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十年赌四命,资本权贵的倒塌 大连信托投资公司

2023-09-11 19:06:44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十年赌四命,资本权贵的倒塌

至今为人公认的是:“327国库券”的贴息计划显然遭到泄密。中经开得天独厚的财政部背景令人不得不疑:中经开的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董事长,是原财政部副部长田一农,以后则长期只有总经理,均出自财政部。1995年时的总经理朱扶林是第二任,即是原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司长,当时主管证券、期货业务的中经开一代“枭雄”戴学民亦出自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然而经过这一仗大胜的中经开并没有因此有巨额利润入帐,1995年底接任中经开第三任总经理的韩国春(前财政部部长助理)向《财经》证实:"327给中经开的利润连1个亿都没有。"

其实,“327”这场惨烈搏杀的结局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但它还是在1995年2月23日达到了最高潮。为了挽回败局,万国证券的总经理管金生,在收盘前的七分钟用700多万口空单炸盘,上海证券交易所只好取消最后七分钟的交易。

这场战役不仅导致当时证券市场最为风光的万国证券公司的关门,也导致了被称为“证券教父”的管金生的悲剧人生。但当人们被管金生个人的沉浮和“327事件”本身的戏剧性所吸引的时候,一个最应该被长久关注的问题却被有意无意地遗漏了,那就是,作为多方主力的“中经开”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从当事人的回忆来看,将万国当作这场金融灾难的首恶是非常不公平的。起码,违规开仓的不仅仅是万国,“中经开”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但这不是问题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是,“中经开”究竟是凭什么在这场对赌中大获全胜的?其实,这个答案早已明白,“中经开”靠的是万国想都不敢想的内幕消息。虽然万国肯定知道“中经开”的背景,但他们还是固执地以为可以凭自己的实力赢过对方的权力。

可以说,“中经开”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上靠“违规看牌”赢钱的先河。不过,这还不是“中经开”在“327事件”中作出的最恶劣示范。最恶劣的示范在于,“中经开”在“327事件”中,以最明火执仗的方式开创了中国裙带资本介入证券市场的新通道。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中经开”作为一个特殊公司的功能及性质,在这里变得一目了然。

不管围绕“327事件”还会产生多少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违规的一方,“中经开”应该也必须受到惩罚。万国的管金生被判,辽国发的高氏兄弟蒸发,不能惟独中经开稳如泰山。而以“327事件”为界,中国证券市场由此折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种全局性的控制力量开始登堂入室,并逐渐占据主流。

三、通天手笔的“长虹配股事件”

1、长虹配股事件

1995年8月21日四川长虹(600839)除权交易日,一些投资者惊异地发现:四川长虹国家股转配股的红股部分与个人流通股的红股混在一起悄然上市流通了。

长虹当时配股的主承销商为中经开,副承销商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和上财证。配股采取余额包销制,未被认购的配股和转配股部分均由承销商负责包销。配股说明书明确告诉投资公众:社会公众股部分于8月14日上市流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务院就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未作规定以前,社会公众受让的法人股转配部分暂不上市。

1995年8月22日上交所的交割记录明白无误地证实了一点,市场为之哗然。12位的投资者投书《中国证券报》,投诉长虹违规。8月23日《中国证券报》刊登股民来信,彻底把此次事件予以曝光。

2、中经开并非始作俑者,但树大招风

“长虹事件”发生初期,许多市场人士猜测是否上交所的锁定系统出了某种故障所致。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和上交所有关负责人的出面解释,新闻媒体的充分曝光,中经开的狰狞面目开始显露出来,虽然有资料显示,它并非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

由于长虹配股规模巨大,中经开因此的获利也非常丰厚。有业界人士认为,在长虹转配股上市流通中,中经开可获利至少在8000—9000万元。正是这样的好处让人难以接受,中经开成了众矢之的,它在把上交所拉下水的同时暴露了自己。

3、无言的结局

中国证监会早在证监发字[1994]161号文件《关于颁布<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的通知》中指出:在国务院早做出新的规定以前,由国家拥有和法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配股权和红股出让后,受让者由此增加的股份暂不上市流通(个别公司全部股份都已上市流通和法人持有已上市流通股份的情况除外)。

1994年已实施过转配方案的上市公司,也要按本通知的规定处理。证券交易应当按本通知的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

因此,中国证监会在对“长虹事件”定性时指出:长虹公司法人股转配红股违规上市事件,是一起违反国家法规政策、违反“三公”原则、扰乱证券市场秩序、损害投资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规事件。按证监会的处罚办法,中经开仅仅被没收了2000多万的违规收入,但成千上万长虹股东损失了巨大的合法收益。

人家牛啊!

四、摆不脱的“东方电子之谜”

与“327"国债期货几十天赌输赢的情况不同,在东方电子上,“中经开”似乎经过了长时间的策划。资料显示,“中经开”不仅是东方电子1997年上市时的主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而且是东方电子在二级市场上长期的重仓持有者,是绝对的庄家,而其操作时间之长,股价翻番幅度之大,决不逊于德隆系股票,是中国长庄的开山鼻祖。

2001年7月份东方电子的那场暴跌,实际已经宣告了持续4年多的造富神话的终结。

“中经开”到底在东方电子做了些什么呢?

1、东方电子暴涨之谜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在起诉书中称,1999年4月至7月,被告人姜继增在担任“中经开”总经理期间,指使公司证券总部交易部经理桑会庆等人,共开设了26个账户,集中7.8亿余元,大量连续买卖东方电子股票;而1999年5、6月份“中经开”就动用达6亿元人民币,将东方电子的股票从22元上推到56元,涨幅为190%。此后,桑会庆等人采用连续买卖和自买自卖等手段,继续推高东方电子股票价格,截至2000年2月17日,东方电子股票价格上涨至90元/股(复权后),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从中非法获利5.5亿余元。

2、真正的操纵黑幕

①“中经开”在操纵东方电子上首次使用新式的武器:公募基金。

②“中经开”对东方电子的炒做中另外一个秘密手段,那就是利用内部职工股。

③东方电子通过炒股收入虚增利润

自从“327事件”以后,很多人就将中经开称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恶少”,这一是形容其树大根深,背景不凡,另一方面则是形容其手法凶悍,行事肆意。在东方电子的炒做中,我们看到了中经开对高科技概念的超强悟性,以及对基金的某种独创性运用。

五、自掘坟墓的“银广夏陷阱”

虽然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监管部门表示银广夏造假与中经开有关,但在银广夏的事件中,中经开绝不是一个真正受害者,即使它因此而灭亡,至少是股价的操纵者。

此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经开”的高层不和已是公司内部公开的秘密,“中经开”的业务拓展停滞不前而逐渐押宝证券市场的股票投资。中经开曾经在东方电子(000682)上获利颇丰,据说有4亿元至7亿元的利润进账。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银广夏的骗局被及时、突然戳破,东方电子的故事会再次在银广夏重演:高位接仓——继续维持神话辅以高送配——关联基金进场掩护——出货盈取高额利润。

中经开这种“悟性与独创”的特征在银广夏的故事中也同样显露出来;同时也被自己的贪婪和自负击倒。

1、“中经开”露脸

中经开正式在银广夏露脸,是在银广夏2000年年报,一家叫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机构出现在银广夏第七大股东的位置上,成为其最大的流通股东。

将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属下的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算到中经开头上,这是有充分理由的。首先,中经开是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股东,也是基金景宏的发起人、上市推荐人和目前的第六大股东,基金景福则与基金景宏在投资中如影随形,更为重要的是中经开与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在人事上的关联,如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代表姜继增正是中经开的总经理。以至于有中经开的地方就有大成基金、有景宏的地方就有景福。而中经开物业则是第一次露面,评论人士认为,这种露面可能是别有用心:不用说,这几家与中经开密不可分的关联股东又是在银广夏股票价格大幅拉高之后介入的;其用意与手法可谓如出一辙。表明有中经开在此,引诱投资者尽管放心大胆跟庄买进,结果就可以逐步出脱筹码。

2、“中经开系”投入20亿?

据统计,中经开物业管理公司及景宏、景福这三个机构,高峰时总共持有的银广夏“明仓”超过2140万股,截至银广夏崩溃前2001年6月30日,中经开物业持有银广夏959.2万股,占1.9%,而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2001年年报的股票剔除部分则显示,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去年曾分别剔除过银广夏701万股和485万股。

景系基金为什么会在30多元高位建仓,这一直是市场想要弄清楚的问题,而景宏、景福在东方电子上面的表演也如出一辙,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基金黑幕》中所描绘的那个经典的场面:热气腾腾的桑拿浴房里,庄家和基金经理赤膊相向,没有录音或者泄密的可能,双方“坦诚相见”,希望基金为庄家高位接盘,“每接我一股,我给你个人一块钱”。考虑到中经开与大成基金公司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许连这一情节都可以省略。

除了三个公开操作工具外,中经开在银广夏上面到底建了多少仓?没有人知道,有市场传闻说,中经开系在银广夏上投入了20亿元。银广夏2001年中报显示,其股东从1999年的从5.18万减少到1.42万人,股东平均持有2万股左右,按照流通市值计算,也就是每个股东名下平均市值64万,而根据深交所的统计,其中持股10万股以上有500多个户头,意味着每个户头拥有者光银广夏就有300余万元的身价,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庄股。

从时间上推算,东方电子与银广夏的炒做在时间上有交叉。也就是说,中经开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击两家(也许是数家)大牛股,其路子之野,气魄之大,让人望尘莫及。业内谓中经开凶悍,看来绝非戏言。

3、海啸袭来

2001年8月登在《财经》封面的一篇重磅文章:《银广夏陷阱》将闻名于世的大牛股银广夏骗局彻底揭开,竟然是这样一个烂摊子。银广夏事件的发生,直接引爆了中国股市的一场诚信危机,投资者普遍对银广夏之类的公司深恶痛绝,即使有机构想要自救,但在众目睽睽的市场环境之下很难再肆意妄为。9月26、27日的前市尽管有大量交易盘出现并一度打开跌停板,但最终还是“前功尽弃”,就深刻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4、数十亿灰飞烟灭

8月3日初银广夏停牌前,流通股的市价大约是32元左右,依此计算,中经开系持有的银广夏“明仓”市值在6.8亿元以上,而从9月10日复牌之后,连续15个跌停板之后,68亿市值灰飞烟灭;中经开明仓暗仓损失估计不下15个亿,兵败如山倒,银广夏的暴跌也导致了“中经开系”资金链的断裂,东方电子等与中经开系的股票在股市先后出不可遏止的连续跌停,从而导致了中经开系的全线溃败。

由于银广夏事出突然,还有许多老鼠仓未及出逃。于是坊间传说:“中经开”全力游说高层,希望银广夏(0557)无限期停牌,并最终采取琼民源方式重组,这一方案后来由于有人坚决反对而未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经开的全线溃败之中,众多中经开的外围机构避走不及、惨重损失,痛失上亿者比比皆是。这个很不完全的名单是这样写着的:上海金陵因投资银广夏损失1亿元。轻纺城因投资银广夏损失7500万元。银鸽投资因委托理财投资银广夏1.2亿元,损失约1亿元。

不管这些牺牲品是主动献身还是真的受骗。但从这些受害者是清一色的上市公司来看,我们发现,裙带资本想要骗取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中小投资者了。他们的能力与胃口要求他们去掠夺更大的目标。人们普遍认为,银广夏所引发的震撼是央行最终决定关闭“中经开”的关键因素。将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化装成一个无可挑剔的蓝筹股,“中经开”把自己的想象力和“背景”都用过了头。所谓盛极而衰,银广夏遂成“中经开”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后冲刺式的一搏。当年信托业争先恐后的倒闭比赛中,“中经开”尚能逢凶化吉,成为少数幸运儿(2000年6月,中经开成为极少数确定保留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但最终却没能逃脱自设的“银广夏陷阱”,“中经开”是被自己的贪婪与自负击倒的。

六、“中经开”难逃厄运

曾经屡屡“逢凶化吉”的中经开猝死在许多人的预料之中,因为在其“辉煌”的背后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