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王延浩: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转型的思路和路径探析 信托频道

2023-08-19 22:51:36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王延浩: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转型的思路和路径探析

“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信息等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是美国学者“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在提到对未来的畅想时所表达的。

如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科技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一切正从畅想走向现实,而数字化转型无疑是“预言”中的重要一部分:以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升级等为基础,构建起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尤其是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金融行业,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拥抱变化,勇立数字化变革潮头。其中,对于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数字化转型亦是核心任务之一。

政策市场技术多轮驱动财富管理数字化革新

数字化浪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着各行各业,财富管理行业深受影响。无论是从频繁出台的监管政策,还是从技术层面来看,都凸显了财富管理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

政策层面:资管新规落地,回归本源趋势明显。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发布后,使得信托行业面临着“两压一降”的双重压力,之后银保监会也多次重申回归本源业务的决心。从2023年5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巩固治乱想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到2023年5月发布的信托行业资管新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再到2023年2月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所传递的信息,无不都在促使信托行业从非标业务向标准行业转型、财富管理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

然而,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回归本源”看似简单,实际上考验的则是其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正视能力缺失,持续拓展能力边界,加快行业的专业性建设和发展,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立足新形势、新时代的核心要求。

社会层面:居民财富增长,多元化需求愈发显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推算,2023年,我国居民财富总量超过400万亿元人民币,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对于财富管理服务的持续深入了解,其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也在不断激发,服务诉求也愈发多元化,对于风险控制、服务体验等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技术层面:数字化应用如何赋能财富管理机构颇受关注。需要注意的是,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技术上的迭代、转型,而是要以技术为刃,不断提升专业性,从而通过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模式解决相应问题。正如麦肯锡在《2023年中国银行(601988)业CEO季刊》中指出,如何将客户需求与产品进行匹配;如何将线下业务流程数字化、实时赋能理财师快速满足高净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成败。

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四大关键挑战

在资管新规的引领下,走在数字化变革之路上的财富管理机构,在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卖方市场”的思维仍在持续,小型财富管理机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随着资管新规实施,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确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将资产配置作为财富管理转型的突破口。但仍有不少机构,尤其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机构,由于缺乏标品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创新能力,仍在按照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进行展业。

信托公司对标品市场了解不足,投研能力薄弱。目前信托公司普遍对国内标品市场了解不足,对海外市场的大类资产领域也不熟悉,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强烈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而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相对较强,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等相对较弱,见下表:

运营模式依旧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思维和动力。这点在信托业的表现较为明显。牌照优势和通道思维使信托公司缺乏创新动力(310328);和互联网模式的券商相比,获客能力和用户体验都有很大差距;存量客户的挖掘也有很大空间;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新、转化、促活三个方面拉。

科技架构不完善及科技人才不足,智能化、线上化程度较低。很多财富管理机构虽然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但依旧缺乏智能化、专业化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这与科技架构的不完善以及科技人才不足有着密切关系。比如,线上化、智能化程度不足,仍存在不少手工环节;数字化专业性不足,未形成对客户经营、投顾能力专业性赋能;新科技及大数据应用程度不足,难以做到精准营销、智能产品匹配等。

探索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实施新路径

面对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转型壁垒,无疑是关键一环。中关村(000931)科金认为,财富管理未来已至。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引弓上弦,化被动为主动,或是其立足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举措。

围绕个性化服务对数字化进行精准投入。从信托业来看,其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在于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在理财经理无法做好针对性服务、无法覆盖所有客户个性化金融产品营销时,降低获客和营销成本;如何提升客户粘性和忠诚度;如何缩短业务办理流程、提质增效;如何将业务价值精准传递,为客户匹配合适的产品;如何提供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