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2023年投资总结 

2023-07-14 08:38:42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2023年投资总结 

来源:雪球App,作者: LTLyra,(https://xueqiu.com/1429872781/138412111)

2023年是牛市吗?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悠。今年,市场一直流传着,“没有整体牛市,只有结构性行情”,“除掉核心资产,都是熊市”这样的观点。但是,环顾全球市场,2023可以说是涨声一片,美国市场十年长牛,贵的一塌糊涂,依然天天新高;欧洲市场,英德法,平均录得20%左右涨幅;亚太市场,日本,韩国,澳洲,台湾,也大多录得近20%涨幅;大陆A股,代表大盘蓝筹股的中证100,涨36%,代表中盘股中证500,涨26%,代表小盘股的中证1000,涨26%,反应创业板整体情况的创业板综合指数,更是上涨39%;最怂的香港市场,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都分别上涨了9%和10%。就连大宗商品,石油,黄金,铜等,也是涨幅明显。分明,这就是牛市呀!既然是牛市,那么,牛了一段时间以后,就需要好好扫描一下市场,并且检查一下自己的持仓了,看看有没有高估的嫌疑。

先看整个市场,A股明显表现好于港股,截至年底,AH溢价指数,也在127左右的高位。A股市场,代表大盘蓝筹的中证100指数,已经收复去年全年的跌幅,而中盘股指数中证500和小盘股指数中证1000,就表现一个比一个差。所以,说这几年是结构性行情,也是对的。

A股市场,中证100,市盈率大概11倍,历史分位40%左右;中证500,市盈率大概25倍,历史分位15%以下;中证1000,市盈率大概38倍,历史分位30%左右;绝对值看,蓝筹股市盈率不高,中小盘股市盈率不低。但从历史估值看,蓝筹股在中位数,倒是中小盘股在低位。呵呵,真是矛盾。不得不说,历史上的A股真是可笑,给了小盘股那么高的溢价,未来怎么样?是继续向常识回归,还是向A股那短暂的历史回归?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大方向上,决定了未来几年的A股的投资收益率。我选择向常识回归。

港股市场,恒生指数,市盈率大概10倍,历史分位30%左右;恒生国企指数,市盈率大概9倍,历史分位50%左右。怎么说呢,港股真的是恒时低估,10倍左右的市盈率,基本都在常态了。但实际上,港股的估值趋势性下降,也就近10年,2010年以前,中位数15PE还是有的。为什么最近10年估值这么差?看到的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近10年,是中国GDP增速趋势性下滑的10年,从10%以上的增速一路下滑到今年的6.5%,明年的6%。如果是这样的话,GDP增速下降的趋势,还没有结束,那估值几年之内还是起不来。但是,为啥GDP增速更低的美国和欧洲,估值反而更高呢?看K线,国企指数真的10年不涨了,恒生指数倒是还有一点涨幅。这不科学呀,内地经济,明显比香港好的多呀,为啥一种内地公司组成的国企指数,还不如大部分业务在香港的恒生指数呢?未来怎么样呢?我依然相信,向常识回归,国企指数,有估值提高的空间,并且,国企指数,会跑赢恒生指数。

再看自己的持仓,截至年末,持仓如下。

总仓位105%,全部都是港股,大头是是内房股以及中国平安(实际上,我不认为平安是保险股),然后是两只估值低残的保险股,以及今年年末新开仓的中国建材和枫叶教育。持仓跟去年末相比,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事实上,跟往年相比,今年调仓频繁,交易应该是历年来最多的,大概主要有几个动作吧。

· 整体仓位降低了几个点

· 清仓了A股

· 清仓了持有十多年的银行股

· 大幅调低了保险股的比例

· 整体持仓向地产股集中,相对于近两年来的地产股单仓融创,分散到了持有四家公司

· 作为分仓以及明年重点关注的对象,买入中国建材和枫叶教育

怎么评价今年的调仓交易呢,总体来说,贯彻了三个指导思想,

· 第一,接受给予优秀的公司更大的溢价。对于单纯便宜,但基本面没有好转信号的公司,做换股处理。清仓银行,调低保险都属于这个操作。

· 第二,宁可降低一点收益率预期,也要适当分散持仓。今年最大的操作,就是分仓超重仓持有三年多的融创中国,不是这家公司不好,而是10月份新城王老板出事,实在是让人后背发凉。这种黑天鹅着实没法预计,想了很久,只有分仓处理可以降低这种影响。好在内房公司足够多,能够找到收益率预期相似的公司。

· 第三,同等情况下,买便宜的。清仓A股,就是基于这个指导思想。尤其是中国平安,去年H换A,今年A换H,都是额外收益。

说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实际上,今年还是干了不少蠢事。具体说来,

· 一季度的上涨,导致了牛市幻觉,在投机思想指导下,进行部分中国平安仓位换新华保险的操作。当时觉得新华纯寿险,估值低叠加牛市弹性大,阶段性收益率预期高于平安。但事实上,二季度贸易战加剧,市场急剧下挫,叠加新华保险领导层更迭,新保单销售断崖式下跌,这家公司二三季度股价严重表现不佳。这笔操作,大概降低了整体1个点的收益。

· 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重仓新华保险H,甚至一度达到18%的仓位。这家公司,真的是除了便宜,没啥优点。当时指望股价能超越行业增长,但保险行业,恰恰这两年阶段性低点。教训呀,几年前,就认识到低估不是上涨的充分条件,必须要基本面好转的催化剂才能促成上涨,但还是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白白浪费了时间。在这里,再记录一次岗大的精炼论断“任何时候抄底的理由都不应该是跌得多,而应该是出现了曙光,市场却孰视无睹”。两次了摔倒了,第一次是中信银行H,第二次是新华保险H,希望能够记住这个教训,不要再有第三次。

· 年初时代和奥园性价比非常高,有非常明显的分仓机会,还是视野太窄,错过了。去年底,福力兄就跟我提起这两家公司,当时简单看了几眼,觉得是小公司,没上心。事实上,比如时代,去年底只有140亿市值,还是年末大涨了一波以后,站在去年底看,这公司聚焦大湾区,2018年销售600多亿,90%权益,前瞻利润60亿左右,即使不考虑巨量的旧改土储(其实这个是核心逻辑),前瞻PE也就2倍多,报表利润40多亿,30%分红,股息率都10%了,多合适的分仓机会,错过了,可惜。

折腾了一整年,以人民币记,全年收益率73%。回顾去年底总结时候的年度展望“展望2023,如果要定一个总的基调的话,那就是乐观。没错,我对明年的投资收益非常的乐观,我想,应该不会拉低多年的复合投资收益率”。还行,算是命中。虽然今年干的确实很一般,但好歹填上了去年的大坑,以去年和今年两年计算,累计收益40%,年化18.3%。

自2012年以净值法计算投资收益以来,8年累计投资收益17.6倍,年化投资收益率44%。还行,但和雪球上的大神们比不了。而且,未来随着风险偏好降低,可能更倾向于适当分散持仓了,所以,也不会有特别亮眼的收益水平,少犯错就是成功。

按照惯例,年度总结需要分析一下持仓行业和个股。

银行,看得见的便宜,但是,看不见成长在哪里。规模,整体上中个位数的增长。息差,在这个整体利率下降的环境里,中期都看不到提高的空间,能维持已经是不错了。资产质量,现在还在L型的底部,看不到拐点,所以坏账计提,也看不到持续降低的可能。倒是资本充足率,貌似又不够了,未来又面临新一轮的融资。所以,整体上,银行未来几年,也就能维持中个位数的业绩增长,还有被融资摊薄的风险,就像2015年以来那样。既然基本面看不到明显好转的迹象,那么,一直以来期待的估值修复,也就要继续等待。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等银行的估值修复,但他一直没来,我越来越理解到,没有基本面明确好转的催化剂,看得见的低估,就不能变成拿到手的收益。我已经厌倦了这种漫无边际的等待,虽然我坚信估值终有修复的一天,但既然有低估又有成长的选择,为什么要继续耗下去呢?所以,我选择了换股。所幸,去年底银行股持仓的大头,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都比较符合预期,兴业银行受益于负债端支出降低,市场也看到了中国平安做强平安银行的决心,这两家公司今年表现都不错,也算是给了比较舒服的换股机会。

保险,怎么说呢,去年底合计持有46%的仓位,今年也是大幅降低了。一个是由于保险股相对低迷的表现导致的仓位被动下降,再一个就是看不清明年基本面的主动减仓。可以说,去年底对保险股的基本面,看错了一大半。回顾一下去年年终总结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基本面,长期向好无疑,短期,销售受监管政策短期影响,今年新单销售和新业务价值都短期受挫,不过没关系,明年就恢复性增长。倒是今年长期利率不断下滑,明显在本人预期之外,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向3%下滑,让不少人对保险公司5%的投资收益率假设打了个问号。且不说从历史上看,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不可能长期低利率,即使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真的进一步下滑到2.5%附近,个人也认为保险公司达到5%的投资收益率假设充满信心”。事实上,今年保险的新单销售,持续的低迷,持仓的几家保险公司,新单销售全部负增长,平安勉强录得新业务价值5%左右的正增长,而太保和新华,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两家公司去年新业务价值都只有1%的增长),今年新业务价值估计都要有10%的负增长了。另外,对于未来几年的利率,现在市场基本形成了共识,就是趋势性下滑,这对保险股5%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利率下降周期,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久期缺口,看起来就格外刺眼,看起来,在未来两年,保险公司把投资收益率假设从5%下调到4.5%,还是有非常大的可能性。这两个负面因素,今年持续打压着保险股的走势,尤其是新华保险,股价涨幅甚至没有跟上内涵价值增长,在今年整个市场向好的环境下,估值继续持续创出历史新低。展望明年,在连续两年新业务价值承压的情况下,应该会有轻微好转,不确定新业务价值能不能达到10%的正增长。这不,各大保险公司已经扛不住了,重拾开门红策略,但靠年金险冲量,会不会在未来收益率下滑的影响下,成为内涵价值新的拖累呢?根据业绩报告,调低投资收益率50bp,对各家公司新业务价值和内涵价值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即使可以以调低折现率应对,但并不足以对冲负面影响,何况,对冲的只是报表数字,调低折现率,影响的却是股东实实在在的收益。

那么,为什么年末还要保留一部分保险股的持仓呢?首先,中国平安不是纯粹的保险股。实际上,保险股的持仓,合计也就10%。保留这部分持仓,主要逻辑是

· 保险行业空间还是非常大,可以给公司留有足够的业务增长空间,当前,天花板比较高的行业不多了,保险是一个。

· 估值低廉,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小,需要考虑的只是会不会像今年一样,对收益率形成较大拖累。

· 连续压制行业两年的新业务价值增长,明年好转的可能性非常大,虽然好转可能比较微弱,但至少可以是正向刺激。最后,虽然利率趋势性下滑,但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不至于没有底,10年期国债收益率,看看在2.5%的水平能不能稳住?再考虑当前长期国债,地方债的大量发行,也可以给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找到能够匹配久期的资产。所以,即使保险公司下调收益率假设,4.5%应该能够稳住,不至于继续调低。

· 不利的方面,由于今年股市行情好,叠加一次性减税收益,今年行业净利润基数比较高,明年股市怎么样不确定,所以各家保险公司明年的净利润增长都会受到一定挑战,但话说回来,今年净利润的高增长,也没有给行业带来明显的正向刺激。

地产,这个行业,就像O神说的那样,“野草般坚韧”,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行业整体,从销售金额的角度,2006年以来,只有2008年和2014年两年出现了负增长。其中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负增长16%;2014年在严厉的调控下,负增长6%。有意思的是,2008年负增长以来,市场连续增长了5年,其中,2009年政策转向,鼓励地产销售,然后过热,2010年开始调控,但市场惯性增长3年。2014年负增长以来,市场也连续增长了5年,其中,2015年政策转向,鼓励地产销售,然后过热,2016年开始调控,但市场也惯性增长3年。这么看,明年整个行业又要负增长了。其实,从2018年开始,大家,包括我自己,就预计这个行业整体销售要开始负增长了,但事实上,2018年却录得12%的增长,达到15万亿;今年也会有8%~9%的增长,达到16万亿以上。个人预期,在当前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调控已经常态化,今后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会维持在15~16万亿的规模,想要大幅增长和大幅萎缩都不现实。其实呢,要想维持GDP 6%左右的增速,哪怕未来降到4%~5%,如果地产完全不增长,还是有难度的。我们的一贯政策,就是发展中解决问题,具体到房地产,就是保持销售额和房价的稳定(大多年份小幅增长,个别年份小幅下降),然后随着经济整体的增长,让房地产占的比重逐步下降,让房价软着陆。事实上,这对于优势房地产公司,是很好的经营环境,不需要考虑地价和房价的大幅波动,通过经营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地产行业,在我看来,主要投资逻辑是

· 行业整体平稳,优势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销售和净利润。

· 行业公司众多,差异化非常明显,可以找到有特色的公司。国家最近刚刚发布了新的大城市化战略,那些契合的国家战略布局的公司,就有胜出的机会。

· 行业整体估值非常低,即使看静态估值,在销售和结算严重错配的情况下,主流公司都只有6倍左右的估值,按销售计算的实际业绩,大多在2~4倍左右。考虑到巨量已售未结,报表业绩增长确定,股价单击机会明显,双击也有一定的机会。

水泥,算是抄作业吧,作为内房的分仓。基本逻辑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行业周期属性降低,资源属性增强,叠加明年加强基建投资,水泥价格应该能够稳定甚至涨价。整个行业,其实我觉得一般,还需要继续深入了解,我主要是看好建材这家公司,估值低,有业绩释放预期。

教育,行业很好,估值不低,有政策打压预期。只买了一点观察仓,作为内房的分仓。但这个行业,值得下功夫深入学习,是明年研究的重点。

行业分析大概就是这样,具体到自己的持仓的公司。

融创中国。从2016年中首次买入以来,一直是核心持仓之首。今年大幅调低了持仓比例,不是因为公司不好,收益率预期低,而是实在是为了分散风险。新城老王的意外,不得不防。从基本面看

· 土储质量非常高。截至2023年8月,确权土储2.13亿平,货值2.82万亿,均价1.32万/平,权益比率67%。土储平均成本0.43万/平,地货比33%。融创土地布局,基本一二线及强三线,都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加上营销能力强,销售无忧。确权土储,确保10%以上的净利率无忧。确权权益土储1.88万亿,保证未来1900亿净利润,超过当前市值。

· 销售强劲且有增长空间。公司2010年上市以来,9年的销售复合增长率60%,近5年销售复合增长率53%,近3年销售复合增长率55%。公司2023年目标销售5500亿,截至11月底,销售5006亿,全年预计销售5600亿,较去年增长22%。其中权益69%,3864亿。地产行业调控常态化,是非常有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今年,行业Top5,合计流量销售大概3.1万亿,合计权益销售大概2.27万亿,这么算,CR5大概是2.27/16 = 14.2%。按老孙的预期,未来5年,CR5有望提高到30%,那么,平均就还有1倍空间,按当前土储布局来看,未来5年,融创的行业地位一定是坐三望二,所以融创未来5年权益销售空间是超过翻翻的,按20%符合增长计算,5年后权益销售可达9400亿。从另一个角度,行业前5合计30%,平均6%,那么权益销售就是160000×6%=9600亿,看起来比较夸张,但如果逻辑能够实现的化,就是这样,可以保持观察。

· 已售未结丰厚。公司2023年中期已售未结6600亿,上半年全口径结算1293亿,预计全年结算3600~3800亿,所以下半年结算2300~2500亿,下半年预计销售3400亿,所以到年底预计已售未结增加900~1100亿,即总的已售未结达到7500~7700亿。其中权益比率70%左右,就是权益已售未结5200~5400亿,按管理层中报业绩会口径,权益已售未结净利润率10%以上,按10%算,就是已售未结可以提供520~540亿净利润。

· 负债率稳步降低。截至2023年中期,融创净负债率224%,相对去年年末提高54个百分点,在主流房企偏高。19年中期,公司没有披露综合融资成本,18年报,披露的综合融资成本是6.81%。融创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激进,这也是估值被压制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分两个角度看,其一,融创历史上确实是激进,但激进带来的结果是弯道超车,2010年,融创销售80亿,行业排名50左右,2023年,融创销售5600亿,行业排名稳居前四。销售是要靠土储支撑的,土储靠钱拿,融创不负责,从哪搞到那些优质天量土储?所以,融创以前的激进(当然,必须得提融创拿地精准),换来了销售和行业地位,这已经是即成事实。其二,融创现在已经家底丰厚,进入了稳步降杠杆阶段,其实,降杠杆从2017年底就开始了,只不过今年上半年出了一点小插曲,按公司口径,预计今年年底净负债率降到130%左右,明年降到100%以下,基本和主流地产公司持平。负债率降低,就是公司估值提升的契机。

· 净利润释放充分。2023年中期,公司权益结算1005亿,净利润103亿,大概权益净利率略高于10%,当然,净利润里,包括了乐视计提11亿以及部分汇兑亏损,先不考虑这些,保守按10%净利润率计算。那么,全年权益结算大概2600~2700亿,净利润大概260~270亿。预计未来三年,权益结算可以保持~20%增长,即权益结算3240,3888,4666亿,合计11794亿。假设2023年权益销售4556亿,2023权益销售5360亿,考虑1.5年的结算周期,那么,5300亿左右的权益已售未结 + 2023年权益销售4556亿 + 2023年上半年权益销售2000亿 = 11856亿。这么看,大体是匹配的。所以,预期融创2023~2023年业绩分别324亿,389亿,467亿,合计1180亿。个人认为这个业绩是偏保守的,因为其一33%地货比对应的土储,提供10%的净利润率比较保守,正常预期12%左右。其二没有考虑文旅部分收益。从前瞻净利润看,保守估计,今年5600亿销售,69%权益,10%净利润率,净利润386亿;明年6600亿销售,68%权益,10%净利润率,净利润449亿。这里特别需要提到一点,受累于2017年以来的高地价,大多数地产公司,明年的结算净利润率会出现下滑,但这对融创不适用,拿地节奏,是融创的核心竞争力。相反,近三年,融创销售增速过快,结算没有跟上,结算和销售错配严重,导致报表显示的净利润率偏低。随着销售增速放缓,结算和销售将更加匹配,融创的结算利润率有上升的趋势。

· 当前市值1850亿,保守估计,对应当期报表利润,2023年PE 6.9倍,2023~2023年PE分别为5.7,4.8,4.0倍。对应前瞻利润,2023,2023年PE分别为4.8倍,4.1倍。

以上都只是分析融创的地产开发业务,事实上,融创以地产为核心,实施地产+战略,布局了六大板块:地产、服务、文化、文旅、会议会展和医疗康养。这是一个更接地气的发展战略,围绕主业展开。静态看,公司现有地产业务利润丰厚,叠加公司稳健增长,蓝筹形象逐步树立,估值提高,可以给股东提供双击收益。其实,投资融资的核心,是因为融创老孙以及这个团队,这些年来,团队异常稳定,一直超高速发展,老孙那些曾经吃过的亏,全都会转换成当前和未来的收益。这家公司,未来有盼头,可以一边吃碗里的,一边看锅里的。

时代中国控股。这是一家聚焦大湾区的地产公司。基本面上,

· 土储布局聚焦大湾区,截至2023年中期,在手土储2308万平,权益80%左右,平均成本3541元/平,预计平均售价1.5万/平,货值3450亿,地货比24%,利润丰厚,预计这部分土储可以提供300亿净利润,是公司当前市值的1.11倍。更重要的是,这公司深耕大湾区,这么些年下来,累计巨量大湾区旧改项目(大头在广州和佛山),这部分项目,从去年开始转化为利润。旧改项目,合计土储2801万平,其中,2023~2023年可转化1247万平。这个不得了,旧改项目,这2800万平的旧改,平均售价2万/平,货值就是5600亿,当然,不可能全部自己拿到。简单计算,自己拿80%,权益70%,权益净利润率15%,那么,这部分旧改就可以提供净利润470亿,是公司当前市值的1.7倍。

· 预计到年底,今年结算以后,公司还有800亿已售未结,权益90%,权益净利润率11%,大概就是已售未结可以提供80亿净利润。

· 今年销售750亿,明年冲千亿,难,但增长个20%~25%,达到900~950亿,问题还是不大。

· 公司当前市值270亿,预计2023年报表净利润56亿,2023年报表净利润70亿。报表PE分别为4.8倍,3.9倍。对应前瞻利润,今年前瞻利润74亿,明年92亿,前瞻PE分别为3.6倍,2.9倍。

时代的核心逻辑是,土储布局优秀,大湾区旧改做了很多年,正是利润释放的时候。加上估值低廉,可以给股东提供双击收益。不足是,这公司基本所有事情都是老板亲历亲为,只在湾区,还可以,但只在湾区,公司销售的天花板也就1500亿。这么多年了,公司在手土储,湾区外都不到10% (只在长沙,成都,杭州有土储),未来能不能走出湾区,不确定。好消息是,年末,公司在武汉拿了一块地,看吧,可以持续观察公司的异地扩张能力,能走出去,对股东是额外的红包。

中国金茂。公司是好公司,但市场一直有误解。

· 土储布局非常好,完全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大家一起一直对金茂的印象,就是到处抢地王,利润率堪忧。怎么说呢,2017年以前,对的。那时公司小,土储不足,为了发展,没办法,只能公开市场抢地王。但是,随着金茂城市运营战略的成熟,这事翻篇了。未来金茂,60%的土地,都会来自城市运营项目。截止2023年中期,公司确权的二级土储4900万平,大概货值9000亿,权益56%,权益货值5000亿,未来可以提供500亿以上的利润。确权的一级土储2100万平,货值近2000亿,权益74%,权益货值1400亿,这部分净利润率能达到30%以上,未来可以提供400亿以上的利润。确权的土储,合计就能提供900多亿利润了,是当前公司市值的1.4倍。更厉害的是,未确权的,来自城市运营的土地储备面积未公布,但是管理层透露未来可确认货值约为1.35万亿元,总权益保守预测为70%(实际大多项目权益更高),总权益货值为9450亿元。这部分,保守股价也能带来900亿净利润,也是当前公司市值的1.4倍。以合理的价格获取土地,对地产公司是最重要的事。金茂的城市运营战略,可以说在地产公司里独此一家,没法复制,构成了金茂的核心竞争力,确保金茂未来发展无忧。更加变态的是,城市运营圈地,对资金的压力没那么大,地都是先圈了,然后慢慢投入资金,这也是金茂搞到这么多土储,净负债率只有70%左右的原因。

· 市场对金茂的另一个印象,就是估值高。静态的看,确实是,金茂当前市值639亿,今年核心净利润,预计65亿,报表静态估值大概不到点10倍,比融创高42%,比时代高1倍以上。但事实上,金茂报表利润低,完全是结算低造成的。我们对比一下。到今年年报的时候,融创已售未结7600亿,今年结算3700亿,比例49%。时代已售未结800亿,今年结算400亿,比例50%。金茂已售未结2300亿,今年结算400亿,结算比例17%。从销售和结算错配的角度看,今年融创销售5600亿,结算3700亿,比例是66%。时代销售750亿,结算400亿,比例53%。金茂销售1600亿,结算400亿,比例25%。金茂想要释放利润,非常容易的,多结算一些就可以了。事实上,金茂的报表业绩,至少少显示了一半!为啥金茂不释放利润,主要两个原因,其一,中化并表金茂,公司没法突然释放利润,那会让中化的报表波动比较大,公司只能按每年25%~30%的增长节奏来。其二,金茂的房子,金茂府,大家都懂得,房子好,确实需要更长的施工时间,也造成了结算周期变慢。但这两个因素,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金茂的混改,大家都知道的,中化现在只持股35%了,快可以出表了。金茂销售放量,2016年开始的,结算再慢,3年周期也可以了。

展望未来的话,金茂几乎是唯一一家不需要为土地发愁的地产公司,这太幸福了。叠加金茂央企身份,融资利率低,安全,估值溢价也是非常正常的。按金茂的土储,未来3000亿销售无忧,而且可持续发展,反正我觉得,至少要对标华润置地吧,看看市值,差3,4倍呢,这就是金茂的空间。

花样年控股。在我看来,这公司是未来的金矿。深入了解这家公司以后,我有一种发现了5块钱时代地产的感觉。具体的说

· 公司主要两块业务,物业开发和物业服务。物业服务,就是持有香港上市的彩生活55%股权,按当前市值30亿。公司当前总市值75亿,扣除持有的彩生活,物业开发业务市值45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彩生活的估值,只有10PE,比今年港股那批闪亮的物业公司估值低的多的多。

· 公司今年销售大概360亿,权益80%以上,权益销售290亿以上。地产业务权益PS 0.15,是不是看起来有点低?但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公司的土储,跟他的市值比,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 公司的土储布局,按自己的说法,5大都市圈,大湾区,环渤海,成渝,华中,长三角。实际上,后两块,合计才8%,可以这么理解,公司土储,大湾区50%+,环渤海(主要是青岛)20%,成都昆明桂林20%(没有渝)。布局可以说很好。土储分两大类,旧改和非旧改。非旧改部分,1648万平,成本2396元/平,售价1.3万/平,货值2100亿,权益80%以上,权益货值1700亿,这部分,净利润率轻松10%,可以提供170亿的净利润,是当前地产业务市值的3.8倍,是当前总市值的2.3倍。旧改部分,1672万平,预计货值3526亿。其中,46%位于深圳,这是黄金呀!这些旧改,一共有39个,处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公司预计,未来3年,有20个项目,631万平可以供地,总货值1334亿元。这部分权益80%以上,权益净利润率15%,那么,这部分可以提供的净利润就是160亿。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不计入公司三年以后可以供地的2200亿货值旧改,公司土储能够提供的利润,都是当前地产业务市值的7.3倍,是当前总市值的4.4倍!

· 5600亿货值的土储,每年销售只有350亿,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问题!原因是,公司2013年严重战略误判,提出了轻资产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物业服务业务,错失了上一轮地产开发的大发展周期。2013年公司地产销售就突破百亿,达到102亿,但后来三年基本原地踏步,到2016年销售才122亿。2017年,公司回过神来,重新拾起物业开发业务,3年时间,销售从122亿冲到了350亿,复合增长42%,也还凑合了。但是这远远不够。好在公司也认识到了这点,实控人曾宝宝小姐强势回归,总管人事,今年5月重整董事会,从碧桂园,雅居乐,中国华融挖人进入董事会任执行董事。基本就是除创始人外,把整个高层换掉了。同时,提出“稳财务,强运营,重投资”三大战略。打算大力发展物业开发业务。

· 实际上,今年公司干的不咋地,销售增长连20%都没到,主要原因,高层人士更迭,你懂的。发力从明年开始。但是好的方面已经开始显现,2023中报,销售和运营费用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上半年销售增长16%的情况下,销售和运营费用的绝对值都下降了。

· 公司当前的报表基本是没法看的。原因很简单,其一,销售和结算错配明显,2018年,销售302亿,结算86亿,比例28%,事实上,2016年,公司就结算84亿了,原地踏步3年;2023年,销售350亿,结算140亿,比例40%。其二,公司前管理层运营能力弱鸡。其三,公司所得税率奇高,扣除土地增值税以后,所得税率,2016年41%,2017年30%,2018年48%,2023年中报73%。本来就没多少利润,还被所得税吃掉一大口。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境外融资合人民币170多亿,占有息负债的42%,这部分利息支出,包括汇兑损益,是没法税前列支的!这也是2017年所得税率看起来比较低的原因,那年人民币升值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点销售额,支撑了这么巨量的土储,光是财务费用要多少,你还指望报表能看吗?

· 所以,我估计,大多数地产股的投资者,连花样年看都不想看。但是,你要想想,2016年以前,恒大,甚至融创的报表,能看吗?等你能看懂报表的时候,早都涨了几倍了。我预计,公司报表真正能看,要从2023年开始,从明年开始,随着销售和结算放量,以及人民币汇率走稳,上面四个不利因素,全部得到明显改观。

· 最后,要想更详细的了解这公司,推荐看地产股投资传奇大神罗总的研报,在这里,网页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