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张启迪: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过去、和将来

2023-07-16 20:36:23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张启迪: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过去、和将来

原标题:张启迪: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来源:金融界网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既可以根据不同存款的种类、金额以及银行规模有所区别,也可以设定单一比率;二是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种类的限制,通常是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也有些国家允许将库存现金或者是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以及缴存基期的确定;四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盛松成,2015)。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于1863年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再加上政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国家逐渐放弃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并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非常低的水平。到2004年,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已不再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也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工具逐渐成为人民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取得了重大成功。2018年3月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人民银行不断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存款准备金工具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至今成绩卓著,然而过往的成功不代表未来也一定会成功。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再加上金融和实体经济杠杆率越来越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给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早在2000年初,随着发达经济体央行(如美国、加拿大、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降低或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国内学术界就曾出现中国是否也应该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讨论。然而,鉴于当时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利率也没有实现市场化,不具备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条件,因此主流观点还是保留存款准备金制度,但需要进行完善。王维强(2001)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国央行实行间接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还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当建立起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完备的金融调控体系后才可考虑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纪敏等(2013)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应该改革,为价格型调控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克拉玛依中心支行课题组(2014)认为,未来应保留一定的存款准备金,以便于央行稳定市场利率,但同时也应该逐步下调当前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徐君阳(2015)认为,考虑到当前利率市场化还未完成,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也不完善,应继续坚持并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然而,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应该尽快为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做好准备。彭兴韵(2005)认为,逐步降低乃至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总体上是全球趋势,中国应当更快地做好准备探索更加有效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雷学军(2013)认为,应积极研究货币政策目标调整的时机和环境,为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中国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迄今为止已有26年,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回答:第一,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框架的逐渐转变,再加上中期借贷便利工具(MLF)等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大量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的重要性是否出现了下降?第二,随着金融创新的持续推进,直接融资市场日益发达,中国也出现了当年西方国家面临的货币层次不断模糊的问题,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正在变弱。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最重要的数量型工具,其有效性是否已经开始下降?第三,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存款准备金要求本质上相当于商业银行变相向中央银行纳税,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当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呼声越来越高,是否应该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以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财务负担?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