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商业银行如何筑牢风险管控“堤坝” 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023-09-13 06:34:21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商业银行如何筑牢风险管控“堤坝”

原标题:商业银行如何筑牢风险管控“堤坝”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近期召开的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202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0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呈现稳定下降趋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75%,较上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此外,2023年,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呈现逐季下降趋势。可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和不良资产处置效果显著,不良贷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总体来看,国内经济保持稳步恢复,银行盈利能力改善,拨备维持高位,银行业整体风险可控。但经济恢复中不平衡不稳定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企业发展仍面临原材料价格高、供给瓶颈等挑战,银行需要对不良保持警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银行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持资产质量平稳?如何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在筑牢风险管控“堤坝”方面还应注意哪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和调研。

银行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2023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加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体系总体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2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从2023年9月开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保持回落趋势,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国家出台了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纾困政策,一部分企业从疫情冲击中逐渐恢复,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其次,监管部门从严要求银行加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力度,从考核方面对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提出要求;再次,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实资产质量分类,强化资产质量监控,并运用各种创新和传统手段,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处置力度,保持了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从结构来看,2023年,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59.4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55.6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8万亿元。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3年来,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总体呈现下行趋势,从2023年一季度开始下行幅度有所加大。而正常类贷款占比变化趋势正好与关注类贷款相反,自2023年一季度开始呈显著上行趋势。可见,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有实质性好转。

继续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

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然面临一定困难。由于不良贷款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未来不良贷款面临上升压力,不良贷款可能进一步增加。

此前,为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定恢复推出的一些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几何?

在去年3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谷澍曾表示,银行方面一直都在监控延本延息那部分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从目前的情况看,比普通贷款不良率高一些,但是仍然可控,从农行的样本来看,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的反弹风险是有的,但这一风险是基本可控的。

工行副行长王景武也表达了类似观点。2023年8月,他在工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一方面,延本延息贷款正逐步恢复正常。2023年上半年,随着疫情趋稳和经济持续复苏,工行正常类延本延息贷款增速总体稳步趋缓,存量延本延息贷款恢复原有计息方式的速度加快。同时,延本延息贷款主要以道路运输、新型城镇化行业客户为主,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另一方面,对延本延息贷款管控较为有效。工行实时监测企业复工复产及延本延息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准确及时识别风险。在此基础上,按照能够正常还本付息、现金流暂时性困难、经营恢复前景较差等不同类型,实行差异化管理,及时处置消化不良资产,确保资产风险稳定可控,并为后续风险的平稳缓释保留一些余地。”

此前,有市场人士担忧,一旦纾困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陆续退出,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上升,增大资产损失风险。

2023年1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

人民银行近日下发通知,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从2023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二是从2023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就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答记者问中表示,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有利于稳企业保就业,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此前两项直达工具已延期两次,此次人民银行采用市场化方式对两项直达工具进行接续转换,有助于在保持和巩固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的同时,用更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

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

疫情对众多小微企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银行的坏账风险暴露具有滞后性,如何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保障银行自身资产质量稳定之间取得平衡?

“银行与企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一系列支持措施不仅有助于小微客户减轻负担、走出困境,也能力争将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事实上,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监管部门也高度关注。

“银保监会督促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采取预期信用损失法,充分评估风险,做实资产分类,足额计提拨备。鼓励银行统筹做好应对不良贷款反弹的综合方案,有效运用现金清收、核销、批量转让等手段,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抵御风险能力。”2023年7月,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商业银行应对客户资源进行全面摸排,一方面,对生产经营活动已恢复正常、经营前景看好,但暂时面临资金周转问题的企业要尽快协商确定延期方式和续贷的额度,确保企业稳健经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不断做好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僵尸企业’及不符合产业政策方向企业等领域的风险防控,早发现、早处置,进一步增强资产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平滑资产风险暴露。”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2023年以来,银行加大了对办理延期小微企业的排查和监测力度,对这部分资产风险情况已有预期。例如,某城商行在一次投资者调研中披露,该行已提前在全行范围内进行疫情影响排查,尤其是对延期还本付息客户建立台账,进行名单制管理,按户进行动态监测。“从已排查和监测的情况看,除少量客户风险状况有所恶化外,大部分客户已经走出疫情阴霾,恢复正常生产,后续风险状况总体可控。”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国内生产链逐步恢复正常运转,一些企业是因为疫情暂时困难还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经营问题,银行其实对这些情况都已经有所把握。

“下一步,将会加强对续贷业务的日常监控,加大贷后管理力度,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原则上,续贷业务的贷后常规检查频率应不低于每季度一次;如发现风险预警信号或各类风险状况,贷后检查频率应调整为不低于每月度一次。”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加高加固应对风险“堤坝”

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为应对不良资产上升压力,银行需要未雨绸缪,根据风险来源、成因和性质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安排,同时通过增提拨备、补充资本等措施,进一步加高加固应对风险的“堤坝”。

“商业银行要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规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做实资产分类,摸清不良资产家底,增加拨备计提和资本补充,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前瞻性应对不良资产反弹。”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认为。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建议,一方面,银行应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预警指标体系,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准备,防患于未然。同时,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度,加强贷款全流程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贷后资金流向跟踪和监控。另一方面,应分散不良资产类别,实现“风险、收益与资本”的动态平衡。要根据信用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发展前景的不同,采取分类处置、“有保有压”的策略。对产能过剩行业等信贷风险重点领域密切关注、重兵防守;对因市场变化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行业,采取重组贷款等措施,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

“此外,商业银行需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完善内部治理,加大风险处置力度,灵活运用资本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夯实稳健经营基础,同时,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银行服务高质量供给,增强竞争力。”周茂华表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