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激荡四十年 · 香港金融保卫战 外汇行业纪录片

2023-09-08 04:50:41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金融暗涌孕危机,香港潮袭劣势急。

决战紫荆国鼎力,繁荣依旧万民期。

【环球网 记者 田刚】正当香港这个被誉为“东方明珠”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在筹备回归祖国的紧张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却不期而遇地降临在这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地区,由国际资本大鳄催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在先后席卷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主要亚太地区国家之后,也将“风暴眼”移向了香港。

金融暗涌孕危机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亚洲国家的经济模式,这些国家的经济崛起源自于“出口替代”,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伴随着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然而,部分亚洲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在东南亚国家短期外债的激增却只吹起了房地产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部分亚洲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难以避免;而这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也存在漏洞,在吸引外资时希望既保持固定汇率又能扩大金融自由化,这就导致这些国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不得不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进一步导致外债的增加。同时,扩大金融自由化页给国际金融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在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

香港潮袭劣势急

1997年7月2日,在以乔治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炒家集中抛售泰铢的冲击下,泰国政府已无力支付美元外债,不得不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随即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受攻击的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外汇储备大量流失、资产价格崩塌和经济大幅衰退。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所谓联系汇率制,指的是港元与美元挂钩、汇率被限定在很小的波动范围之内。尽管当时的香港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拥有者之一,总额高达928亿美元,且香港银行家底雄厚、资本充足率约为17.5%,香港银行在房地产价格上涨时逐渐把贷款和抵押物价格的比例从70%降到了50%,借此提高银行业稳定性、降低银行在贷出按揭贷款时可能引起的集中风险和流动资金短缺风险。

但是上述举措仍然不足以令相当在当时的亚洲金融环境下“稳坐钓鱼台”。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相继出现了货币大幅贬值之后,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导致一天贬值3.46%,这都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以乔治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大鳄将香港作为金融攻击的目标之一,采取抛空港股、抛售港元等金融手段,试图在扰乱香港金融经济过程中攫取巨额利润,这是一场以金钱、意志和智慧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

1997年10月23日,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一度飙升到将近300%,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此后恒指从顶峰跌至低谷、狂泻60%以上,直到1998年8月创下了6660点的低点;香港房地产价格在1997年膨胀到极点之后,在1998年9月走出低潮之前,暴跌了大约50%;1998年香港GDP缩减5.5%、失业率还上升了4.7%。

香港者面临自开埠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也迎来了香港发展史上的危急时刻。

决战紫荆国鼎力

正在这一敏感时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海内外郑重承诺“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海外媒体称之为“给香港金融界打了强心针”。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之下,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

特别是中国承受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并采取了扩大内需、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参与和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等一系列的积极政策,这都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减轻香港金融保卫战压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8年8月1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曾荫权宣布决定干预股市及期指市场,动支上千亿港元买下市场6%的股权,成功击退炒家们的疯狂沽售,将恒生指数推高1200点、再上万点大关,致使炒家认赔离场。其中索罗斯旗下基金的损失就达七八亿美元。

在经历了巨大的损失阵痛之后,香港终于赢得了这一场世纪金融之战,力保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出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海外游子”。

繁荣依旧万民期

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一举稳定了香港金融市场、力保香港平稳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直到2005年彻底走出经济危机低谷,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和香港地区的强大金融实力。

香港金融保卫战也为经济管理政策制定敲响了警钟:此前的香港地区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相互依赖,这种经济体系在金融危机期间凸显出了其脆弱性;金融危机之后,香港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方向,提出了调整金融业的服务对象和业务领域、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调整服务经济体系的内部结构、降低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将香港发展成为多功能贸易中心,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香港制造业的竞争力等多种举措。

时至2016年,香港的GDP总值达到3209亿美元,相比危机爆发前1996年的1597亿美元累计增长了一倍以上;恒生指数也从1996年末的13451.5点,上涨到2017年末的29919.15点,累计涨幅达122.42%;2015年4月15日,香港股市总市值达到5.12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证券市场。

对于1997年至1998年的香港金融危机,以及最后香港特区政府入市对抗国际金融大鳄、力保香港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的种种努力,迄今仍为众多投资者所津津乐道。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