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当人口红利消失,中国怎么办? 保险基金在社会后备基金中起着重要的什么作用

2023-09-09 19:26:01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当人口红利消失,中国怎么办?

当人口红利消失,中国怎么办?2023年03月29日08:58    作者:CWM50  (0)+1 我有话说

意见领袖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人口红利”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经济增长发动机之一,但如今,这个发动机正在“老化”。

根据预测,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接近2.5亿,65岁以上人口数约1.75亿,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人口数会超过2.5亿。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即进入老龄社会。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就进入老龄社会。

如何解决广大群众的养老问题,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应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老龄社会的到来,既是巨大挑战,但也带来了许多机遇,金融业在其中大有所为。

为此,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和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做客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国民财富大讲堂》节目,共同探讨银发时代,如何做到老有所养?

CWM50整理了嘉宾发言要点,如下: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规模约10万亿,如果这些长期资金能用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投资中,如基础设施建设等,将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目前我国积累了两、三万亿的社会保障基金,将为全社会养老做好后备保障。企业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是为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职工养老保障问题。此外,根据个人需求,大家还可以储蓄部分资金,为未来养老做积累。

➢数字化、网络化对医养结合是非常有帮助的,“保险+科技+资产管理”的运营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推进金融产品时,一定要走服务广大中低阶层养老人群需要的道路,尤其要服务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

➢在工业化时代,人口快速流动,很多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养儿防老变得不再现实。所以需要依托金融手段来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实现财富养老。其中之一就是用保险基金来支持老龄化时代的发展。

➢数字化全面提升了未来金融服务养老行业的能力,支持了老年经济发展的政策动向。在金融各大板块中,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都应该全方面服务好国家养老行业的发展。

➢应给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老年人群打造一些靠谱的、符合他们需求的、能够提供中等收益的产品。这些产品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应该是能长期投资的,并且能契合养老服务等长期需求。

以下为节目实录。

一. 银发时代,养老金融大有可为

老龄化时代的新机遇 

周延礼:2023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社会养老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接近2.5亿,65岁以上人口数约1.75亿。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人口数会超过2.5亿。这意味着老龄社会的全面到来。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即进入老龄社会,区别在于老龄社会的程度更深。

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要进行深度调整。因为老龄是人口生命周期的后半段,如何解决好老龄人口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体制是全球都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解决得好,将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运行起到推动作用;如果解决的不好,也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实现向老龄社会的平稳过渡,提高老龄社会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有正面影响。

例如,目前我国养老基金规模约10万亿,如果这些长期资金能用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投资中,如基础设施建设等,将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从保险基金这一小切口就可以判断,养老基金如果能形成一定规模,可以作为一种长期资产进行配置,将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金李: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机遇,金融业在其中大有所为。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中度、甚至重度老龄化社会时代,服务好老龄人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它不仅体现在“十四五”规划中,也体现在2035年远景规划中。2035年目标是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共同富裕,不能让一部分人有缺失,尤其是老年人口。

过去几年是国家发展的巨大转型期,从农耕时代进入现代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农耕时代,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很多都在乡土社会居家养老,是养儿防老的模式;但在工业化时代,人口快速流动,很多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养儿防老变得不再现实。所以需要依托金融手段来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实现财富养老。其中之一就是用保险基金来支持老龄化时代的发展。

社会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不仅来自于社会稳定本身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对有效需求的提升和释放。从这个意义上说,银发经济是大有可为的。据我们观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老龄人口,都有很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在物质条件的限制下尚未被充分释放。未来要更好地激活内需,老龄人口可以作出突出的贡献,金融在其中应该更加有所作为。

第三支柱养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周延礼:“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将政策供给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规范和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养老问题在“十四五”规划这种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纲领性文件中被提出,是有其独特意义的。从需求侧来看,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养老保险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如何处理好养老保险的政策供给,进而创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解决需求不同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第三支柱养老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23号文件是关于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之一就是发展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将养老保险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上,体现了国家对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但受经济社会环境、民众认知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响,养老保险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解决。现在,中央提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从制度化的角度,在基本养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及商业养老这三个层次上确立了第三支柱养老的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取向。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要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规范和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使其能够在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在第三支柱养老,尤其是商业养老方面发展相对成熟,第三支柱养老占比高达35%-50%。美国以市场化养老模式为主,“401K”就是以税收延迟来保障养老的代表性计划。通过总结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的第三支柱养老,真正发挥好制度的综合性效益,在制度建设上确保养老产品、服务能够落实到位,确保全社会对养老事业发展的关注。

金李:目前我国对养老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这是制度建设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国家大政方针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需要在政策方面做好全方位的配套安排。比如国外已经长期试用、并且获得很大成功的商业化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就不仅需要金融部门的高度支持,也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包括税收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配套。

打造更好、更富裕的的高质量老年生活,这应该成为全社会共识,也需要国家、企业和市场化机制的共同支持,特别是金融支持。此外,整体配套体系中还需要对市场进行早期投资者教育。因为老年保险不能在65岁或75岁以后才开始考虑,而可能需要在中青年时思考。要通过制度性安排,推动年轻人未雨绸缪地为老年生活进行布局,提升老年时代的替代率。目前西方社会的替代率很高,但如果只靠国家或企业,只能满足基本的养老需求。未来要想让老年人享受更富足、更高质量的生活,提高财富的寿命,使其与健康和生命周期相匹配,还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金融、尤其是保险行业对养老的巨大支撑作用。

周延礼:养老保险涉及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它并不只能解决生命后半段的问题,而更要解决全周期的问题。养老保险基金也是在参加工作时就开始积累的,并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基金池。目前我国积累了两、三万亿的社会保障基金,将为全社会养老做好后备保障。企业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是为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职工养老保障问题。此外,根据个人需求,大家还可以储蓄部分资金,为未来养老做积累。

我曾接待过一位美国议员,在退休之后担任了美国寿险协会的会长。因为他父亲在临终时告知他自己的养老金积攒不足。这对他产生了极大触动,想要在退休后做一份关爱人类的职业,投身于保险、养老事业的发展。这个故事说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解决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问题,就需要在就业时就开始积累养老资金,形成长期的资金支持。做好三支柱养老这篇大文章,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视野和格局。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解决老有所养,就相当于购置了民生保障,建立起了社会的一道防线。

数字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发展的新机遇

周延礼:保险业正在思考如何建设“保险+养老+资产管理+科技”的服务模式,目前已有9家公司开设了康养结合的社区建设项目,8万多个床位已经投入运营。去年9月份,中国银行保险报组织了一个康养结合研讨会,展示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对养老社区的全周期覆盖,渗透到了建设、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之中。入住以后,衣食住行等相关需求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反映,生命体征监测、健康护理引导都有数字化设备做支撑。由此可见,数字化、网络化对医养结合是非常有帮助的,“保险+科技+资产管理”的运营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建设养老社区的10多家保险机构,基本都遵循这样的思路,其建设水平不亚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养老社区。21年前,我在费城参观了一个美国的养老社区,环境很好,但主要还是人对人的服务,没有网络化、数字化的设施。现在我们有幸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建设多层次的养老体系,让老人享受到数字中国的好处。

2009年我国开启保险康养、医养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行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旧一床难求,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康养的发展得益于泰康、合众、太平、太保等机构的早期探索,它们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养老社区建设的问题,并进行了投资布局。2009年保监会专门发布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不动产投资等问题的文件,允许保险投资养老服务相关的社区建设。得益于这些企业的创新精神,他们不仅在国内进行调查研究,还去国外实地总结经验,为我国保险养老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其中代表性的是泰康,他们最早在北京试点燕园,现在已经达到30多万平方米的规模。

进入小康社会首先要实现体面的老有所养。目前10多家保险机构已经设立了养老社区,大健康产业发展部门也在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地,市场规模很大。根据国外机构的研究,2023年养老地产市场规模达7.7万亿;到2025年,养老地产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0万亿。所以养老保险可以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形成的资金规模是相当庞大的。这需要金融和资本力量的推动。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本、土地和人才优势,以数字化推动庞大的养老市场的形成。

数字中国为财富积累带来的新机遇

金李:数字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是更大的机遇,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相比于美国,我国养老产业的前期投入较少。但美国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