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网络信息如何打假:分清事实与观点,学会专业甄别信息真伪! 怎样学会基金

2023-09-10 15:49:22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网络信息如何打假:分清事实与观点,学会专业甄别信息真伪!

网络信息如何打假:火眼金睛分清事实与观点,学会专业甄别信息真伪!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在热闹非凡的自媒体上,各种“门”事件通过各种“客”渠道“不经意”地疯狂上演,关于新闻价值与隐私权,互联网舆论走偏,新闻炒作、娱乐恶搞与自媒体信息传播道德伦理的讨论,也不断升级。

很多自媒体为了拉流量,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自媒体“零编辑”、“零把关”的漏洞,传播各种不健康的信息,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有些既有利益攸关的企图,又有浮躁的跟风与宣泄,甚至以其生猛、搞怪、恶俗不断撞击人们心理承受力与社会公德的底线。

在自媒体时代中甄别信息真伪势在必行。

网络信息阅读中,有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很多人喜欢阅读观点有趣的内容,甚至越颠覆常识和逻辑,越觉得大开脑洞。

其实这样真的好吗?需要明白一点,新闻职业化的基础,是尊重;尊重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接受不同;接受不同的基础,是能够区分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

在一套认知体系中,不违反事实,逻辑自洽,是允许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诠释的。科学的态度是什么:大胆假想,小心求证。

常言道:不知者无罪。很多情况下无知的确可以成为开脱责任的理由,但也并非总是如此。

什么条件的无知可以(或不可以)开脱责任?

为什么? 这是有关道德责任的知识条件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们在面对某些无知情形时,进行责任判断的深层困境。

然后引入道德责任的两面观,来解释这一困境的产生。

没有人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的,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缺乏系统训练的绝大部分普通网民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当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网红利用“流量信息”对自己进行炒作,但很多网民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盲目支持某一行为或言论,由此引发网络骂战,成为别人操纵的工具。

这不仅造成了重大公共事件信息无法得到正常传播,还影响到社会的良性发展。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认为,“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在面对重大热点事件时,常常也会出现非理性的情绪,网民不经过理性冷静的思考,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对问题妄加揣测,发表极端言论,经过网络的发酵传播后,转化为现实中的极端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对现实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舆论所体现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每一个人一般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并自由表达个人倾向、愿望和信息即意见。然而个人不加节制的多变主张以缺乏传播节操的方式影响社会,勃发性释放的解放感背后也有危害性隐忧,让社会成员感到炸药引爆的自危感。

马休·达安科纳认为,后真相强调的并不是谎言、杜撰或欺骗,而是公众对此的反应相比事实和证据,公众的情感共鸣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长期狰狞暴戾化的互联网阅读后,很多人偏好于只阅读社会上的负面信息,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更加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瞬间被大量转载,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各种后真相解读,有分析全面接近真实的,也有很多就是胡说八道,胡乱带节奏,这个时候需要你做判断,做出独立思考,不能跟着网络情绪走,跟着被带节奏。

自媒体的信息操控下,受众情绪往预定的方向聚集,导致阅读者重情感宣泄、立场选择而忽略事实证伪。马尔库塞视域下“单向度的人”,信息异化了的主体,被异化的存在所吞没,丧失了理性判断和是非甄别,导致认知错位。

有时候,信息的轻易获取,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为我们埋下了隐患,错误的信息,极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形下产生误导。所以你从网上得到的信息,还需要经过大脑的再加工,至少也要进行一下信息甄别。

怎么说呢,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媒体和出版物,有一个基本的把关和过滤,是经过了非常严格的审查,真实性和准确性,已经可以为我们直接接受,而网络来源的知识,由于是自由发布的原因,有很多存疑之处,还需要我们的二次辨识。

信息在传播中不断变异,当受控于情感或迷失于真相之中时,信息异化就出现了。比如很多虚假内容和坏逻辑,坏思想,给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认知、价值取向方面出现混乱,甚至会滋生出种种非理性的行为,存在潜在社会负面影响。这些年轻人初具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盲从心理仍较强,容易为群体情感和他人观点所左右。很多虚假内容和偏执极端化的社会意见,裹挟性强、跨越时空、影响面广、具有后续负面效应。

互联网信息大都是碎片化的,没有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也造成了网民很难辨别信息真伪,以及道德绑架、群体谣言等的发生。

众声喧哗的时代,自媒体使得一个个引力巨大的信息黑洞形成,而互联网的黑洞,又推升个体化风险的公开化、扩大化,形成政治化和社会化。

裹足不前吗?不,这个时候需要拥抱未知,勇敢前行 。 

新闻阅读要分清事实与观点,阅读信息要有甄别判断能力:

第一,要看信息与信息源。

互联网时代,其实我们不缺信息,缺的是好的有价值的高质量信息。信息必有其来源,这涉及到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无需验证,一个信息几经转手必然面目全非。越靠近源头,信息越有其真实性。信息的真实性是与信息源的距离成反比的,万千信息当中,抽丝剥茧,不仅需要坚韧,更需要理性和智慧。一些虚假新闻通过所谓“知情人士”“内幕消息”来掩盖信源的缺失,这都是骗人、蒙事儿的搞法。比如,没有说明哪家媒体报道或者哪个渠道透露的信息,基本是不可信的。

第二,如何做是对的?

不轻易相信非官方权威发布的信息,不轻易相信未被证实的信息,养成冷静分析,理智思考的习惯,主动思考信息不真实的可能性。不为谣言推波助澜,需要慎重筛选有效信息,积极搜索权威信息,阻断谣言的传播。

第三,如何甄别?

首先你要看这条信息内容是否存在五要素不全,源头不清,自说自话,孤证,没有逻辑链条和实证和数据佐证。

分享的一条内容,里面没有基本的信息要素,比如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起码的五要素都不齐全,这样的内容你还是不要随便转发,基本都是谣言。

第四,要看写稿子的人专业不专业?

自媒体的门槛低,什么人都可以写了发,个人媒体的虚假信息有很多是蓄意曲解或编造,连基本的五要素都凑不齐的,稿件表达语言也趋向于生活化、口语化,缺乏新闻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这个时候就要长点心了,你转发这样的东西,是不是证明自己也很LOW。

第五,只有“深观察 ”,才能带来“深思考”。

当前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风险社会,很多情绪化的宣泄文章,只要你觉得单极思考不具备对称平衡的客观性,完全没有必须深读。在传输资源的同时改变思考的模式,机构媒体要把握网络舆情,掌握关注的“热点”与产生误会的“盲点”进行有效疏导。

第六,要看穿动机?

一些自媒体文章出于点击流量的目的,往往以夸张的标题、夺眼球的刺激性配图来吸引人,甚至将一些明知有假或者已被证实为虚假信息的“陈饭”,移花接木,以旧翻新拿出来炒,恶意混淆视听,这样的内容一定要注意检索百度下,核实下,不要不核实就轻信,然后随便转发,误导身边的朋友,这是不好的,会让朋友认为你缺乏基本的媒介素质。

第七,要看这些文章的基本叙事框架和逻辑。

很多文章逻辑都不清,一看就是低门槛、低水平,你好歹是读过书的人,不能被坏逻辑和烂三观带偏了。自媒体时代,人们放弃了对“因果”的渴求,而更关注“关系”,只想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是危险的。另外很多人只关心“事件”,不关心“事实”的倾向明显,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