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的2023:暴跌、退市、回归
编者按:
“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全球疫情反复无常、经济高低起伏、通胀愈演愈烈;金融市场更是大起大落,昔日的价值股如地产、互联网、生物医药、教育,甚至白酒,一个个被轮番重锤,与此同时,新生的力量也在蓬勃崛起,以电动车、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成功接棒,成为股市里最耀眼的明星。
时代切换、新旧交替,是贯穿整整一年的主题。酸甜苦辣也好,喜怒哀乐也罢,身处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社会民众还是股市投资者,这一年来都经历了太多太多。年终岁末之际,格隆汇特别推出了《年终特稿系列》,和大家一起回过头再细细品味我们共同走过的这一年。
2023 年,中概股倍感心酸。”
随着暴跌、退市的轮番上演,曾炙手可热的“中概互联”沦为被吐槽不已的“中丐互怜”。
在监管趋严、反垄断深入、中美博弈持续的复杂形势下,中概股掀起归国潮,许多美股上市公司选择回到港股和A股上市。
尽管如此,中概股未来仍面临诸多考验,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新的出路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1、跌跌不休
由于上市门槛、估值等原因,前些年,阿里、腾讯、京东、美团、拼多多等众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相继远赴美国、香港等地上市,这些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组成了耀眼的“中概互联”CP。
中概股公司集中于互联网、教育、科技、娱乐、新能源等新经济领域,曾一度被投资者看好,股价也水涨船高。但今年,中概股累计跌去了7600亿美元,差不多蒸发了1/3的市值。曾经辉煌一时的“中概互联”已跌成“中丐互怜”。
今年中概股的总体趋势是前高后低、震荡下跌。拿中概互联LOF来看,从年初到2月份,曾有过一波涨幅,但从2月底开始就一路下滑,不断筑底。截至今日,今年中概互联LOF的跌幅已达44%。
从年初至今,两百多家中概股公司中约80%的公司股价下跌。其中,大跌80%及以上的有40家左右,跌幅40%以上的超过150家,经历几次大跌以后,许多公司市值严重缩水。高途今年累计下跌96%,好未来累计下跌95%,新东方累计下跌89%,爱奇艺累计下跌76%,拼多多累计下跌69%,阿里巴巴累计下跌51%。
中概股公司中股价上涨的仅有50家左右,而且涨幅较高的公司里面,除了中石油、中石化、BOSS直聘等个别公司有上百亿市值,其他大部分是小市值妖股。这样少数逆势上涨的股票挽回不了中概股集体下跌的颓势。
今年中概股的跌跌不休让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有些投资者在中概股下跌时,越跌越买,直至重仓被套,至今都没有起来。一位网名为朋克民族的基金经理因为重仓中概股,随着中概股的持续回调,所管理的基金净值一路下跌,直至跌破清盘线,被迫清盘。
2、为什么跌这么惨?
中概股为什么跌这么惨?
究其原因,今年的双减、反垄断、中美博弈等因素对中概股造成了较大利空。
首先是双减。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今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是好事,但对教育培训机构是毁灭性的打击。
双减政策出台后,K12教培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被完全限制,在线教育板块股价集体下挫。高途、好未来、新东方等中概股公司市值不断缩水。截止今日,高途股价累计下跌96%,好未来下跌95%,掌门教育下跌94%,新东方下跌89%。
强监管之下,教育培训行业盈利逻辑被重塑、规则被推倒重来。虽然一些教育培训公司已积极向成人职业教育、直播带货等领域转型,但是这些领域的用户画像、运营模式等与原来的K12教培不一样,能否转型成功还有待观察,对未来的不确定让投资者迅速撤离。
其次是反垄断。据新京报报道,今年反垄断处罚案例中有75%是互联网公司,公布的89起关于互联网企业反垄断处罚案例中,罚款累计超200亿元。其中不乏一些互联网大厂中招,阿里巴巴被处182.28亿元巨额罚款,美团被罚34.42亿元,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公司也被顶格处罚50万元。
反垄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公司的扩张,对他们形成利空,而高额罚款对公司财务上也造成一定打击。受此影响,这些公司股价也有所下滑。截止今日,阿里巴巴今年美股股价累计下跌51%,美团港股累计下跌25%,腾讯港股累计下跌21%。
反垄断制约了大公司的扩张,短期内会形成一定利空。但长期而言,只要公司业绩正常,盈利能力还在,就不必过于惊慌,去除泡沫之后,公司的估值反而更扎实。
最后,中美博弈下的监管规则打架,也让许多美股中概股公司很受伤。由于许多中概股公司主营业务在国内,上市地点在美国,所以要接受中国和美国的双重监管,但双方的监管规则却存在差异。
比如,美国证监会公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细则,要求对包括中概股在内的外国公司所聘审计机构持有的审计底稿进行检查,在美上市公司如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监管要求,将被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
另一方面,中方监管要求,境外证券监管机构不得在境内直接进行调查取证等活动,境内组织与个人未经监管批准也不得向境外提供相关信息。
这种监管规则的冲突,让国内的美股上市公司陷入尴尬境地。12月2日,美国证监会通过法规修正案,完善《外国公司问责法》相关的信息提交与披露实施细则之后,包括滴滴、哔哩哔哩、爱奇艺、蔚来汽车等公司在内的中概股应声大跌。为了降低风险,许多美股上市公司选择回归港股或A股上市。
3、退市和回归成潮流
在美国监管趋严、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些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面临着双重监管的压力,合规成本很高。此时,他们有三种选择,要么私有化退市,要么回归港股或A股。
(1)私有化退市。从去年信任危机爆发,中概股被打压后,陆续有公司宣布私有化退市。中概股游戏公司畅游被搜狐私有化,从纳斯达克退市;聚美优品也完成私有化,正式从美股退市。今年3月,新浪也宣布完成私有化,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出;今年6月,前程无忧也宣布私有化退市的消息。
但私有化只适合那些股权相对集中、拥有外资股东支持的中小市值公司。由于私有化需要大量的赎回资金,再加上那些股权结构复杂、外资股东占比高的中概股私有化成本较高、耗时长,直接私有化并不是最佳选择。所以直接私有化退市的公司并不多,回归港股和A股才是主流。
(2)回归港股。近年来许多中概股公司都选择回归港股。今年12月,在纽交所上市不到半年的滴滴,在跌去近60%市值后,宣布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准备回香港上市;此外,阿里巴巴、京东、百度、小米、微博、网易、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公司均已回归港股。
由于大市值公司私有化退市成本较高,以及港股允许以大中华为业务重心的公司保留VIE架构进行二次上市等因素,港股市场成为中概股回归的重要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港交所要求市值大于30亿港币且上市5年,或者市值大于100亿且上市两年的公司才能在港股二次上市,所以那些小市值中概股极有可能无法登录港股。
(3)回归A股。除了回归港股之外,也有不少中概股公司选择回归A股。比较典型的就是分众传媒和360。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曾多次被浑水做空,此后分众传媒进行了私有化退市,并于2015年借壳七喜控股在深交所上市。360也是如此,从纽交所摘牌,完成私有化两年后,于2018年顺利进入上交所。
由于A股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主板市场门槛较高,许多不满足条件的公司无法上市获得融资,这是中概股公司远赴境外上市的重要原因。但近几年国内资本市场进行了变革,无论是科创板注册制的落地,还是北交所的成立都让企业在国内上市变得更容易,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融资的渠道。
在美国监管趋严,港股和A股市场不断变革优化迎接中概股回流的情况下,今年从美股退市,回归港股和A股的中概股公司越来越多。在美国监管规则的重压下,预计未来两年中概股回归潮流还将持续。近期,高盛也表示,中概股回归有望持续活跃,2023年可重点关注科技、医疗等板块。
4、小结
近十几年来,中国企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海外上市潮,做互联网的、教育的、娱乐的、科技的、新能源的纷纷登录海外资本市场。这些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企业曾一度受到资本追捧,公司市值水涨船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造富神话。
如今,形势已然逆转,在双减、反垄断、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曾经备受追捧的它中概股成了资本手中的烫手山芋,跌跌不休轮番上演。而随着美国监管趋严,港股和A股市场不断变革优化,中概股回归又成了新的潮流。
究其根本,企业无论去海外上市,还是回港股、A股上市,都是为了融资,而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还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好的商业模式、增长空间和创新,只有自身足够优秀,才能无惧风雨。
但愿大浪淘沙,惨烈过后,是繁华。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