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碳金融专题报告:中国碳市场的金融化之路 信托收益权份额认购合同范本图片

2023-08-30 04:33:30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碳金融专题报告:中国碳市场的金融化之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陈骁、郝博韬)

一、 碳金融简述:改善碳交易有效性不足的手段

1.1 碳金融的内涵:随碳交易市场发展而不断扩容

碳金融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的建立而诞生,其内涵也随碳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扩容。具体来看:早期,1998年《京都议定书1》签署后,各缔约方逐渐开始进行减排项目的国际合作及减排量的国际贸易,碳金融概念逐渐 出现。彼时,碳交易覆盖面相对较窄,主要围绕碳配额及核证减排量的交易展开;碳金融的概念也相对较窄,主要指一、二 级碳市场中的碳配额及核证减排量交易的相关金融活动(即狭义碳金融)。例如,2011 年世界银行对碳金融的定义为“出售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或者交易碳排放许可证所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的统称2”。

此后,随着全球碳交易的不断发展,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碳金融覆盖面不断增加。除直接参与交易的控排企业及 机构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增加围绕碳交易的支持服务。碳交易参与主体的丰富及金融服务手段的繁 荣,促进了碳金融概念的扩容。发展至今,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狭义碳金融,也包括在 碳市场之外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即广义的碳金融)。

碳市场对减排的提效作用在于,推动企业根据碳价所反应的市场边际减排成本调整自身生产经营决策,降低全市场减排成本, 而碳金融活动有利于强化碳市场的有效性。其中:狭义碳金融的提效作用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丰富交易主体,令交易目标 更为多元,进而提升碳市场流动性,平滑碳价波动,帮助碳价保持相对稳定;二是通过丰富交易工具,令交易主体得以更好 地管理碳价预期并进行风险对冲,促进合理碳价的发现。广义碳金融则主要通过为碳资产提供新的变现途径,进一步提升碳 市场流动性并优化交易结构;并通过支持服务修正参与者的碳价预期管理,强化碳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1.2 我国碳市场有效性不足,碳金融工具或可成为突破点

1.2.1 当前我国碳价稳定性较弱,不利于碳市场提效作用发挥

当前我国区域及全国碳市场碳价波动较大,实际不利于碳市场提效作用发挥。区域碳市场方面:“潮汐现象”严重,各区域 碳市场成交日期集中于履约期前后,各年度成交量最大的两个月占全年成交量比重多在 50%以上,并导致区域碳价波动较 大。全国碳市场在启动后也延续了这样的特征:2023 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主要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分别为 7 月开市之初,9 月末碳配额最终核定发放期及 11 月后临近履约期。交易量波动不利于碳价稳定,开市之初市场成交热情高涨,碳价在 50 元/吨以上,8、9月交易热情回落,碳价一度临近 40元/吨上下,12月中旬集中交易再度跌至 40元/吨以下,12月末履约压 力增大,碳价飙至 50元/吨以上。

1.2.2 多重因素造成我国碳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我国碳市场有效性不足的现状主要受多重原因的驱动,包括碳配额分配的制度设计、交易工具的运用不足、交易机制抑制流 动性、交易主体参与度受限、信息披露不足等。具体来看:

1)总量、分配机制设计特殊,配额分配及上缴存在时滞,企业倾向临近履约期进行交易。我国碳市场的基本设计思路是基 于碳强度而非基于总量的碳市场,优势在于配额总量设定能更好契合我国发展需求,劣势在于配额核算存在滞后性且配额预 期不稳3。由于提前交易并持有配额存在碳价波动及总量不等的风险,控排企业实际倾向临近履约期根据最终核定配额进行 交易。

2)交易工具尝试较多但规模化运用不足,价格发现及稳定作用发挥有限。我国区域碳市场曾尝试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但最 终运用范围有限,其原因大致有三点:

①市场定位低,交易工具运用谨慎。由于我国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