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的学术论文里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吗? 外汇都是假的吗知乎文章

2023-08-25 13:50:09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的学术论文里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吗?

我早年还在做科研的时候,整个组里一半的数据处理要经我的手。倒不是因为我多牛逼,只是因为位阶比较低,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自然落到我头上。

可能我还算有点儿天分,逐渐把数据处理给自动化。所以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越来越多的数据就开始经我的手。

然后重点来了,十几个参数,无数的阈值,还有十几个步骤。同一个数据,只要微微一调整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而整个组里,除了我,没有一个人对这些处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都熟悉。或者这么说,在整个世界,整个领域里对这套方法理解很深刻的人不超过10个,而这10个人当中大部分都毕业去了工业届,几乎没人留在科研届。

原因就在于,搞这个领域的数据处理很难发文章。

好了,到了最后,随着我手越来越熟。我可以这么说,无论你给我什么数据,我都能处理出你想要的结果。而且,除非我提到的那十个人愿意花很大的精力来跟我死磕,否则,没有人能看出任何猫腻。

这件事成了我离开科研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数据处理环节,后来我参与一些实验,其实也类似。实验环境的一点点微调就可以让结果千差万别,有的是无意的,有的是人为的。整个科研,从样品制备,实验设备调试,实验进行,数据筛选,数据处理,图像处理……每一步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很多微操如果按照严格的理想化的标准来看都算是造假,但要真按照这个标准,一半的科研机构都躲不过造假的指控。

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别的,后来才发现这是结构性的。

这么说吧,人类科研领域越来越难取得成果,低垂果实都已经被前人给摘了。所以想要取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天量的投入。但是科研部门评判标准却是论文的数量,这套标准让科学家无法不顾一切地投入,在机制中寻找真理。科学家必须在经费和产出间权衡。而能够微操的空间有那么大,所以造假或者不严谨的处理变得非常普遍。另外,检测造假的成本非常高,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韩春雨造假事件。我其实一直在挺他,但最后事实证明他就是在造假。但这个鉴别造假的过程,足足让整个世界相关超过十个课题组,用了半年时间才得到结论。其人力物力的成本少说也是千万量级。因此,如果不是重大的成果,学界根本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来鉴别数据的真伪。

总结一下:

评判标准单一化投入不足造假成本低鉴假成本高

后来我去了工业界,发现工业界就好得多。工业界里搞的探究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为了提高产品性能,所以数据灌水毫无意义。因此,工业界发表的文章可能并不多,也许档次也不见得高,但至少数据和实验大都可信。

总之,学术领域是需要大力改革的,里面的问题非常多。以前我们只是单纯学欧美,现在也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