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私人银行业绩榜单出炉!工行客户数居首,招商、平安AUM增速超20%「2023银行年报解析」 招行私人银行家族信托有风险吗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全面进军财富管理市场已成为各大银行“不谋而合”的转型路径,而私人银行在各银行大财富管理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近期上市银行公布的2023年财报来看,截至去年末,多家银行的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规模(AUM)、客户数量均较2023年末增长超过10%。
此外,随着高净值客户财富与企业传承全方面服务需求的增长,私人银行服务正由早期的资产配置向家族治理、家风传承等领域扩张。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内银行传统业务经营压力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国内消费升级等因素,倒逼银行业务加快转型发展。私人银行本身属于轻资产、高盈利业务,属于零售业务条线,有助于推动银行向零售业务转型,拓展业务盈利空间。
8家AUM两位数增长 招商、平安增速达20%以上
监管部门于2005年首次提出私人银行业务概念,如今中国私人银行业已走过十余年。
近年来,在面临净息差收缩、不良资产或持续暴露等问题时,银行业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私人银行业务有望成为银行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林景臻表示:“2023年我行财富金融发展进一步打开新局面。特别是中高端客户,数量增幅为近三年最高水平,财富管理品牌优势逐步显现出来。”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整理了11家上市银行年报中的私人银行数据,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国有大行,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股份制银行。从数据来看,这也是我国私人银行发力最猛的几家商业银行。
截至2023年末,11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9家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最多,达19.95万户;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最高,达3.39万亿元。
具体而言,招行是11家银行中唯一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银行,且同比增长22.32%,增幅也在11家银行中排在第二位。
同时,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私人银行AUM均超过2万亿元,分别为:2.32万亿元、2.16万亿元、2.02万亿元。这三家国有大行与招商银行位列第一梯队。
农业银行、平安银行是在1万亿以上AUM的第二梯队。农业银行AUM1.85万亿元,涨幅平稳,同比增长8.87%。
而平安银行则在近几年发力下增速颇快,成为私行领域一匹“黑马”。2023年平安私行管理规模同比增速达到60%以上,2023年增速高达55%。2023年,该行私人银行AUM1.41万亿元,同比增长24.60%,增速仍然在11家银行中遥遥领先。
可以看出,平安银行私行业务对其大零售金融的重要性已凸显出来。截至2023年末,该行私行AUM总量与去年增量占零售对应指标占比分别达到44%、50%。
“在我们的收入结构中,非息收入增长更快一些,特别是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和投资收益增长较好。”在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项有志介绍。
展望未来,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也特别强调了平安银行私人银行条线下银保业务未来的增长空间。
另外,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000亿,且四家银行AUM增长迅猛,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9.36%、17.16%、11.86%、14.63%。
其中,光大银行2023年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规模突破5000万元大关,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则从2023年的3.22万人增至2023年的5万人。
此外,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办法》,明确私人银行客户标准的设置为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即可,但这一标准在各家银行中的具体执行并不统一,从6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
正因不同银行对私人银行客户的认定标准不同,对不同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之间的排序、比较存在难度。
其中,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门槛为管理资产1000万元以上,高于国内私人银行标准。且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户均资产也为最高,达2780.43万元。
华泰证券就私行业务对于银行的助力分析道,私人银行作为零售的顶级品牌,与客户粘性强,品牌外溢作用凸显,对于银行零售业务的推进具有较大助力。同时,私人银行客户较多为企业家,对于投行业务、对公业务具有多样化需求,以私带公,对于投行与对公业务条线也能产生较强的联动作用。
最核心的是,私行业务的资本占用小,贡献中间业务收入,抗周期性较强,是轻型银行转型的关键突破口,也是市场对银行估值溢价的关键因素。
前五家银行掌握超80万高净值客户
从各家银行数据看,11家银行中10家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较2023年末增长超过10%。增速最为亮眼的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均为股份行。
具体而言,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已超过10万户。其中,工商银行总数位于榜首,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达19.95万户。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17.72万户和17万户。招商银行为12.21万户。
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家银行中,仅有招商银行一家是股份制银行,其他均为国有大行,可见国有大行高净值人群客户基础雄厚。
客户数量5万户以上的银行还有五家,依次是交通银行7.04万户、平安银行6.97万户、中信银行6.03万户、兴业银行5.83万户,光大银行5.00万户。
虽然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略少,但增速较快。在11家银行中,私行客户数量增长最快的是光大银行,同比增长24.7%,其次是招商银行同比增长,22.09%,平安银行同比增长21.6%。此外,在五大行中,农业银行私行客户数量增长也超过了20%。
有市场人士指出,“轻资产”转型压力更大的股份制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意愿更为强烈,布局更早,包袱更少,使得股份行在这一赛道上快速发展。
实际上,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体制机制方面也面临不断改革。2023年12月,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获批开业,这是国内股份制银行近十年首家持牌专营私人银行。
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银行均采用大零售模式,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获央行批准筹建私行专营机构、采用总行直属机构的模式。
十多年来,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在快速发展之时,竞争也日趋激烈。 凭借着不同的差异禀赋,各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各有千秋。
例如,工商银行获批建立私行专营机构,对业务进行单独管理,避免了定位的不清晰等问题。且该行以全品类业务领跑,通过适度下沉扩大规模,迅速拓展私人业务版图。
招商银行发源于雄厚零售基础,其私行打法是重视高价值客户单户挖掘,内部也是将私行业务并入大财富框架。
平安集团的全牌照为平安银行经营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供应与综合的金融服务支持,也使其成为有别于其他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在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私人银行负责人洪帅表示,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依托“五位一体”新模式,通过在产品、队伍、专业化方面的持续升级,在满足高净值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让普通大众客户享受到优质、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戴叙贤曾提到,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应实施差异化打法。首先是基于商业银行本身的资源禀赋提供专业服务。同时,提供非金融领域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企业家做好企业及个人家庭财富税务规划。此外,针对高净值客户最关心的家庭健康管理、财富传承等领域,量身定制专属的综合服务方案等。
家族信托等传承工具应用广泛
一代创富者是高净值人群的“主力军”,但呈现出占比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家族代际传承正在加速进行。
去年10月,中银协与清华五道口联合发布《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暨中国私人银行公益慈善白皮书》,大额保单、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家族办公室等跨越代际的家族财富传承工具,既可助力家族财富的合理配置、保值增值,又能推动家族财富实现有序传承。此类传承工具被更为广泛地应用。
具体而言,数据显示,大额保单是高净值人群最常用的财富传承工具之一,11.83%的高净值人群配置里大额保单;8.58%的高净值人士设立了家族信托,受托资产有九成是金融资产类,将股权资产置于信托中的家族占比较去年有所增多;1.45%的高净值人士设立了家族办公室,其中,选择联合家族办公室和单一家族办公室的高净值人群比例大致相当,35%的家族办公室资产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
在2023年年报中,多家银行提到家族信托顾问业务。例如,建设银行数据显示,家族信托顾问业务资产管理规模达685.10亿元,领先地位持续巩固。
平安银行2023年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新设立规模380.17亿元,同比增长88.6%;兴业银行家族信托业务存量管理规模超160亿元,客户数超1000户,业务规模及客户数均实现翻倍增长。
中国银行在年报中提出,打造以家族企业治理与传承为核心的家族财富管理服务生态圈,家族信托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82%。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表示,私人银行作为财富金融业务的专业排头兵,将进一步发挥我行全球化、综合化优势,以“集团办私行”为策略,打造“服务企业家的专业银行”,支持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国银行还将进一步加快家族信托业务发展,丰富完善家庭财富管理生态圈,服务家庭合法财产的妥善传承与长久规划。
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内商业银行重视私人银行业务,首先是市场需求在增长。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财富积累,私人财富管理、投资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增长很快。与此同时,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属于轻资产、高盈利业务,拓展银行业务盈利空间,也有助于增强银行盈利稳定性;此外,国内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外资机构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竞逐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个人财富快速增长,私行客户的需求不断进阶,对私人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也从粗放式地拼规模拼增速正在转向精耕细作,转向新时代的重塑。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特别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