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什么是都市农业?深入分析都市农业的特点、功能、起源及类型 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有哪些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2023-07-26 21:49:21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什么是都市农业?深入分析都市农业的特点、功能、起源及类型

三、都市农业的功能

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 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

示范与教育功能。都市郊区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程度高,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作为城郊高科技农业园和农业教育园,可为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

总之,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是:充当城市的藩篱和绿化隔离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和摊大饼式地连成一片;作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发挥教育功能。

四、都市农业的起源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在日本。1930年的《大阪府农会报》称“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生产鲜奶、花卉等多样化产品的农业生产经营”为都市农业。因其不仅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且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所以国内外对它的定义众说纷纭。为弄清都市农业的含义,有必要回顾都市农业的研究史,明晰都市农业理论研究的系谱。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4家学说。

1.日本地理经济学家青鹿四郎学说

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见于青鹿四郎的《农业经济地理》,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和住宅区等区域,或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依附于都市经济并直接受其影响,主要经营奶、鸡、鱼、菜、果等,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同时包括稻、麦、水产、畜牧等的复合经营,范围一般是都市面积的2一3倍。

2.农政经济学家桥本卓尔学说

都市内及周边的农村受城市膨胀的影响,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受席卷而形成的一种农业形态,被都市包容、位于都市中,最易受城市扩张的影响,但又最直接得益于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双重意义上的最前线的农业,与城市建设发展占地和居民住宅建设占地同时并存、混杂、相嵌,若放任自流就有灭亡的危险,要有计划地保护。

3.美国经济学家休马哈学说

人类是自然界中脆弱的一部分,都市农业将城市人同自然界连接起来,不仅改善和提高生存环境,而且生产粮食、蔬菜等,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

4.我国农经界的主要观点

我国研究都市农业的历史不长,尚无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都市农业是广义的地域经济的概念,包括都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应大都市需求的农业,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地域经济概念,随经济、科技、社会进步而分阶段发展,是在城郊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超越城郊农业的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集中反映了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生产力。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创汇农业、宾馆农业等在某方面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目前,都市农业的定义可概括为利用都市区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狭义地讲,都市农业英文的本意是城市圈中的农地作业,而广义上指中心城市经济圈内的农业。总之,都市农业是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

中农富通示范基地——广西玉林五彩田园

五、都市农业类型

1.按农业功能划分

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赏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

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市民家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

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

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

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赏,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

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居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桃源式生活。

2.按区域划分

中心区农业。本类型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和集约程度最高,通常以公务和商业零售活动为主。这里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屋缘(屋顶、阳台、宅院)、闲置地、院区和园区,具有较高价值和需要较多投资的农业。其中很多采用小型温室农业系统的形式。这类农业最容易受到城市改造的吞噬。

走廊区农业。本类型是位于高速公路或铁路两侧的交通地带的农业,属于高集约发展地区。这类农业处在交通设施发达、与市场联系便捷、居民密度较高的有利环境;走廊地区的农业结构,可以经营观赏性园艺、温室蔬菜和花卉、放牧、家禽、微型动物,以农家产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类农业容易被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所取代。

隔离区农业。本类型农业地处交通走廊之间 ,呈楔式地分布,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在城市化迅速成长的时期,这里往往是城市住宅、工业、绿化等建设发展的主要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有可能从农业用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所以要注意保护农业。

外缘区农业。本类型是相对稳定的农业区,也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外缘农业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效率和自然条件特征。外缘区农业的特点是以大量中小型农场的形式,按照都市区市场的需要,要以生产鲜活农产品为主;这一带的农业家庭比一般农区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