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中国银行业总体状况与上市银行经营状况研究,总资产规模增速加快 中国银行基金收益率预设

2023-08-19 02:58:39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中国银行业总体状况与上市银行经营状况研究,总资产规模增速加快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数说十三五发展成就”银行业专题》,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情况

2016-2023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由232.25万亿元稳步增长至319.74万亿元,增速较稳定,2023年同比增速10.25%,达近年新高。2023年总资产达到新高并且增速较快的原因是为了抗击疫情和支持实体经济复苏,银行业增加了人民币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全国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万亿元,贷款余额增加35.2%,增速同比增加20.3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与此同时,纵观2016-2023年,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比例保持首位并且稳步上升,五年间比例上升2.9个百分点,2023年占全行业总资产规模的40.2%。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则保持稳定,其比例分别在18%、12.8%、12.9%上下波动。而其他类金融机构即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等比例却不断下调,由2016年的19%下降到15.9%。

注:1、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其他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3、自2023年起,邮政储蓄银行纳入“商业银行合计”和“大型商业银行”汇总口径。4、自2023年起,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纳入“其他类金融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汇总口径。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情况

2016-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从16490亿元稳步增长至19392亿元,2023年受到疫情冲击,净利润下滑至19392亿元,同比下降2.71个百分点。总资产利润率方面,五年间该指标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2023年疫情冲击和资产扩张导致该指标下滑幅度较大,2016-2023年则稳定在0.69%-0.71%之间。

注:此处总资产利润率采用公式为:总资产利润率=全年净利润/当年四季度末总资产规模。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不同类型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规模最大,并且逐年增长,2018-2023年分别为9573亿元、10606亿元和10925亿元,2023年大型商业银行也是唯二保持净利润正增长的类型之一(另一保持正增长的是民营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2023年均受到疫情冲击净利润负增长。而抛开有特殊情况的2023年,外资银行净利润已连续三年负增长,不管是资产规模还是净利润水平都体现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注:数据采用2018四季度-2023年四季度净利润。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资产收益率上,各大商业银行收益率在最近5年内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更是出现连年下降的状态,分别从1.07%下降至0.89%、1.01%下降至0.62%、0.88%下降至0.55%,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为0.39%。值得一提的是,民营银行资产收益率增长强势,2016-2023年增长了0.29个百分点,并且在2023年四季度超过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益率水平,为1.05%。另外,外资银行资产收益率在2018年之前保持增长,但之后连续三年逐年下滑,收益率在分类型银行中垫底。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上市银行经营状况

截止2023年末,银行行业上市(A/H股)公司共有38家,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有9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共23家。这38家上市银行,2023年合计资产规模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5.49%,净利润总规模占商业银行总净利润的84.06%。

2023年中国38家上市银行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上市银行总体情况

净利润方面,38家上市银行2023年整体净利润负增长0.11%,利润下滑影响盈利能力指标,这些上市银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均呈下降趋势;净息差和净利差也整体收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率及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拨备覆盖率是指银行准备金与不良贷款的比例,具体公式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2017-2023年上市银行资产不良率逐年下降、拨备覆盖率逐年上升,这说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逐步提升。2023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疫情影响,不良率小幅抬升,微升0.04个百分点至1.51%。另外上市银行2023年拨备覆盖率较2023年有所下降,这也说明不良贷款规模的扩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上市银行之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状况

中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六大银行,目前均已上市。

净利润方面,2015-2023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稳步增长,2017-2023年连续三年增速突破4%,2023年受到疫情影响增速放缓但仍保持正增长。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产质量方面,2016-2023年大型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逐年下降,大型商业公司资产质量逐步提升。2023年受到疫情影响,不良率抬升至1.5%,但仍处于可控区间内。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3、上市银行之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

目前我国共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去广发银行与恒丰银行两家,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和民生银行均已上市。

净利润方面,2015-2023年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较快,其中2023年增速高达10.40%,规模达4107亿元。2023年受疫情冲击同比下降3.31%,净利润规模为3971亿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产质量方面,2016-2023年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逐年下降,即使是遭遇黑天鹅的2023年,资产质量依旧保持提升态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4、上市银行之城农商行经营状况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农商行)数量庞大,截止2023年底共有1672家,其中23家已上市。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我国城农商行资产规模与利润规模都偏小,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2015-2017年上市城农商行净利润增长较快,年均增速超过10%。2018年由于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金融监管以及资管新规落地多重因素,净利润同比下降15.5%。2023年增速回暖,但2023年受疫情冲击,净利润规模下降9.81个百分点至763亿元。

资料来源:PW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产质量方面,2016-2023年上市城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加,不良率也持续增加,由1.38%上升到2.11%。2023年不良率有所好转,但不良贷款余额仍然增加了16.90亿元,资产质量压力仍在。

资料来源:PW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中国银行行业发展环境

1、经济环境

2023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全年经济整体仍保持向好发展的态势,2023年中国GDP总额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99%。从季度上来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前两个季度负增长,三、四季度增速由负转正,韧性凸显。与此同时,上市银行的季度盈利在二、三季度负增长的情况下,四季度有所回稳,全年与实体经济共同划出一道“微笑曲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司年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监管环境

2023年,面临复杂内外部环境的考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迎难而上,积极部署各项措施,确保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

1、业务模式的创新

在潜在风险成本、利润压力上升、互联网金融冲击以及金融服务生态圈涌现的背景下,银行必须积极转型业务模式以适应新的形势。据麦肯锡分析,银行前、中、后台现有工作方式预计将发生更大的转变。在前台,即时决策、高直通处理比例和行政事务的数字化有助帮助客户经理把大部分时间真正花在客户身上。新的差异化客户覆盖模式可带来高达十倍的高低价值客户成本差。

创新将为银行带来优异绩效

资料来源:麦肯锡分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服务

相比于中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对贷款的需求量更大,但过去由于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有限,信用资质偏低,中大型银行往往不会向小微企业贷款。但由于近几年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的技术可应用于小微企业日常管理的多个方面,因此在小微企业求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可以开放自有技术能力提供金融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首先,从小微企业管理所需服务出发可为小微企业主提供财务相关服务,如:企业账务管理、员工工资发放、员工福利服务等,帮助企业进行高效管理。其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客户管理,尤其在面对生存压力和创新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小微企业面临客户拓展的问题,因此银行可以通过打通关系链的上下游,搭建客户交流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拓展客户,在此基础上提供客户管理以及关系维护的服务。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查看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