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如何理解“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 信托的基本原则

2023-07-21 08:21:36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如何理解“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这是一项包含了公法原则和私法原则的现代法治原则。

    “法无授权不可为”作为一项公法原则,其意思是指:没有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公权力不得作出侵害公民权益的行为,公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因此我们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否具有公权力、如何行使公权力,都需由法律授权,这本身就是对公权力的约束。我们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解,在内容和操作上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指执法主体作出某种公务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这里的“授权”之“法”,不仅指“法律”,也包括“法规”和“规章”等。但是,法律规范有高低位阶之分,因而授权也有位阶之分。根据法律保留原则,没有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依据,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限制和剥夺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没有法律和法规依据,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实践中,有的部门和地方以“红头文件”擅自限缩公民的权利,超越了法律规定。

    二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并不是指执法主体作出任何行为都必须有直接的法律依据。执法行为可分为授益行为与侵益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主要针对侵益行为。侵益行为为公民设定义务或剥夺、限制其权益,会给公民带来不利法律后果。公权力机关的事实行为不需要法律的授权,如学习、开会和购买办公用品等。这类行为不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虽然可能影响公民的权利义务,但并不是由公权力的意图所致。同样,对那些旨在增进公民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授益行为,政府可以大胆地创新实践,即便没有法律法规的授权,仍然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但前提是不减损公民的既有权利。

    三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求公权力的行使不得超越法律权限。任何职权及其运行都有边界,权力的边界就是权限。权限包括纵向权限与横向权限,包括主管权、管辖权和决定权的权限。这些权限本身就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指公权力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行为时,必须严格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超越权限,越权无效。

    “法不禁止即自由”是私法原则,指只要公民没有违反公法领域的禁止性规范和私法领域的强制性规范,公民就享有广泛的自由,公权力不得干预。“法不禁止即自由”的精神广泛存在于各项民事活动中,我国民事法律中的私法自治原则体现了这一含义。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这些民事法律规定,都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我国政府大力推行“非禁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只要未列入禁止名单,企业和个人都有权进入,就是“法不禁止即自由”的鲜明例证。

    “法不禁止即自由”表明公民可以享有广泛的自由,这与规定公民的权利规范并不矛盾。公民获得重要的法律权利或社会福利是通过法律中的权利规范来确定的。这些规范都构成了“法不禁止即自由”的重要补充。

    “法无授权不可为”与“法不禁止即自由”相辅相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私权利的实现需要公权力予以保障,立法机关完善法制、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旨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增加和促进公民权益,为私权利的行使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公权力存在侵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可能。而个人在公权力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公权力的越界、越位会对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带来侵害,且损害强度更大,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只有规范公权力才是对公民私权利的最大保护。可以说,只有做到了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才能真正达到私权利“法不禁止即自由”。

    (《学习时报》11.13 李若兰)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