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诗人·学者·教师 外汇交易与期货股票的对比分析论文题目怎么写

2023-07-21 03:43:28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诗人·学者·教师

转自:光明网

【大家】 

作者:廖迈伦(北京科技报社编辑);李明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著有《迦陵著作集》等。

在南开大学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与陈省身故居宁园之间,有一座仿古四合院——迦陵学舍,里面陈设典雅别致,存放着丰富的诗词古籍。书香和书声从这里溢出,为校园增添了醇厚浓郁的人文气息。迦陵,是叶嘉莹先生的号。近些年,叶先生就是在这里读书、写作、教学。今年,她迎来了百岁寿辰。

叶嘉莹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供图

诗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与现代文学有组织、有计划、有发表园地的创作不同,旧体诗词创作是作者对人生的“日记式”表达,它的情感是真挚的,整理和出版却是偶然的。叶先生的诗、词、曲创作收在《迦陵诗词稿》里,这些诗词历经70年多次编纂和增订,分为两编:上编以1953年叶先生的爱人赵钟荪先生手抄辑录的诗词作品为基础,经陈国安、施淑等整理铅印,曾以《迦陵存稿》为题出版;下编收入此后的作品,2023年出版的最新增订本,收诗歌450余首,词百余阕,另有曲辞、联语若干。此后,叶先生仍时有作品发表。

叶先生1924年生于北平(今北京),高中时母亲病逝,1948年结婚,随爱人迁往台湾,遭遇“白色恐怖”。20世纪60年代赴北美执教,1979年起回到祖国大陆任教。叶先生的诗词作品呈现了她曲折苦难的经历和坚强执着的追求。从整体来看,叶先生的诗词创作,可归结为“羁旅”与“归来”两大主题。

在迁往台湾的第二年,赵钟荪先生因“思想原因”被捕。1949年冬,叶先生带着仅三个月的长女也一并被关了起来。第二年,带着哺乳期女儿的叶先生被释放,却失去了教职和宿舍。她写过一首《转蓬》,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诗中,叶先生把自己比喻为随风迁转、远离家乡的蓬草,在无枝可依时遭逢莫名的祸患,同事避之不及,亲友又搭救无门。

1962年,叶先生写过一首《海云》:“眼底青山迥出群,天边白浪雪纷纷。何当了却人间事,从此余生伴海云。”结合两年后写作的《南溟》,就知道这首诗并非看上去的那样意象高远、立意洒脱。《南溟》写道:“白云家在南溟水,水逝云飞负此心。攀藕人归莲已落,载歌船去梦无寻。难回银汉垂天远,空泣鲛珠向海沉。香篆能消烛易尽,残灰冷泪怨何深。”短暂、缥缈的意象其实表达的是无常、易逝的漂泊感,叶先生在台湾任教的十余年,似乎从没得到过安顿。

赵先生没有稳定工作,叶先生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自1966年起,叶先生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不得不用英文讲授中国古典诗歌。1968年秋,叶先生在美国任教合同到期,写下《留别哈佛》三首,其中第一首言:“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曰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歧。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浮生可叹浮家客,却羡浮槎有定期。”此时,叶先生的父亲和两个女儿已经移居美国,她如果回到台湾任教则收入不够家用,只能在北美另寻机会。这首诗沿用了落叶等意象,尾联以羡慕天河上定期往来的浮槎哀叹自己漂泊的生活。

1979年春,叶先生在一首绝句中写道:“五年三度赋还乡,依旧归来喜欲狂。榆叶梅红杨柳绿,今番好是值春光。”此时已经55岁,离乡30余年的叶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申请利用假期自费往返大陆讲学,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后转赴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和南开大学。叶先生拜访了陆宗达、史树青、郭预衡、刘在昭等旧日师友,写了12首赠诗,其中最后一首是:“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先生以“散木”自喻,认为回到故国才真正找到了“乡根”和归宿,此后“归来”主题又多次出现,例如叶先生在应中华诗词学会友人邀请赴宴时口占三绝,其中第二首说:“我是东西南北人,一生漂泊老风尘。归来却喜多吟侣,赠我新诗感意亲。”

回国任教让叶先生获得了安顿,旅居北美的岁月因此不只感到漂泊。1997年,温哥华花期将至,叶先生又要踏上旅程,写下绝句,回应了初到台湾时写作的《转蓬》:“久惯生涯似转蓬,去留得失等飘风。此行喜有春相伴,一路看花到海东。”诗中虽然仍把海外生活视作漂泊,却提到有春相伴便有花可观,旅程因此有了值得欣赏、玩味的景致。

叶先生曾托名老师顾随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确实,面对苦难,叶先生从没有选择逃避,也未曾放弃过希望。从宏观来看,叶先生在诗词中传递的主要情绪,可概括为“坚韧”与“进取”。

叶先生17岁那年,母亲因肿瘤到天津做手术,术后感染,不幸在回京的火车上去世了。其时正值抗日战争,她的父亲叶廷元在外地工作,叶先生和两个弟弟寄居叔父家,刚经历丧母之痛又备尝亲人离散的艰辛。叶先生写了《哭母诗八首》,其中第六首说:“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凄凉莫怨无人问,剪纸招魂诉母亲。”从掌上明珠到憔悴委尘,叶先生不只失去了情感上的依托,也遭遇了现实生活的离乱与困顿。

经此波折,叶先生在与顾随先生唱和时,写过这样一首耐人寻味的诗作:“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狂风撼城既是实景,也是日军侵华的真实写照,当时日本军车放着军乐在路上横冲直撞,骚扰北平城里的百姓。偶遇晴明,天气却寒冷难耐,唯有深宵的煤油灯散发出一丝暖意。叶先生在诗中说,自己要在战乱中入世,为国家做事情,而不是隐居和逃避——这是当时优秀青年学生的觉悟和志业。

高昂的理想和信念使叶先生在苦难中仍抱有希望,这在后期作品里体现为一系列高远的意象和昂扬进取的热情。1983年,叶先生写过一首《蝶恋花》:“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 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上片意境开阔高远,登楼远眺,海天相接,追逐神山渺远的形迹,要像屈原一样“上下求索”;下片回到眼前,月光入户,兰香四溢,难忘书生报国的心愿,听说当年春意迟后,希望早日归国,不要错过了花期。归国任教让叶先生逐渐与前半生的苦难经历和解,作品中屡屡表现出进取的情怀:“不向西风怨摇落,好花原有四时香”(《金晖》,1992年);“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鹧鸪天·似水年光去不停》,2000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浣溪沙·又到长空过雁时》,2001年)。

叶先生诗词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就是“移情”与“寄托”。

诗人最初的创作往往是从咏物开始的,叶先生的咏物诗体现出生动传神的效果,比如作于1939年的《小紫菊》:“阶前瘦影映柴扉,过尽征鸿露渐稀。淡点秋妆无那恨,斜阳闲看蝶双飞。”一株长在柴房石阶旁的雏菊,被赋予了征鸿过尽的失落和晚秋的凉意,叶先生将露水想象为雏菊的秋妆,落日余晖中两只蝴蝶围绕雏菊飞舞。这首诗之所以传神,是因为写作时移情于物,即王国维先生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七七事变”后,叶廷元先生南下,五年后才与家里频繁通信,此前家人翘首以待,却“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叶先生将等候父亲归来的心情赋予雏菊,才有“过尽征鸿”的想象,而“淡点”“闲看”这样看似随意的词语与“秋妆”“斜阳”这样的意象搭配,显得更加寂寥、无奈。《迦陵诗词稿》中最早的作品《秋蝶》也是一样:“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虽然“写境”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