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07-13 20:25:43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前文对技术创新作用机理的理论铺垫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本节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首先在忽略技术溢出效应的前提下,检验研发投入、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三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模型1),然后再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单独研究三项不同类型的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模型2),建立的模型如下(见左下图):

其中,i表示第i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子产业,t为年份,■表示不同子产业的截距项,■为不同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为随机误差项。

2.2 数据说明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章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行业,选择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五个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3)》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1-2013)》。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以2001年为基期做平减处理。所有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统计描述

2.3 不考虑技术溢出效应的技术创新因素分析

首先,在不考虑技术溢出效应的情况下,考虑各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使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参数估计。考虑到横截面包含了总体的所有单位,而截面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截距项的差别,故选择构建变截距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P值为0,说明拒绝原假设,即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假设不成立,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发投入变量有两个,分别是R&D经费内部支出与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考虑到两个变量放在同一个模型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故将两个指标分别带入模型1(模型分别为模型A和模型B),单独考察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见下表。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数值为对应的t值。因变量均为ln(NPSR)

从模型1拟合效果看,模型A的R-squared值与Adjusted R-squared值分别为0.979、0.976,模型B的?R-squared值与Adjusted R-squared值分别为0.948、0.941,说明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模型A与模型B的F统计量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两个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影响均显著。

模型A中R&D经费内部支出(RDF)的弹性系数为0.786,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当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技术创新产出就会增长0.786%,同理,模型B中R&D经费内部支出(RDF)的弹性系数为0.987,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当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每增加1%,技术创新产出就会增长0.987%。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与R&D人员投入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显著相关,投入越多,创新产出越多,同时可以看出,R&D经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小于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弹性系数,说明经费投入的效率低于人员投入的效率,表明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是靠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的,R&D人员积极的创新意愿和潜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产出效率。

模型A和模型B中,国有企业主营业收入占比(SORP)的系数分别为-0.264、-0.342,均为负值,模型B中的系数并不显著,而模型A中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制企业比重越大越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可否认的是其激励机制存在着缺陷,技术人员因创新成果所得的回报与其做出的贡献很难保持一致,这样不利于调动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因此深化国企改革,完善激励机制,优化股权结构等将会推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模型A和模型B中,大型企业从业人数占比(ES)系数分别为-0.036、-0.299,均为负值,模型A中的系数并不显著,而模型B中的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大型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企业并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学术界对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争议,在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大型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中小企业是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化程度高、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机制灵活等,更有利于顺应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创新决策,因此比大企业更具备创新效率。

2.4 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前文中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包括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和外商直接投资三种形式。为了避免得出过于笼统的结论,接下来在设置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单独考察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模型2仍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将技术引进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三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带入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模型A、模型B、模型C,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模型A考察技术引进溢出效应(ETI)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139,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技术引进溢出效应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各国为了应对危机,争先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且选择的产业内容极为相似,因此国际间战略性新兴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并;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并在个别领域独占鳌头,将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专利授权、转让等方式进行转移并不能为技术引进企业潜在技术创新带来明显作用。在未来发展中,技术引进需要设定高标准门槛,要保证引进技术的前沿性。

模型B考察了购买国内技术溢出效应(BDTO)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075,参数不显著,说明购买国内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微弱的正向作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企业之间还未形成成熟的协作关系,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因此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相对微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鼓励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加大技术人员流动性,将企业间的相互支撑作用发挥到最大。

模型C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FTE)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179,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通过对比三种类型的技术溢出效应模型,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的贡献最大。

表3 三种技术溢出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数值为对应的t值。因变量均为ln(NPSR)。

从设定的两个控制变量来看,模型A、B、C中研发人员投入(RDHR)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TDA)均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证明了研发人员的投入、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对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作用。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反映了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够带动企业实现二次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

(贾冰雁工作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杨悦工作单位为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指标

单位

样本容量

均值

标准差

新产品销售收入(NPSR)

万元

60

21393631.62

28379687.77

R&D经费内部支出(RDF)

万元

60

50759.80

59311.57

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HR)

60

1224865.78

1666443.96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TDA)

万元

60

0.31

0.31

国有企业主营业收入占比(SORP)

60

0.41

0.23

大型企业从业人员占比(ES)

60

170389.07

256438.91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ETI)

万元

60

24706.93

34444.90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BDTO)

万元

60

24316.28

25948.65

三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FTE)

万元

60

488628.26

707616.50

模型A

模型B

RDF

0.786072***

(12.64388)

RDHR

0.987075***

(5.624599)

SORP

-0.264060**

(-2.197792)

-0.341560

(-1.454948)

ES

-0.036449

(-0.391838)

-0.299705*

(-1.709600)

R-squared

0.979495

0.948057

Adjusted R-squared

0.976735

0.941064

F-statistic

354.8522

135.5841

模型A

模型B

模型C

RDHR

***

(12.45554)

***

(8.169366)

0.807257

***(9.473786)

TDA

0.170460***

(3.511109)

**

(2.639389)

0.082464*

(1.957885)

ETI

**

(-2.302693)

BDTO

0.074896

(0.990244)

FTE

***

(4.372308)

R-squared

0.951682

0.947741

0.961068

Adjusted R-squared

0.945178

0.940706

0.955827

F-statistic

146.3157

134.7201

183.3809查看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