处于近十年最高水平;拨备覆盖率从2018年的186.31%下降至2023年6月末的182.40%,下降3.91个百分点,仍高于目前150%的监管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03%下降至10.47%,下降0.56个百分点,在各类监管指标中波动幅度最大;2023年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润降幅达9.4%,为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上述数据来看,2023年以来,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各项指标虽有一定弱化,但似乎未出现大幅恶化的情况。而实际上,根据中债资信对已覆盖的200余家样本银行的分析,部分银行运用各种方式粉饰财务报表,其各项指标的真实弱化程度远高于账面表现。首先,2023年银行展期、借新还旧及无还本续贷的贷款占比快速上升,部分银行上述类型的贷款占比在20%以上,但仍将大量展期借款归为“正常类”贷款。其次,2018年和2023年银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不良核销。若以(核销贷款+不良贷款)/平均贷款余额来看,行业不良率接近3%;若加上银行向AMC转让的不良资产规模将不良率进行还原比较,严格口径的不良率远高于2017年末水平。
同时,由于消耗大量贷款减值准备,行业实际“安全垫”差于2017年末水平。第三,经济下行使得投资类资产中的底层资产质量弱化,违约资产占比持续上升。部分银行违约资产在投资资产中的占比在10%以上,但对投资资产的减值计提不充分,后续仍存在较大规模减值压力。
(二)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可控,大部分银行吸纳信用风险能力依然较强
根据上文所述,随着近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加之2023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冲击,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有所下降,行业积聚了一定信用风险。而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仍需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2023年以来,为应对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包括对受影响严重的企业予以展期或续贷,并适当下调贷款利率等。
202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2.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万亿元,增长幅度为近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业稳定发展的基调将不会变,监管政策将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例如,2023年7月,人民银行宣布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一年至2023年底,该政策旨在让银行体系的风险逐步释放,有序化解。
此外,国内银行的监管指标整体设定较严格,例如对于拨贷比有2.5%的最低要求,而实际上目前行业平均水平在3.5%左右,对于未来新增不良仍有一定的吸纳空间;与此同时,多数银行盈利情况依然良好,未来仍有进一步计提拨备的能力。因此,银行短期内仍然具备承受一定不良上升的能力,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依然可控。
但是,随着监管趋严,部分通过粉饰报表隐藏风险的银行将逐渐暴露。2017年以来,金融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十九大报告中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其中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在上述方向的指引下,一系列银行业监管政策相继出台,重要政策如《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对银行业健康规范运行产生重要作用。此外,监管逐渐重视并严厉打击银行粉饰报表等行为。2023年6月,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坚决治理各种粉饰报表的行为,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真实暴露不良、足额计提拨备”。
7月,银保监会又表示,“当前不良贷款并未充分暴露,存在较大上升压力”、“做好不良贷款可能大幅反弹的应对准备”。因此,随着银行业监管趋严,此前通过粉饰报表维持账面财务表现的银行风险将逐渐暴露。例如,目前部分银行信贷投放中已有较高比例的贷款需持续通过借新还旧、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来维持,未来其资产质量向下迁徙的可能性很大。
二、政策层面多举措维护银行业稳定性
虽然银行业积聚了一定信用风险,但考虑其在金融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监管及各地政府出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行业运行、化解行业风险。在日常经营中,银行一般通过不良资产核销、转让和补充资本等方式化解一般性风险,维持经营稳定性;而当银行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或者出现信用风险时,监管及地方政府通常引导银行通过合并重组、改革重组等方式改善银行经营状况,化解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一)银行通过不良资产核销、转让和补充资本维持日常经营稳定性
1、不良资产核销
2018年8月,银保监会发文强调,鼓励银行利用拨备较为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同年,银保监会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在监管鼓励贷款核销的背景下,2017~2023年及2023年上半年贷款核销规模分别为0.76万亿元、1.02万亿元、1.06万亿元和0.45万亿元。
其中,2018年和2023年的贷款核销规模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将部分不良资产核销可以快速降低不良率水平,因此未来几年有序核销不良贷款仍将是银行降低不良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部分银行贷款减值准备/存量贷款规模已经接近监管红线,通过核销不良贷款降低不良率及提高拨备覆盖率的空间十分有限。该类银行将面临不良率上升、计提拨备压力增大的窘境。
2、不良资产转让
近年来,为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各地政府开始主导设立一些AMC公司,以承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目前,各省份不良资产收购及处置业务的经营主体为:1-2家持牌的地方AMC公司,数家省级或市级未持牌AMC以及全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中地方持牌AMC为收购、处置区域银行不良资产的主力。截至2023年6月末,经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地方AMC共57家,其中主要股东为国资背景的占比近80%。
在地方AMC持续扩容的背景下,预计银行不良资产转让规模仍将有所增长。但随着监管对于地方AMC业务开展的规范性增强,对于帮助金融机构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以收购不良资产的名义为企业提供融资等不合规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
此外,地方AMC在市场化开展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时,对于不良资产包的要求有所提高。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除了部分政策性支持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外,地方AMC在市场化开展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时,更倾向于和全国性银行以及规模较大的城商行等合作,而与中小农商行、城商行实际开展的业务较少。因此,对于部分银行来说,通过不良资产转让来处置不良资产的规模依然有限。
3、补充资本
银行补充资本(含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及二级资本补充工具)的主要方式有:1)股东增资,2)IPO、增发、配股;3)留存收益;4)发行永续债或资本补充债。
其中,IPO、增发、配股主要针对上市银行或拟上市银行,门槛较高,其余几种方式更具有普遍性。银行补充资本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拓展业务本身对资本金的需要,二是为弥补风险损失、满足监管要求。近年,随着银行业经营压力增大,出于后种原因补充资本的情况较为普遍。
然而,股东实力弱、股权分散的银行较难通过股东增资手段进行资本补充;此外,若银行自身账面表现较差,那么其难以通过留存收益、发行永续债或资本补充债的方式补充资本。综上,对于股东实力弱、股权分散,且账面表现较差的银行来说,未来将难以通过补充资本的方式化解风险。
(二)监管层面引导银行通过合并重组、改革重组化解信用风险
1、合并重组
过去20年里,城商行、农商行陆续发生过合并重组事件,例如徽商银行、江苏银行、湖北银行和中原银行等省级城商行分别由多家城商行、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来。当时,银行之间进行合并重组的主要目的是“做大做强”。
2023年4月,银保监会表示,中小银行在疫情期间受到明显冲击,今年将会大力推进中小银行的改革重组工作。在相关政策支持下,2023年以来中小银行掀起合并重组热潮。与前期不同的是,本轮合并重组的首要目的为“报团取暖”,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具体形式上,本轮合并重组包括新设合并及参控股两种模式。
根据公开资料披露,今年以来已有10多起城商行、农商行合并重组事件。整体看,银行合并重组有益于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改善银行流动性,优化银行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并且通过以时间换空间,逐渐化解存量不良资产。但即便进行重组,若股权结构不进行大幅度调整、资本金得不到充实,重组后的银行信用风险依然难以得到有效化解。
2、改革重组该种方式为近年出现重大信用风险事件的银行主要的风险化解手段。例如,2023年4月,G银行发生股价暴跌及挤兑事件,且2023年报业绩呈现大幅下滑。一般而言,对金融环境影响很大的银行在出现信用风险时,往往可以获得很强的外部支持,其主要风险化解手段为,在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主导下,以债务重组、引入战投及增资扩股的方式化解信用风险。
(三)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以及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的中小银行或难以获得监管及地方政府支持
从上述分析来看,无论是不良资产核销、转让还是补充资本均为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为降低不良、满足监管要求所采取的手段。在政策鼓励下,虽然历史上积累的“安全垫”将大量消耗,但大部分银行可自主化解短期信用风险。当自身能力难以应对信用风险时,银行普遍借助监管及地方政府的力量,采用合并重组、改革重组等方式,协助化解风险。
考虑银行业在金融体系的重要地位,银行在面临信用风险时通常可获得监管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但中债资信认为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的银行,或难以获得外部救助:(1)大股东非法挪用资金、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导致经营大幅恶化的银行。国内多数银行股权分散,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但实际上,一些银行的实际控制人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操作,实现对银行的单一控制。(2)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政府支持能力弱的中小银行。
监管及地方政府虽然是化解银行信用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但中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信用风险事件持续暴露,对于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当地政府支持能力弱的中小银行来说,不排除难以获得政策支持的可能。
三、未来信用风险加大的几类银行
虽然现阶段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依然可控,但行业内企业分化将加剧。通过对中债资信覆盖的银行样本逐一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信用风险加大、需重点关注的银行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账面表现已然持续恶化的中小城商、农商行
基本面表现很差的银行主要是指资产质量大幅弱化(不良率、关注类高企),以及核心监管指标低于监管要求或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例如风险准备计提不足(拨备覆盖率、拨贷比分别显著低于监管要求的150%和2.5%),以及资本不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为10.5%、8.5%和7.5%)。
由于计提风险准备将会侵蚀利润,银行会在满足拨备要求和追求盈利之间进行权衡,若为满足拨备要求导致盈利大幅弱化,同样反映出银行基本面很差。通常情况下,银行往往采用核销或出售不良资产、粉饰财务报表、寻求补充资本的手段化解账面财务指标的弱化,若某银行账面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或说明该银行已然“积重难返”。
(二)财务粉饰情况严重的中小银行
根据中债资信对样本银行的分析,部分中小农商行和城商行尽管各项经营指标表现较好,但实际上通过一系列手段粉饰报表,真实经营情况远弱于账面表现。常见粉饰手段或识别方式有:1)贷款五级分类不严格,具体表现在贷款偏离度(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过高,不良及关注率较低但展期、借新还旧、无还本续贷等贷款比例较高等;2)非标投资占比很高、已违约投资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减值计提不充分;3)指标出现明显异常,如银行所在区域经济环境、信用环境很差,但银行不良及关注率水平很低,而同区域多数银行的不良率、关注率高企;或者银行前一年不良率高企,但后一年不良率即出现大幅下降、而同期关注率大幅上升等。
若考虑银行真实资产质量以及充分计提拨备的情况下,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几乎处于破产程度。尽管短期内上述银行通过粉饰报表使得各项监管指标符合要求,但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一旦被发现,将受到严厉的监管处罚,信用风险终将暴露。
(三)吸纳不良能力弱的银行
除各类监管指标外,我们还重点关注银行未来吸纳不良能力。根据前文所述,国内银行的监管指标整体设定较严格,对资本、拨备计提等相关指标均有最低监管要求。对于实际监管指标远高于监管水平线的银行来说,其对新增不良仍有一定的吸纳空间;另外,若银行自身仍保持较强的盈利水平,那么未来仍有进一步计提拨备的能力。而对于实际监管指标已接近监管线,或者自身盈利较差、未来计提拨备空间小的中小银行来说,其吸纳不良的能力已经处于很差的水平。一旦不良资产持续增长,将直接侵蚀公司资本;严重的或将导致银行破产。
(四)公司治理及内控存在明显瑕疵的银行
从近年出现重大信用风险事件及被监管处罚的银行来看,公司治理及内控存在明显瑕疵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1)存在重大违规关联交易且未披露。2)风控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发放贷款、投资决策等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流程,如前期尽调不充分、后期管理不到位等问题。3)股东入股资金来源不合规。如部分银行股东的入股资金来源为信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股权结构和资本稳定性差。上述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瑕疵的银行即使短期内账面表现尚可,但中长期看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五)所处区域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银行
城商行、农商行的资产质量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环境和信用环境密切相关。若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或者部分地区互保现象严重等,那么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即使短期账面表现尚可,但仍将积聚一些信用风险。而从长期来看,若银行所处区域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则银行信贷资产将面临进一步弱化压力,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持续增大。需重点关注上述区域内竞争力较弱、区域影响力低的中小银行。
综上所述,我们重点关注账面表现持续恶化、财务粉饰情况严重、吸纳不良能力较弱、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瑕疵以及所处区域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等五种类型的银行。其中,前两种情况下银行的真实账面表现已出现恶化,而后三种情况导致银行账面恶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实际上,对于上述任何类型的银行来说,当其处于积重难返的情况下必定会寻求外部支持,助力其化解信用风险。而根据上文所述,对于大股东非法挪用资金、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导致经营大幅恶化的银行,以及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政府支持能力弱的中小银行来说,在面临上述风险时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外部支持,最终导致其经营风险转化为实际信用风险。
原标题:《当前银行业面临哪些信用风险?|深度》
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