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读懂百年投资史:大类资产配置理论的四次演进与实践 基金里面的资产配置

2023-08-23 18:08:29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读懂百年投资史:大类资产配置理论的四次演进与实践

1973 年,期权式投资组合保险策略(OBPI)和复制卖权策略(SPO)被提出,主要运用期权等方式平抑风险。主要用于保险等对于风险有较高要求的投资机构。

1985 年,美国大学出于自身需求以及合理避税等考虑,纷纷利用其智力资源,主动管理所接受的捐赠资金,大学捐赠基金模型(Endowment Model)由此出现。

1987 年,在复制卖权策略(SPO)的基础上,设定参数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逐渐发展起来。

1992 年高盛公司提出了Black-Litterman 模型,在均值方差模型基础上加入了投资者对资产的主观预期并进行量化。

第二阶段:风险平价模型+

1996 年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开发了基于风险平价思想进行资产配置的全天候投资组合。

1997 年,美联储的一篇报告通过S&P500 指数本益比(PE 的倒数)和10 年期国债名义利率的时间序列图,公布了FED 模型。

1998 年,Michaud 提出了再抽样方法,通过多次抽样以降低风险平价模型对参数的敏感性,使有效边界更加稳定。

第三阶段:经济周期+大类资产配置

2004 年,美林证券公司首次提出的投资时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不同种类大类资产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内的表现中存在规律性。

2007 年,Adler& Kritzman 提出了一套更加灵活的投资策略——Full-scale 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每个投资者的不同效用函数,分别计算每个时期的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

2008 年,Choueifaty 和Coignard 构建了一个分散化指数(Diversification Ratio,DR),并由此构建出最大化分散风险组合(Most Diversified Portfolio,MDP),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分散化投资将投资组合的风险最小化。

第四阶段:多项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搭配

2008 年次贷危机之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受到广泛质疑。新的市场特点开始出现:

一,全球主要市场的波动强度都有所提升。

二,全球不同市场的相关性不断提升,并且不同种类的大类资产间的相关性在危机时期往往会上升。

三,危机催生出市场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