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退休:史上最和平分家产,秘诀在筹谋30余年的教科书级传承? 李嘉诚家族信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资产
李嘉诚是在分家,更是在配置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李嘉诚实际上是运用资源配置的手段,把家族企业的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分配给不同传承人格的两个儿子,从而把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矛盾、争执甚至官司,在尚未演变为不可收拾的冲突前妥善解决,完成和平分家。
尽管李嘉诚本人对于传承问题所说不多,但从李嘉诚对于两子的不同事业发展安排,不难看出其在传承这个问题上周密严谨的思考脉络——及早进行分家,让子女各有努力方向;趁自己仍身壮力健时安排子女接班,让其有充分学习空间与机会。而传承的考察部署,从3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中,李泽钜与李泽楷先后跨出校门时就开始了。
接班人李泽钜的成长历程
根据两个儿子的迥异特点,设计出“水火共生”的周密传承
不同的公开资料皆显示,李泽钜与李泽楷两兄弟尽管年纪接近(一人生于1964年,一人生于1966年),但无论性格、志趣,乃至人生目标与处事作风等,皆颇为不同。
李泽钜老成持重、有责任感,其特点是:乐意接受适当的投资额与回报率,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也很在意父亲对自己的看法,不愿辜负父辈的托付。
李泽楷则表现出敢于冒险开拓和勇于尝试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其特点是:不愿遵从家族规矩和父辈权威,具有强烈的自主精神,同时又非常乐意接受父亲的资助来拓展自己的事业。
李泽钜与李泽楷的差异之大,有如“水火之别”。这些个人特质,相信逃不过阅人无数、善于用人的李嘉诚法眼,所以他并没强求两子均加入家族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而是将继承父业的重任交托长子,让他跟在自己身边,而次子则按其志趣顺水推舟,让其另起炉灶、自行创业。
李嘉诚把家族企业当作投资控股公司,两个儿子则是人格特点相反、投资风格不同的投资基金经理——李泽钜倾向于低风险,李泽楷对风险的承受力更高。李嘉诚把两个儿子分开,令到每个人的潜能尽可能多地发挥出来,把家族资产的潜在价值充分释放出来,所以分家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1 ÷ 2 = 1/2”, 可以取得“ 1÷2 = 22”的效果。
“用分家来传承,而不是在自己去世后,下一代用诉讼来分家”。李嘉诚曾公开说过,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两个儿子“可以有兄弟做。”
李嘉诚拒谈“与周凯旋婚否”,再婚风险早已解决
在今天下午这场发布会上,李嘉诚回应了所有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退休、接班人、撤资、楼市……唯独拒绝了记者关于他和周凯旋小姐婚否的问题。
周凯旋是否已有了法律上的“名分”,在感情上影响几何未可知,但在财富上对李嘉诚的影响肯定是有限的,不仅因为李嘉诚已把大部分身家分配给了两个儿子,他还早在1980 年就让“第三个儿子”——家族信托“李嘉诚基金会”诞生了,为李氏家族担当家族财富的防火墙,解决其家族资产管理问题。
2016年,在长和系完成重组约一个月后,主席李嘉诚便开始逐步将私人财产转移至李嘉诚家族信托基金,使用家族信托作为家族财富传承的屏障。
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家族信托体系中可以发现,李嘉诚设立了多个信托基金,分别持有旗下公司的股份,并对每个信托基金指定了受益人。
首先,李嘉诚将财产授予两个全权信托和一个房产信托,并成立一间控股公司作为整个家族信托控股架构基础。
其次,再分别以这两个全权信托作为出托人,成立两个子信托机构,作为全权信托的受托人。这两个子信托机构分别持有两个母信托所没有的房产信托若干物业。
最后,在对家族信托的控制上,两个子信托和房产信托的全部已发行股份由控股公司拥有。而这间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本由李嘉诚、李泽钜及李泽楷各自拥有1/3(设立时)。
一组完整的家族信托,为李嘉诚家族的财富传承与分配构建了总体的框架。在各个公开场合,李嘉诚都宣布家族信托是其心中的“第三个儿子”,足见其保护企业和财富传承的效力。
● 编辑:萧萧
●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