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摊余成本法背后的影子银行 信托产品时间长短不一样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2023-08-27 11:58:55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摊余成本法背后的影子银行

来源:明晰FICC研究

核心观点

财联社10月14日报道,按照监管要求,相关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在今年年底前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产品总规模的比例下降至40%,明年底下降到30%;而规模上,明年底要降至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以下或自有资金规模30倍以下。这一报道结合8月25日的窗口指导以及9月30日的资管会计新规,显示出监管层对银行理财摊余成本法的打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监管层的意图进行分析:监管层为何要打压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有哪些问题?后续整改有何影响?

摊余成本法背后是刚兑预期。摊余成本法能够使得产品的净值和收益表现稳定,不随市场利率震荡而波动,实现净值的平稳增长,叠加资金池的配合,不管底层资产价格如何变化,投资者每天都会看到稳定的正收益。大多数使用摊余成本法的银行理财产品和理财子仍然维持实质刚兑,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提供方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护自身声誉通过寻求第三方借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等多种方式来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的兑付,实质上强化了这种预期。

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造就了影子银行。摊余成本法是银行理财普遍倾向使用的估值核算方式,银行理财在2012年的流动性宽松和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发展起来,规模庞大,摊余成本法下银行理财和某些理财子有明显的影子银行特征。

摊余成本法塑造的影子银行暗藏风险:一方面,这一业务模式有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银子银行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其高杠杆特性会导致风险的传染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摊余成本法催生的影子银行会削弱政府和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子银行会减弱政府的宏观调控效力并干扰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监管博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资管新规之下,部分银行和理财子不愿打破刚兑,投资者也维持着刚兑的预期,于是银行开始在产品期限、资产性质上寻找突破口,比如开放式产品以非标资产有“提前赎回条款”“分期还款安排”为由,投资到期日晚于最近一次开放日的非标资产,又如将资产划入交易“不活跃”范围,套用“摊余成本法”。然而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逐渐结束,监管机构出台一系列政策压缩摊余成本法使用空间。尤其是财联社10月14日报道,监管拟要求部分理财子公司压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今年底前需降至40%。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银行理财子或将加速处置历史遗留资产。

摊余成本法产品整改的影响:摊余成本法理财整改加速,预计相应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将会加大,形成流动性扰动,带动债市收益率上行,特别是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此前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券种;若调整估值方式,会降低对低评级信用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私募债等底层资产需求,不过由于私募债流动性较差,估值波动小,因此受到的冲击相对弱于其他品种;预计银行理财客户可能流失,大资管行业将继续向公募基金倾斜,券商资管等也将迎来发展机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加,低评级主体的融资难度预计将提升。

正文

据10月14日财联社报道,监管下发了限制理财类产品规模的新要求,相关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在今年年底前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产品总规模的比例下降至40%,明年底下降到30%。若上述媒体报道属实,这是近期对普遍采用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的最新监管规定,此前8月25日的窗口指导以及9月30日的资管会计新规已经压降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使用范围。我们认为有必要更深入透彻地分析监管的动机:摊余成本法有什么性质?监管部门为何如此打压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未来将何去何从?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