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正文

医疗基金怎么了,一直下跌,什么时候可以补仓? 股票型基金可以一直持有吗知乎

2023-09-04 09:23:02 互联网 未知 股票

医疗基金怎么了,一直下跌,什么时候可以补仓?

谢邀。最近医疗板块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大跌。

那么这篇文章就说一下大家关注的两个问题:医疗当前的利空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买?

我希望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让大家能够理解整体的逻辑。4000字的文章,希望大家能给点个赞吧,谢谢大家。

一、医疗板块当前面临的利空

其实医疗板块的调整从2023年7、8月份就开始了,大家前面没有感受到的原因是医疗一直经历的都是结构性下跌。

简单的解释是医疗在一个子版块一个子板块的下跌,轮番调整。先调整疫情医疗器械相关的,再跌原料药,现在跌到了CXO相关的。

那么利空是什么呢?我认为来自于三点。

1、疫情结束后需求降低的预期

医疗板块行情最好的时候其实是2023年初到2023年初,当时医疗板块一直都处在牛市的状态,其实2023年2月附近医疗估值就已经偏高了,如上图第一个圈所示。

到了2023年2-3月因为疫情的影响,医疗板块有了巨大利好,开始了拔估值的上涨,如第二个圈所示。

疫情导致医疗板块需求大增,企业利润必然也是大增,医疗暴涨理所应当。

但是,估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贴现。

当疫情影响变小甚至消失后,未来利润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模式,甚至因为疫情利润暴增的企业利润会下降,杀估值下跌也是正常的。

2、国内集采政策对医疗公司的影响

第二个利空应该就是带量采购了,从2018年起带量采购就一直影响着医疗板块的走势。

但是影响没有那么大。

比如2023年集采也一直在发生,但是医疗板块还是一直在连续大涨。

这里面主要是因为机构会去避开有集采风险的个股,比如当前机构持仓较多的,爱尔眼科受到集采影响了么?药明康德受到集采影响了么?通策呢?凯莱英呢?迈瑞呢?全都没有吧。

集采行业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很多公司都能做的产品,A能做B能做,自然就会被压价格。但是市场里面也有很多公司具有稀缺性、独特性,这些很难被集采影响,或者短期内很难被影响。

为什么最近半年大家聊这个多了呢,因为医疗跌了,总要找个理由,各种鬼故事都会有了。

此外,带量采购甚至会被很多人渲染成对教育行业那种的,我认为是真的过了。医疗虽然同为民生领域,但不至于受到那样的打压,不至于不让赚钱。

国家真的是在打击教育行业么?我认为不是的,国家打击的是过度教育导致的无意义内卷,打击的是资本靠贩卖焦虑内卷教育赚钱的手段。

就初高中的内容,数学考个100、110重要么?是会影响未来科研潜力,还是会影响买菜时候算账呢?作为清华博士,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都不影响。初高中基础打好了就行了,那些无意义的偏题、难题用处真的不大。

那么为什么家长在意孩子考的分数呢?其实我认为在意的不是分数,而是排名。当大家都去补习时候,提高了分数并不能提高排名,反而导致了无意义的内卷。所以,教育行业受到了打压。

医疗行业目前还是供不应求,看病难还是很常见的,国家还是需要民营资本进入这个市场,以此来分担国家医疗服务的重担。教育行业那是供过于求,起到反面作用了。

资本是逐利的,民营资本自然是赚钱才会来,如果所有医药公司都要被集采、被打压,民营资本早就跑路了,这样看病会更难,这样基础民生才会受到影响。

被集采的永远都是那些技术含量不够高了,很多公司都能做的那种产品,真正稀缺的资产、个股还是具有很高成长性的。

3、美国对于创新药的制裁

还有一个利空应该是美国对于创新药的制裁了。

这个我觉得大家是高估A股的医疗公司了,能够跟辉瑞、强生、诺华、默沙东竞争的公司目前还没有出现,医疗界的华为目前只存在于未来。

这里先打破大家的一个认知,不要认为我们国内医疗企业很牛,其实相对于美国,甚至比科技领域更落后。

一些医疗的细分领域确实已经领先了,但其实还是没有医疗巨头出现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医疗板块基金持有的是什么,基本都是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爱尔眼科、爱美客、迈瑞医疗。

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都是CXO、CRO、CMO之类的,也就是代工厂。

迈瑞医疗是医疗器械相关,爱尔眼科是眼科,爱美客是医美。

看到这里发现什么了?

市值高的头部医疗公司很少有美国那种创新药龙头,比如辉瑞。

辉瑞的百科介绍是这样的: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一家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的、以患者为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辉瑞在中国业务覆盖全国300余个城市,并在华上市了五大领域的高品质的创新药物,包括肿瘤、疫苗、抗感染、炎症与免疫、罕见病等多个领域的处方药和疫苗。

另外还有诺华(8倍市盈率)、默沙东(15倍市盈率)等巨头,还有医疗保健巨头强生之类的。强生(21倍市盈率)其实有4500亿美金,辉瑞(13倍市盈率)3300亿美金。

我们的迈瑞(40倍市盈率)算是大的了,才4000多亿人民币市值,其余的都是一两千亿、几百亿人民币,还是百倍估值情况下的。

机构现在喜欢买的CXO已经算是医疗领域比较有科技含量的了。

但是CXO是什么?CXO是医疗外包。

举个非常简单例子,美国一个创新药厂研制创新药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结构的化合物,这就可以委托CXO公司来寻找。

换句话说,CXO是代工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赚血汗钱,利润主要还是在美国那边的龙头医药公司手里。

CXO类型的医疗公司,毛利30%,净利润10%,美国做的了么?他们自己做可能就是负收益了。

这种类型的企业就类比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美国只能给他们制造竞争对手压成本,并不会制裁。

所以前一段时间药明公司对于那个“未经核实名单”回复也非常强硬。明明是个学渣,只能抄别人作业,非要污蔑药明公司数学竞赛拿了IMO金牌,并且说明天不要来上辅导班了,所以药明就硬刚不服就来查啊。

类似的医疗细分行业还有很多,没有成长到美国需要制裁的地步就在担忧被制裁,未免有点高看这些医疗公司了。

比如复星医药就是代理了个BioNTech的新冠口服药就牛的不得了,不知道还以为复星医药研发出了新冠口服药呢。

华为被制裁是因为华为足够强,是因为华为有很多通信技术领先,是因为华为影响了手机高端机市场。

二、医疗行业长期逻辑

医疗行业长期逻辑无非就是:1、人口老龄化预期与当代人的消费升级。2、国产替代创新药。

第一点肯定没有变化的。

通过前面对集采的解读,相信大家也理解了医疗行业还是需要存在资本的,那些同质化、没有领先的产品才会被集采,而不是什么药品都要被集采。

一个药品如果很多家公司都能做,也存在了较长时间,通过集采压低他们利润也是应该的。这其实也能倒逼这些企业去创新,去研发新的产品。

第二点,我们A股的医疗公司还没有几个超级巨头,长坡厚雪应该称得上吧,成长性也不用多说吧。

医疗行业应该也是十倍牛股最多的行业。

现代社会最赚钱的两个行业就是科技、医疗,我们国家必然会大力发展。

说医疗行业完了才是最可笑的。

连传媒、地产等行业都可以涨,医疗长线逻辑有问题?现在这些鬼故事看看就好,没有这些鬼故事也跌不到这里。

三、什么位置可以买?

我觉得读者们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这一部分了,甚至会会想别废话了,告诉我们怎么买就行了。

首先明确熊市不言底,医疗现在很多公司都腰斩了,这个行业早就是熊市了,现在都是非理性下跌,所以无法判断底部在哪里。

A股没有做空,涨容易过头,跌也容易过头。

还有一个因素是机构,很多机构都喜欢科技、医疗,超额收益太多了,比如著名的高瓴。

但是国内的私募基金有个弊端,只有多头策略,不使用对冲手段,喜欢投资热门板块,但却有止损线要求,比如0.7。

当私募喜欢的板块遭遇大幅回撤,净值快速下跌,只能减仓止损,进而让市场进一步下跌。行情不好的时候,热门板块跌个二三十个点、三四十个点非常简单,不止损很可能就被清盘了。

这种有止损线的多头策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杠杆,会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单纯从估值角度讲,目前已经是合理偏低的估值了,如上图所示,目前已经跌到去年3月股灾一半的位置了,这两年医疗行业怎么也会有发展吧。

如果只看PE估值,医疗甚至处于历史最低位。但是估值还是取决于未来现金流贴现,这两年医疗因为疫情太好赚钱了,未来这个逻辑弱了,还能有现在高的增速么?

举个极端的例子,中远海控周期之王,就算是利润暴涨十倍,估值能暴涨十倍么?显然不能。

再结合PB来看(虽然医疗不怎么看PB),医疗其实就是合理偏低的位置,并不是无脑梭哈的位置。

虽然位置偏低,但是什么时候涨不一定,现在买入未必是最好的时机,就算是价值投资也建议关注一下短期的技术面。(当然,现在买入且拿住未来一定赚钱,我不否认这个观点)

我建议大家加仓注意两个点:

1、起码要站上五日线后再考虑是否补仓。

下跌趋势站稳五日线才是一个初步止跌,站不上去就不要跟下跌趋势硬刚,站上五日线再考虑补仓我已经重复了很久很久了。

很多读者竟然问五日线是什么,五日线就是图中黑线,最近五天价格的移动平均线。

2、最好的加仓时机是二次探底。

当前医疗跌成这个样子,后面反弹必然会有大量投资者出货,所以想要V上去不可能。

所以有反弹后必然会再探底,甚至会三次、四次探底,就像中概互联一样。这些探底的时机才是最好的补仓机会。

医疗暴跌,很多人很恐慌,但其实越跌越应该开心,因为即将出现的是几年一遇的机会。

最后,4000字的文章,希望大家能给点个赞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