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充分了解过去,预见美好未来 信托的逻辑 读书笔记

2023-07-20 08:47:19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充分了解过去,预见美好未来

来源:雪球App,作者: 瓯畔财富笔记,(https://xueqiu.com/4531119175/240462166)

引言

书名:《信托的未来:大监管时代信托的转型与对策》

作者:王文韬、付伟

笔记记录:瓯畔财富笔记

出版时间:2023/6/1

阅读时间:2023/1/19

年末是适合阅读的时间,今天这一本书,站在信托行业视角去回顾过往的发展,展望未来的出路。

诚然,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非标转标”、“净值化转型”成为众多金融从业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词。但这种在规定出台下被迫进行的标准化转型,必然不会是金融行业参与财富管理、资产配置的未来,随着2023年的股票牛市下股票类策略基金疯狂募集,2023~2023年地产的深衰退、2023年权益市场泥沙俱下带来的维护压力。

看得出,不仅是信托,整个金融行业在这一场财富管理2.0的转型道路上,才刚刚起步。

希望各位看官能从中,看到信托,却又不止是信托。

笔记要点:

1,用益制度与买方视角

2,维彼岷源,维深用长;是为大江,润泽南方

3,财富管理转型是未来的方向吗?

4,个人猜想

———————————————————————————————————————

一、用益制度与买方视角

每当提到信托,总是会听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八个字不仅很精髓的涵盖了信托本源,也同时把信托与买方、受托、传承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书中对信托本源描述较少,从国内的信托发展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家信托(荣毅仁创办的中信公司)就确定了商事信托的方向。

“投行+信贷”的定位,向海外募集资金,投资国内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当时信托公司的唯一目的,这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国家赋予的使命。而后四十年,国内信托行业仍然以商事信托为主的基调被确定。

我虽然没有在信托行业从事过,但依然能够听到从业者、投资人对国内信托的质疑:

-国内信托一开始就远离了民事信托的本源

-信托在没有非标的未来下,怎么和券商竞争投行业务?又怎么能像银行一样低成本获客?

-国内信托法无法对资产进行有效隔离,谈何传承?

在书中,作者希望读者从国内信托发展史与发展初期的大时代背景下去理解,虽然这依然无法否认以上质疑,却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海内外信托行业发展历史和动机的差异,导致了国内的信托行业以商事信托为主,而诞生于1000多年前英国的信托,在海外的发展从一开始就通过用益制度确定了其核心。

虽然都叫信托,可过去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外的信托内涵却不大一样。

近几年火热的财富管理也同样喜欢提:买方视角,即以资金方(投资人)利益为出发点,站在他们的视角,提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投资建议。在我看来,这是对“受人之托”的同样阐述。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资管新规的第三年,国内信托正在慢慢重视财富管理,开始逐渐回归信托行业的本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真正驱动行业转向发展的,不仅仅是行业法规,而是时代风向的转变。

如果可以把国内财富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财富管理1.0时代,是2008年~2018年;2018年起归为财富管理2.0时代。

财富管理1.0时代:是大资管爆发式发展的红利期,非标、期限套利、刚兑、居民财富高增长下,金融机构躺着就能把蛋糕做大,信托从业者、投资人都怀念的黄金十年。这时候去谈财富管理,是毫无意义的,8~12%的年化收益率、隐性刚兑下——既然能闭着眼睛、选择信托就能赚到这个收益率,何苦去做吃力不讨好的财富管理呢?

反问一句,又有什么财富管理的组合,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做到8~12%的年化回报,且“零回撤”、每半年兑付利息呢。

伴随着黄金十年发展期,国内的居民、企业、政府杠杆率均在提高(下图),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区间,这时候投资拉动GDP已经逐渐乏力。信托传统意义上的三板斧(城投、地产、通道)空间也越来越小。同时,国内GDP增速从2008年的9.7%,下降至2018年的6.7%,而2018年同期信托固收类产品的收益率还能达到6~8%的水平,算上中间费用,融前成本在8~12%,这也会进一步催生出金融空转、地产价格进一步畸形、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这不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也正是在这个情况下,财富管理2.0出台,请注意,这里并不是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而是时代红利退潮后,国家知道如果继续下去,金融会侵蚀实体企业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