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正文

与全世界为敌:史上最大白银投机逼仓案始末

2023-07-14 20:35:38 互联网 未知 股票

与全世界为敌:史上最大白银投机逼仓案始末

请注意上图左侧,那个锐利的尖峰,正诞生于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后面右侧更高的那个尖峰来自2012年,这是后话

上面这张图,会让你看得更清晰点儿,如果你了解期货,你一定会对这种短期暴涨的力量感慨万千

在商品市场大牛市的背景下,许多交易商和银行家把大笔资本投入了商品期货和现货投机,期货价格反过来影响了现货。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石油大王亨特家族的冒险奇遇。

与亨特家族相比,华尔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在黄金和白银产量大大提高,国际市场流动性很强的1970年代,亨特家族居然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和关系,近乎垄断了白银市场,并促使银价飞涨。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决定干预,亨特家族将榨干全世界的空头交易商,成为贵金属交易市场的传奇人物。

尼尔森·邦克·亨特,生于1926年2月22日。他和他的兄弟威廉·赫伯特·亨特,于1979年操纵白银期货,堪称国外期货市场的一个典型操纵案例。

然而,传奇毕竟终结了。在美国政府、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世界各国交易商的一致打击下,亨特家族损失惨重,甚至被迫放弃一部分石油产业以换取对手的宽恕。

石油大王投机白银的失败,也被许多期货教科书用作经典案例。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这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贵金属投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尝试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

白银的历史

与贵金属家族中的大哥——黄金相比,白银的地位是不稳定的。黄金被公认为最早最普遍的一般等价物,并被视为货币的始祖,正如马克思的名言:“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白银也具备类似的特性,但它的价值相对黄金过低,物理和化学的稳定性又不如黄金,所以经常屈居不太受重视的位置。

经济史学家认为,古代波斯帝国、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采用的都是金本位;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铸造了标准黄金硬币,并为未来600年欧洲的金本位制度确立了标准;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之后,获取了大量黄金和白银,为欧洲的金本位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试问天下谁不爱金银

但是,古代和近代的金、银本位和现代的金、银本位存在本质区别,之前的时代里,即使是以金币为基础货币的欧洲国家,也会发行银币或铜币。当时的人并没有太多的本位或双本位概念。东亚地区的局面则不一样,白银在官方和民间交易中都占据上风,可以认为实施了银本位或“银铜双本位”,以至于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银价都明显贵于世界市场。(详细情况可以写一本很厚的书)

18-19世纪,银本位成为了美国和英国的争议话题。实际上,真正的银本位在欧美各国都没有长期实行,实行最多的是所谓“金银双本位”。

1785年,美国宣称实行基于西班牙银币的银本位制度,可是这个银本位制度实际由黄金和白银共同支撑,而且白银价格的不稳定使美国经济多次遭到打击。

19世纪前期,英国发现自己无法维持银本位(实际也是金银双本位),不得不于1844年宣布采取金本位。

银本位无法维持有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中国的贸易——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拥有巨额顺差(与英国的鸦片贸易除外),而中国采取白银结算,于是欧美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即使在中国已经不再拥有巨额顺差的情况下,与中国的贸易也导致了白银流量的不稳定。黄金完全取代白银作为唯一本位货币经历了复杂的历程,原因很多,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货币对历史演化的推动作用十分巨大,可以写几本书了)

进入20世纪,国际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后屡经颠簸,而白银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黄金在国际储备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银的价格也日益滑落。1910年,每盎司黄金的价格是每盎司白银价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则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说,在1910年选择持有白银作为储备工具的人,在30年后的财富将只有选择黄金为储备工具的人的30%。(白银被冷落了半个世纪之久)

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

1960年代以后,形势明显有所改观,因为金本位显然难以维持,货币自由浮动只是时间问题。通货膨胀的阴影日益明显,由于美国政府禁止个人持有黄金,希望购买贵金属保值的投资者只能选择白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白银价格。(民选的政府难道不是始作俑者?)

到了1970年,黄金与白银的比价降低到了23倍,这是20世纪以来的最底点(更低以后还有更低,这是后话了)。

一年多以后,尼克松总统宣布放弃金本位,对美元实施一次性贬值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此后,黄金和白银的价格终于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波动了。(投机的气息浓郁了起来)

初登舞台

亨特家族在1980年之前,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今天它的地位有所衰退,但仍然不可小视。这一家族的创始人H.L.亨特于1889年出生在伊利诺州农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经营农场,家境比较富裕,但他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1912年,23岁的亨特开始在阿肯色州经营棉花种植园;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农产品价格上涨,亨特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H.L.亨特真正成为巨富开始于石油产业。1950年,他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他本人和家族财产基金会拥有其100%的股份。他坚持完全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决不对外发行股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族成员管理企业。H.L.亨特有14个孩子,其中就有后来在期货市场上呼风唤雨的金融巨鳄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

1957年,《财富》杂志估计H.L.亨特拥有4亿到7亿美元的财富,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8个人之一。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员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到处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尼尔森-亨特致力于开发利比亚油田,不过后来利比亚政局动荡导致油田被没收,潜在投资损失可能高达40亿美元;卡罗琳-亨特开设了酒店和旅馆集团,自己担任董事长;拉马-亨特参与组建了北美橄榄球联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联盟,并将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总决赛命名为“超级碗”;斯万尼-亨特则曾经担任美国驻奥地利大使,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可以说,亨特家族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渗透进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关于亨特家族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大家都记得著名的电视剧《神探亨特》,它正好是在亨特家族势力最强大的时候拍摄的。为了应对外界质疑,该电视剧的拍摄者不得不一再宣称亨特家族没有参与电视剧制作,不过许多阴谋论者至今仍不相信。

作为亨特家族企业的创始人,H.L.亨特于1974年去世,他被称为美国石油界的传奇人物。可是,亨特家族震惊世界的历史才刚刚开始。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作为亨特家族的活跃分子,于1970年代后期开始涉足期货市场。他们很快发现,在期货市场上投机赚钱比老老实实开采石油或开设酒店赚钱要容易的多,不过风险也大的多。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增加筹码,藐视法律和规则,并引起一连串惊天丑闻。这些丑闻使亨特家族最后付出了沉重代价。

尼尔森-亨特出生于1926年,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各种冒险。作为老H.L.亨特最有商业头脑的儿子之一,他担任“亨特钻探与采矿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世界各地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亚和英国北海的利润丰厚的新油田。所以,尼尔森不仅从父亲手中获得了大量遗产,还自己赚取了许多“新钱”。

除了开采石油之外,尼尔森-亨特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饲养赛马上。从1955年开始,他买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种马,并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们参加美国和欧洲的良种马比赛。

良种马比赛是上流社会的一项经典运动,如果你的马一直在比赛中获胜,在理论上你可以获得不少盈利——但是和大部分养马者一样,尼尔森-亨特参加赛马纯粹是为了爱好而非金钱。在最高潮时期,他在欧洲和美国的马场拥有8000匹良种马,其中他亲自饲养和骑乘参加过比赛的传奇赛马不在少数。

1973年和1974年,尼尔森的赛马两次赢得英国平地赛马冠军称号,在此之前获得冠军的赛马几乎都属于欧美的名流巨富,其中包括罗斯柴尔德家族、德比伯爵、梅隆家族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1976年,尼尔森的赛马又赢得了英国德比大赛的冠军,这个头衔相当于足球界的世界杯冠军或篮球界的NBA总冠军。

在多次捧得桂冠之后,美国国家良种马竞赛协会不惜溢美之词,称尼尔森为“传奇养马者”。在整个1970年代,尼尔森-亨特的养马活动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之一,而且培育出了数量最多的名马。赛马场上的成功可能给了尼尔森太多激情,导致他将激情投向了另一个伟大的赌博事业——期货交易。

不同的是,赛马在西方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期货交易却一直被视为投机商人和违法分子的游戏;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限制或取缔期货投机。但是,期货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带来很大的盈利机会,这起源于期货市场的巨大波动性和很低的交易保证金。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巨富家族成员,尼尔森当然有信心控制期货交易,并打败一切对手。

197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尼尔森-亨特在石油事业上遭受了一大打击——利比亚的油田被卡扎菲上校的政府实施了国有化。亨特家族认为,这个油田可以产生4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回报,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此后,中东形势不稳定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使石油价格出现了潜在的不稳定性。如果在今天,亨特家族本来可以通过石油期货赚钱,因为原油早已成为交易金额最大的商品期货。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原油期货还没有诞生,汽油期货还在讨论之中。当时交易最活跃的期货大部分都是农产品,例如小麦、大豆、玉米、鸡蛋甚至洋葱。金融期货刚刚被引进芝加哥交易所,唯一的贵金属期货是白银。而且,当时美国对期货交易的管理非常混乱。

这不是荷兰郁金香,是洋葱,可以吃的洋葱

期货交易中出现的大规模投机,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股票投机。例如,1950年代的投机丑闻发生于一种非常无足轻重的农产品——洋葱。从1952年到1955年,在几个大洋葱种植商的囤积之下,洋葱期货合约价格先是翻了一倍多,然后又跌到最高价的1/30,这简直是骇人听闻。

为了缓和民众的不安情绪,美国国会只好立法禁止洋葱期货交易,创下了美国金融史上的一大黑色幽默(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期货市场都走过这条路)。

1960年代,又爆发了所谓“植物油丑闻”。一个植物油出口商大量买进植物油期货并伪造贸易信用证的投机行为差点导致美国运通银行倒闭,美国植物油价格也随之波动不止。要命的是,以上投机商人都逃脱了法律的惩罚,最严重的不过坐牢几年。这无疑给了其他投机商人很大鼓励,其中就包括蠢蠢欲动的尼尔森-亨特。(所有的期货品类,一定都会如此成长,直到消亡。谓予不信,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苹果期货来了,会有疯狂的苹果吗?---飞天苹果小广告在最下面,敬请关注)

尼尔森-亨特拥有巨额财富,足以控制许多交易量巨大的期货合约。虽然石油期货尚未问世,但尼尔森已经在农产品期货中找到了目标,那就是大豆。

小试牛刀

大豆在1970年代早期,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广泛用于饲料和食用油生产,还走上了美国人的餐桌。1973年夏天,对大豆的高涨需求甚至使大豆现货断货,政府被迫暂停大豆出口——对于一种并非主食的农产品来说,这样的待遇是非常罕见的。政府和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在谈论大豆。既然这种商品如此受欢迎,而且如此短缺,岂不是绝好的攻击对象吗?

于是,尼尔森-亨特开始利用整个家族的力量,进行大豆投机。很快,他将与美国政府初次交锋,而这次交锋不过是1980年白银危机的一次预演而已。

美国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之一。1974年,美国大豆产量超过12亿蒲式耳(1吨大豆=36.90蒲式耳),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这些大豆可以换来80亿美元的现金。1977年,美国大豆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7.67亿蒲式耳,虽然市场价格略有下降,但总价值仍然高达100亿美元左右。如此庞大的产量,如此巨大的价值,难道有谁真能够垄断大豆市场,操纵其价格吗?

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许多知名的“强盗交易商”都在它的交易池中进行投机,其中最知名的投机手段就是“囤积居奇”和“卖空袭击”。

所谓囤积居奇,就是大量囤积现货,同时买进期货合约,使期货的空头无法找到足够的现货来交割,从而不得不认赔出场,承受巨额损失;

所谓卖空袭击,就是以巨大的财力卖出大量期货合约,使期货价格不断下跌,使期货的多头无法承受损失,被迫认赔出场。

“囤积居奇”是用来打击空头的手段,“卖空袭击”则用来打击多头。无论哪一种手段,都试图在短期内制造巨大的价格波动,使一种商品的期货价格与内在价值出现严重背离,以牟取暴利。

然而,以上投机手段不仅会影响期货价格,也会影响现货价格。尤其是“囤积居奇”,交易商要同时购买期货和现货,这可能造成现货紧缺,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此外,像大豆这样产量很高的农产品,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不可能囤积居奇的——整个美国有数万个农场和数千个仓库都储存着大豆,交易商要花多少时间精力才能够垄断大豆交易?而且大豆对国计民生实在太重要了,美国政府几乎不可能不干预。

尼尔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以不信邪的态度开始了大豆投机。他们的手段很简单——只买进期货,不买进现货。也就是说,囤积居奇仅限于纸上的期货合约,并不直接影响市场上消费的大豆。

这样的囤积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处收购大豆,又不用租用仓库来储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员会的交易池里不停地发出买进指令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的囤积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豆其实并没有出现短缺,如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差距过大,空头可以从现货市场上买进大豆,然后与亨特家族交割。到那个时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将不是现金利润,而是堆积如山的大豆。

为了防止单个交易商垄断市场,芝加哥交易委员会规定每个交易商拥有的期货合约不得高于300万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约的5%。这样小的数量显然不足以操纵价格。于是,尼尔森-亨特发动整个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员的名义设立了许多交易账户,开足马力买进大豆期货合约。不到一年之内,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货已经达到2400万蒲式耳,占当时所有大豆期货合约数量的40%!

尼尔森-亨特的投机活动招来了许多跟风者,大家都知道大豆正在被操纵,所以纷纷加入交易,试图从波动中牟利。1977年,大豆期货的交易量居然占据了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总交易量的50%,简直是骇人听闻!大豆期货价格从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涨到高峰时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虽然亨特家族没有囤积大豆现货,却通过操纵市场心理的方式,制造了“大豆正在涨价”的假象,间接导致了大豆现货涨价。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感到忍无可忍,决定对他们提起诉讼。

亨特家族声称,他们的所有大豆期货交易决策都是单独做出的,并不存在家族合谋的问题。此外,亨特家族声称自己不仅拥有大豆多头头寸,还持有少量大豆空头,所以亨特家族购买大豆期货的主要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机。最后,尼尔森-亨特指责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说他们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额利润,妄图强迫亨特家族把利润吐出来,这是彻头彻尾的勒索。

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进行的时候,亨特家族已经不声不响地卖出了所有大豆期货。按照大豆期货的升值幅度计算,亨特家族的盈利可能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大型炼油厂几年的利润。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声称亨特家族违法了管理条例,并且操纵了市场,但是拿不出任何过硬的证据。最后,法庭宣布无法对亨特家族实施任何惩罚。美国期货监管部门的名誉就此扫地。

豪赌的开始

在大豆市场的成功使尼尔森-亨特洋洋得意。与此同时他还在进行另一种商品的交易,这种商品比大豆贵重的多——那就是白银。在大豆期货获利了结之后,亨特家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对白银现货和期货的炒作,而且他们这次还找到了可靠的战略投资者,作为其垄断国际白银市场的盟友。实际上,在大豆期货官司结束的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经完成了巨额的白银囤积,而且白银价格早在1976年就出现了大涨。

现在,亨特家族已经看到了美国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打算在白银期货市场上再玩一把豪赌。这次,他们还有获胜的希望吗?

19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低,但已经从最低点上升了8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财政部放宽了对白银的管制。与此同时,黄金的价格也很低,与白银的比价只有23倍左右,这说明整个贵金属市场都在低点。

贵金属低迷可能有许多原因,例如美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限制个人持有黄金,通货膨胀形势温和,股市和债市在1950-60年代表现良好,等等。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没有把贵金属当成一种真正的投资品。

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商可能在白银上进行投机,但不会长期持有;至于黄金更是被排除在大部分投资者的选择之外。投资者们没有意识到,黄金和白银拥有很强的保值能力,并且与股票、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很低,可以作为投资组合的一个有益补充。大部分人那时候还不知道,一个通货膨胀严重、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时代就要到来,黄金和白银注定要在这个时代里大放异彩。

1973年,尼尔森-亨特开始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同时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买进白银期货。这一决策非常富有战略眼光,亨特家族抢到了白银价格上涨前最后的平静时刻,在谷底建立了大量仓位。

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经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白银现货,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购买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这使他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持有人之一。

市场上的白银很快出现了严重短缺——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银矿已经因为无利可图而关闭了,人们对开采新银矿的热情也不高。

用一句经济学术语,白银这种商品存在较小的“供给弹性”,在价格陡然上升的时候,白银生产商无法立即扩大产量,结果导致价格进一步攀升。许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后面冲进了白银期货市场,在仅仅两个月之内,就把白银价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涨幅接近130%!(算上杠杆的话,可能就是10倍以上的利润)

可是亨特家族并不是市场上唯一控制白银的人。俗话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墨西哥政府当时也囤积着5000万盎司的白银,而且成本价在2美元以下,远远低于亨特家族的购买价。

墨西哥鹰洋

看到白银价格扶摇直上,墨西哥政府乐的合不拢嘴,急忙决定获利了解。5000万盎司的巨大抛盘立即摧毁了市场,银价又跌落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虽然没有亏本,但账面利润已经大大减少了。

亨特家族终于意识到,要控制白银这种重要的贵金属,只凭一个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外来的战略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有谁既拥有大笔财富,又有兴趣投资于白银呢?

尼尔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东,那里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庞大的关系网。沙特王室已经因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来,亨特家族正好和沙特王子们的关系很好,而这些王子们又控制着沙特最大的银行——国家商业银行。

于是,亨特家族向沙特政府和王室吹嘘白银的投资价值和自己操纵市场的能力,不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笔投资,还吸引了沙特国家货币局的大量外汇投资。

1974年,美国政府终于批准了黄金期货交易,黄金价格很快飞涨,不过白银价格涨幅并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银价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现货和期货筹码,同时做了大量伪装,自称购买白银是为了进行国际贸易,因为白银的价值比纸币更稳定。

亨特家族的客户也买进了大量白银,这使得美国监管部门很难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银。而且,尼尔森-亨特这次学聪明了,主要在现货市场向白银生产商和经纪商直接购买,而不是在期货交易所中购买期货合约,这样美国政府就更抓不到把柄了。

随着时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积的白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而且买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尔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可能达到几亿盎司,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颤抖!

与此同时,全球通货膨胀和政治局势不稳定已经持续了几年,黄金的价格飞涨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银的价格涨幅较小,只涨到了11美元左右。如果白银的涨幅和黄金一样,那么1979年的白银价格应该超过20美元,到那个时候,亨特家族必将再次震惊世界,把其他交易商的钱都赚到自己手中——尼尔森-亨特被这种激动人心的前景搞的飘飘然了。过去六年多囤积白银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个收获的时刻吗?

总攻!

1979年夏天,尼尔森-亨特终于发动了总攻。他要给缓慢上升的白银价格推上最后一把,使它像黄金一样发生井喷行情。商品期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惨剧之一,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与全世界白银交易商的决斗开始了。尼尔森-亨特通过其控制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

“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实际上只有两组股东,第一组是亨特家族,第二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

尼尔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过许多华尔街经纪人完成购买指令,其中包括希尔森、贝奇等大型投资银行。人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巨额买盘,银价很快从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买入。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调查了交易记录,发现大部分买单来自“国际金属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经过更严密的调查,亨特家族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很快,纽约和芝加哥的每一个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后台老板,这个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当亨特家族正在操纵白银的消息传开之后,白银价格继续飞涨,许多小投机者涌进了市场。原因很简单,既然亨特家族在为白银“做庄”,那么小投机者当然应该选择“跟庄”,这样虽然很危险,却有机会大赚一笔。

随着投机者的不断涌入,白银的价格日趋疯狂——从11美元上涨到20美元,然后30美元,到了1979年年底干脆突破40美元!

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下跌到12倍左右,创下历史新低。白银究竟要涨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芝加哥和纽约的大型期货交易商对亨特家族的垄断行为感到十分担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纵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白银期货合约和芝加哥交易委员会69%的白银期货合约,总共掌握着1.2亿盎司的现货和5000万盎司的期货——这还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资者以个人名义持有的白银。当时全球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经切断了白银流通的渠道!

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最大的谷物交易商说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我们宁愿让白银市场倒闭,也不愿意看到它被垄断。”看样子,亨特家族已经触犯了众怒,美国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经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

全世界的白银生产厂商为此兴奋不已,他们迅速开启了寻找新银矿的计划,许多早已关闭的银矿又重新开采。美国和欧洲的普通居民也对银价上涨感到惊喜不已,他们翻箱倒柜找出了祖传的银质茶器和装饰品,凡是有白银作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犹豫地送去熔炼,制作成标准银块到市场上卖出。于是,市场上的白银供给增加了,亨特家族垄断白银价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战。虽然尼尔森-亨特竭力不断买进,但他已经有点力不从心——无论亨特家族的财富多么巨大,要与全世界为敌还是有些不自量力。

况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敌人还没有出手,这个敌人就是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白银,其中包括用做联邦储备的银块以及早年发行之后收回的银币,其总数可能有几千万盎司。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也持有大量白银储备,虽然任何一个中央银行掌握的白银都不可能超过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们联合对市场进行干预,亨特家族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白银价格上涨到48美元,并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与亨特家族为敌的空头交易商大多已经认赔出场,再也没有人敢大规模卖空了。(最后一个空头都没了,多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辩证法之矛盾的对立统一。)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亨特家族开始感到压力沉重,因为白银的价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资本已经很难继续拉升价格。为了维持对白银市场的垄断,尼尔森-亨特被迫向美国的几家大银行高息借贷,平均利息高达19%。华尔街的几家投资银行也大量贷款给亨特家族,使他们暂时能够继续玩操纵市场的游戏。(资本本无聪明和傻,是市场造就了聪明钱和傻钱。)

根据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银期货合约总价值已经高达30亿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总价值可能超过50亿美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个多月之内,向美国各大银行贷款数千万美元,从华尔街经纪人那里贷款2亿多美元,几乎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借款人。他们每月仅仅支付利息就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操纵白银已经成为了一场烧钱的游戏,甚至比战争还要烧钱。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亨特家族不及时住手呢?他们为什么不在白银涨价过程中逐渐卖掉存货,最后在价格高点退出市场呢?经验丰富的庄家难道不应该控制风险吗?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亨特家族要如此疯狂地玩下去,即使在白银价格上涨四倍到八倍之后仍然继续玩下去。全世界人民已经不想陪他们玩了,可他们还是在玩,即使砸锅卖铁地贷款也要继续玩。这恐怕已经不能用“利令智昏”来形容了,我觉得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1980年1月21日,白银涨到了它的历史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个月里,银价上涨了8倍;从10年前算起,银价上涨了25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商品拥有如此漫长、如此骇人听闻的大牛市!(现在,比特币已经取而代之,似曾相似的故事)

亨特家族和他们的沙特投资者现在成为了市场上唯一的大买家。虽然花费了数亿美元的自有资本,并且举债超过2亿美元,可是亨特家族仍然无法完全控制白银。

而且,亨特家族的投机周期太长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期货投机商一般会在几个月之内获利了结,亨特家族却花费了10年时间来囤积白银,即使从1979年夏天算起,总攻时间也超过了半年。当大家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庄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为了制止操纵行为,纽约商品交易所规定任何客户持有的白银期货合约净头寸不得超过500份(一份合约代表5000盎司);尼尔森-亨特对此规定嗤之以鼻,他一次就可以从市场上买进1200份合约,分别记录在亨特家族成员和沙特王子们的账户上。

1980年1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估计亨特家族直接和间接持有的白银超过2亿盎司,这相当于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全部合约(注意,不是白银合约,而是全部商品合约)市值的70%,或者纽约商品交易所全部合约市值的50%。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亨特家族肯定会把所有期货交易商都带进地狱。

首先行动的是芝加哥交易委员会,他们重新审查了白银期货合约条款,认为造成目前投机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保证金过低。当时一份白银合约代表5000盎司白银,客户在购买一张合约的时候只需要支付1000美元的保证金。

在银价只有每盎司2美元的时候,1000美元的保证金相当于一份合约价值的10%,看样子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当银价上涨到每盎司50美元的时候,1000美元的保证金只相当于一份合约价值的0.4%(250倍的杠杆!),

显然是太低了!美国政府找到了亨特家族一个致命的弱点!

经过严肃讨论,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决定将白银合约保证金由1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这意味着亨特家族必须补充大量的资本。

虽然亨特家族在白银市场上已经巨额盈利,但那毕竟只是账面盈利,而不是现金,所以他们不得不通过借贷的方式补充保证金。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格林斯潘的前任)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决定大幅度紧缩银根,提高贷款的难度。亨特家族早已背负数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现在要想继续借贷,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从1980年1月开始的仅仅两个月之内,亨特家族又从银行家那里借进了8000万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国全国新增贷款的10%!

Too big to Fail(太大而倒下,大而不能倒是神话)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亨特家族已经左支右绌,濒临失败边缘。但是,华尔街的经纪商们却慌了手脚,因为如果白银价格崩盘,亨特家族肯定会破产,而他们事先垫付的保证金远远无法抵消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大部分损失将由经纪商承担。

仅仅贝奇公司(现在已经被保德信金融集团收购)一家,就以保证金和借款的方式,向亨特家族提供了2亿多美元。如果这2亿多美元无法收回,贝奇公司将立即陷入破产的噩运。另一家大经纪商——希尔森公司也感到十分害怕,甚至请求亨特家族把白银期货账户转移到别的公司去,因为希尔森已经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了。

亨特家族的沙特阿拉伯背景也成为了美国政府调查的重点。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怀疑沙特政府通过亨特家族控制白银,于是决定加强对外国投资者的管理。亨特家族则大声喊冤,声称自己没有做任何非法的事情,美国政府只是看不得聪明人赚钱而已。

看到亨特家族软硬不吃、坚持做庄,纽约商品交易所终于失去了耐心。(不死小强吗,小样!政府一脚随便踩死你!)

核武器来了:

在白银价格达到50美元之后不久,纽约商品交易所颁布了一条临时规定:从即日起,禁止建立新的白银期货合约,只允许旧合约的平仓。

这意味着亨特家族再也无法从期货市场上买进任何白银,而且白银期货合约的总数只会不断减少,谁都无法通过大量买入或卖出来操纵价格。

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亨特家族崩溃了。

1980年3月25日,白银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按照规定,亨特家族应该补缴大量的保证金。贝奇公司的高层主管打电话给尼尔森-亨特,要求他立即补缴保证金,并归还1.35亿美元的借款,否则将强行卖掉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这意味着华尔街已经抛弃了亨特家族。

现在,摆在尼尔森-亨特面前的道路只剩下一条——出卖家族产业(尤其是利润丰厚的油田)以筹集资金,归还欠款。于是,尼尔森-亨特到处联系银行家,希望以家族产业为担保获得抵押贷款。

可惜,这一最后的努力还是失败了,因为华尔街等不了这么久。3月27日星期四,贝奇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强行出售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其他华尔街经纪商纷纷跟进。白银价格崩溃了,亨特家族也崩溃了。

而这时候,人们似乎又忘记了:当年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和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让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看清楚了美元滥发的嘴脸,所以白银价格飞速上涨,短短几年之内,就从1971年的1.29美元上涨到1973年的2.9美元,到1980年的50美元。(这并非是为亨特家族的辩护)

1980年3月27日在期货界被称为“白银星期四”。贝奇公司抛弃亨特家族之后,其他经纪商也纷纷强行抛出亨特家族的白银头寸。到这一天结束之前,亨特家族已经有850万盎司白银被迫出售,然而要弥补亏空却还是远远不够的。道理很简单,亨特家族的大部分财产都被投入了白银,越是抛出,白银价格就越低,由此导致债务负担更重,形成了恶性循环。仅仅几天前还在高位运行的白银期货,在3月27日日中居然跌到了10美元的低点,由于空头回补,在交易结束前又回升到15美元。

事实证明,3月27日交易结束前的反弹挽救了贝奇公司等华尔街经纪商,它们趁着反弹,抛出了一大批白银合约,从而有效控制了损失。

然而,除了欠经纪人保证金之外,亨特家族还向银行和金属交易商累计借贷8亿到10亿美元,现在尼尔森-亨特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么多钱了。通过卖出手头的原油、汽油等存货,亨特家族总算凑了一笔钱;加上在市场上被抛出的白银期货,总价值大约是4亿美元,但仍然无法清偿借款。

亨特家族接下来的遭遇验证了马克-吐温的名言:“如果你欠银行1美元,那么你将有麻烦;如果你欠银行100万美元,那么银行将有麻烦。”

亨特家族已经破罐子破摔了,把整个家族产业卖掉都不可能立即还清债务,由此将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美国经济也将受到严重打击。形势严峻,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不得不紧急介入,但是这次的任务不再是打击亨特家族,而是挽救亨特家族,从而挽救摇摇欲坠的美国银行界。(似曾相似的故事,2007-2008年再次上演)

美联储和美国主要商业银行决定与亨特家族谈判,以缓和市场的恐慌情绪。在谈判过程中,华尔街股市表现稳定,白银价格在跌到10.82美元一盎司之后也暂时止跌回稳,事态总算没有进一步恶化。

尼尔森-亨特接下来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恬不知耻”来形容:他和弟弟威廉-亨特飞到了华盛顿,会晤了美国财政部的高官,请求财政部和美联储牵头,向亨特家族提供巨额长期贷款。

尼尔森-亨特暗示说,如果美国政府不出面挽救亨特家族,那么亨特家族将抛售手头剩余的6300万盎司白银,彻底摧毁市场信心,并把各大银行一起拉下水。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对白银危机展开了调查,尼尔森-亨特对议员们表示,亨特家族只是做了一笔错误的投资,并且受到了政府的过度干预,所以亨特家族其实是白银危机最大的受害者。这番颠倒黑白的证词居然获得了许多议员的同情。(市场是一个复杂系统,人性更是如此)

最后,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决定与亨特家族妥协。沃尔克说服美国各大银行组成集团,向亨特家族提供价值11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作为代价,亨特家族拱手让出了许多油田和炼油厂的股权,并且把亨特家族最成功的企业——普拉斯德石油公司抵押给银行集团。沃尔克允许亨特家族在财务状况好转之后赎回普拉斯德石油公司,但警告他们在此前不得再进行任何期货投机活动。

妥协刚刚达成,尼尔森-亨特的一名高级雇员又向国会举报亨特家族有“更大的阴谋”,包括游说伊朗国王购买白银,控制全世界的白银供给等等。尼尔森-亨特大发雷霆,声称这名雇员说的全是假的。

无论如何,由于证据不足,国会和美国司法部最后没有对亨特家族采取任何法律措施。本来想发一笔超级横财的无赖,转眼之间就成了可怜巴巴的“受害者”,而只要政府和中央银行控制着随意印刷钞票的权力,他最终一定会会选择去救援这一个或者数个无赖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如果他们拒绝了无赖的要求,或者他们任由这些无赖自生自灭,他们自己精心构建的“金融体系”会承受不住而倒下,而他们更担心的是,他们构建在“点纸成金术”之上的那个海市蜃楼,会因为金融体系的坍塌而崩溃!

1980年,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这样做了,2008年,我们只不过再一次见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做无赖,你也必须得做得足够大!

轰轰烈烈的白银危机到此就宣告结束了。亨特家族实际上已经崩溃,只是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帮助,延缓了自己的瓦解。1981年以后,随着白银产量的扩大,白银期货和现货价格不断下跌,亨特家族手中剩余的几千万盎司白银大幅度贬值,财政状况更加恶劣。尼尔森-亨特和弟弟威廉-亨特被迫于1987年申请破产保护,并且卖掉了他的所有赛马。

作为石油巨头和赛马王子的尼尔森-亨特从新闻中消失了,变成了一个破产的前富豪。他带着10亿美元来到华尔街和芝加哥,最后变得一文不名。

亨特家族抵押和出售的大部分石油产业都没有赎回,所以这个家族的大部分影响力都丧失了。当然,亨特石油公司本部和酒店事业、橄榄球事业仍然保存了下来,由亨特家族的其他成员掌管。

现在,这个家族已经不再是商业界举足轻重的角色了。

1979-1980年的白银危机是商品市场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操纵事件。在短短12个月里,银价上涨了8倍,要知道,银是多么大宗的商品啊——可以肯定的说,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大宗商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拥有如此骇人听闻的涨幅!(再次强调一下,2017年的比特币们打破了这个记录)

亨特兄弟花费了10年来囤积白银,花费了半年时间来进行总攻——这种对投机的执着精神和耐心程度,值得每一个后来的投机分子敬仰学习、深刻领会问题是,这样疯狂的玩法,等于是要把所有期货交易商都带进地狱,这注定他们是无法成功的。

囤积居奇从此成为了历史名词,监管者对期货市场的控制更加严厉,企图将操纵市场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后,金融衍生品取代了商品期货,成为了操纵、投机和丑闻的最大舞台。

20世纪90年代的悲剧主角,例如巴林银行、橙县政府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都是倒在了金融衍生品的舞台上。归根结底,无论投机对象是农产品、贵金属还是期权或结构化产品,只要有人投机,就必定有人失败,并且有人破产。(投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强调一万次也不为过)

这个故事到此结束了,却依然会有新的故事不断上演。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让大家更深刻的感受大宗商品背后价格的惊心动魄,这个市场无疑是存在很大的机会,无数人为了财富而对这一市场趋之若鹜,但是我们更该明白的其中的危机与风险,控制不了自己的贪念,永远没有办法从这个市场中获利!从哪里涨起来,一定会跌回哪里去!

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金融也是人类交易和科技进步的催化剂,不是你,就是他,依然会在这个市场上生存、搏斗、厮杀,悲喜剧每一秒都会继续上演,请记住:不要与世界为敌,不要与趋势为敌,请把自己的无知、盲从、贪婪和恐惧作为自己最大的敌人!祝好运!

未来,飞天小报也会讲一讲大操作手(操盘手)利佛摩尔的故事,比之亨特家族的投机,他的人生一点儿也不失光辉,甚至更为跌宕起伏、光芒四射

飞天小广告:江苏昆山先捷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油性涂装生产线

共享产能

寻合作伙伴,方式灵活

(三条现有生产线、尚有三条新生产线指标)

涂装性质:油性油漆、液体、三废合标

线体:平板线(带往复机)、吊挂线(配置DISCO)

联系电话:15951120100(申总)

微信号:peter_shendaqin

加微信好友,请注明来自飞天小报

(文末福利大放送,请继续阅读)

投稿/广告赞助/合作/加群局长唯一微信号laozhu18181818其它均为假冒

飞天小报是 飞天科学 社群 旗下媒体号

飞天科学 社群 包括100+ 科技与产业微信群

加群请联系本自封的飞天总局局长

每人限加1个群

飞天科学是高质量社群,请勿滥用

因为我忙着促进科技与产业进步

(不好意思说自己忙着卖飞天苹果)

所以一般会在加好友后三天内邀请入群

当然你也可以买一箱

可以吃的飞天苹果

(月度赞助商广告位先给飞天苹果,继续招商中......)

来自牛郎织女故乡、沂河之源、山东屋脊

可以洗洗带皮吃,吃了还想吃

甜、脆、水、香

高档礼盒装、特级红富士苹果

自己吃、家人共享、送人、发福利皆可

爱Ta就送Ta飞天苹果!

(广告语自创,请勿模仿)

买苹果不仅可以加速进群(连接)进程

而且1箱苹果可以额外赠送1个群

加群前请先自报家门,发名片或者告知

实名 公司 职务 专业领域 学历

(严禁冒充他人)

我们也征集

好技术、好产品、好项目BP

尽管砸过来

我们会择优发给各专业领域的

投资人、企业、政府、园区、孵化器、军方、科研机构

等投资机构或需求单位

文末飞天小福利1:

100+产品经理相关资料

关注本号并在公号对话框回复:产品经理

文末飞天小福利2:

N+年度总结PPT模板

关注本号并在公号对话框回复:PPT2017

(公号对话框不是留言区,当然也欢迎大家留言区互动)

飞天小报会不定期发送各类资料,敬请关注查看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