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中的基金能不能买?它的推荐逻辑是什么?
前几天去一家新餐厅吃饭,发现菜单很复杂,选择也很多,在一道主菜和一道甜点的后面,加了一个星号,表示「强烈推荐」。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我不掌握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听从菜单的推荐呢?
这个其实很难一概而论。饭店可能推荐容易做的,利润率比较高的来赚快钱,还是推荐自己确实觉得好的,来提高自己的信誉,和顾客共赢。所以归根结要看其背后的推荐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就想到了理财类产品,因为存在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产出,搞清楚平台推荐的底层逻辑就更加重要了。为此,我问卷调查了23位基金投资者。
推荐类型:顺还是逆?理财的推荐和内容平台的本身的推荐不同。内容平台本身的推荐一般来说是学习用户的喜好,然后给用户推他/她可能喜欢看的。内容千差万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用户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区别,我喜欢的内容,对我来说就是好的内容。
但是在理财这个问题上,是存在客观标准的,无论是风险的分布,还是年化的收益,这些都不可能闭着眼睛说「我喜欢」而忽略的。而用户的偏好和水平千差万别,有的人已经身经百战了,有的才是萌新,所以我就好奇,支付宝的推荐,是否和内容平台的推荐逻辑一致。
我简单的把支付宝的推荐基金,按照标注的风险高低分成三类:高风险(H2), 中风险(M1)和低风险(L0)。一般来说股基,也就是基金主要以投资股票为主的是高风险,债基,也就是基金以购买债券为主的是低风险,而中风险是两者不同比例的混合,或者宽基指数等等。
数据的结果非常的直观:
横坐标是持仓的风险,纵坐标是推荐的理财产品的风险,球的大小代表频率,比如说(0,2)这个点比较大,就代表样本中的用户持仓偏保守,而支付宝此时推荐了股基基金。
这里反映的是平台对用户预期的管理。大家购买基金前都有一个风险评测的环节,很多人选的都是『有高收益的预期,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持仓过于保守,那么就很难匹配之前的预期。
这个时候平台就倾向于推荐权益类基金,帮助用户增加收益,收窄用户预期与真实行为间的偏差,匹配自己对「理财」这一整体收益的目标;而(2,0)和(1,0)的推荐,应该也是基于这一逻辑。
当用户表达了高收益倾向,但是行为偏向于保守的时候,支付宝会偏向于推荐风险较高的产品来提升收益率。这一点和大多数机器学习的推荐系统的逻辑是一致的。
但是右上角几个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些异常点的背后,是有什么特别原因么?于是我进一步的询问了他们过去一年的收益率。
发现这些异常点的收益率,显著的高于完全按照互补理论推断出来的正常点。
那么这个逻辑就很清楚了:
当支付宝发现你虽然选择了高风险,但是收益依然不错的时候,支付宝会认定你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所以这个时候它就不会去推荐低风险的基金,反而会去推荐其他同样高风险的基金来供你参考;而如果支付宝发现你前段时间收益不佳,风险又高,那么这时候就偏向于推荐低风险的来对冲一下,缓一缓。
所以从这个小调查来看,支付宝的推荐逻辑,并不是完全和内容平台一样,投用户所好的,而是根据用户的持仓、经验和收益(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的参数)来帮助用户优化投资组合为目的。
榜单排名:买正买反?另外一个很多人关注的,就是支付宝的榜单。
排行榜毫无疑问是最直观的信息输出,尤其是在自己了解不多的情况下。支付宝的榜单在选择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呢?
理论告诉我应该是有用的,华尔街日报也搞了一个Category King排行,结果就发现排名第九第十的,就要比没有上排行榜的第十一和第十二名获得的资金流入显著为高。[1]因为榜单靠前的基金相当于增加了曝光度,曝光对于资金流量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是也有一个观点,就是应该和大众反买,你买我就偏不买,这样赚取一个反市场情绪的溢价。我的调查中也包括了这一项,用户选择是否最近看了排行榜的推荐,如果看了,那么选榜首前三,还是故意不选榜首前三(选榜尾过于耸人听闻,这个就不单独做一个选项了)。
在23个样本中,有16个都有看过榜单之后选择的持仓超过半年的基金,这16个样本中有,有11位选择了榜首前三,有5位没有选择榜首前三。根据他们汇报的收益率,可以做出这样的箱图:(这里的榜单是一个整体,没有划分“看的是什么榜”,而是采用“有没有使用榜单作为直接投资参考”作为划分依据,有使用就是1,没有使用就是0;而第二个1和0则是:“看了榜单但是没买前三“ 就是0,买了就是1)
(0, 0)是根本不看榜的;
(1,0) 是看了榜但是不买前三的;
(1,1)则是看了榜也买了前三的。
从平均数和分位数来看的话,看了榜,并且根据榜单购买的收益率依然是最高的,其次是完全不看榜单的,最低的是看了,但是没有买前三的。
这里数据就比较有意思了,一个解释就是:完全不看榜单的可能是因为相对比较小心,或者本来就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对自己的投资水平有一定自信。
作为一个旁证,在所有不看榜单就购买基金的7个样本中,有两个购买的是高风险产品,而购买高风险产品的这两位投资者,都看了第三方的研报,比如「投资顺风车」等等。他们都属于比较能掌握买点和卖点,对于投资板块比较有成熟观点和分析能力的基民,所以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而对于看了榜单的人来说,显然跟着榜单买的收益还是显著为高的。这个数据说明,在自己没有其他信息的前提下,榜单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参照。当然,也要承认一点,就是榜单组的高收益,是存在「自定义榜单」影响的,因为支付宝榜单有很多的标准:
熟练的运用这些标准来选择自己的基金本身,就是一个正面而积极的信号。所以榜单组的高收益可能也和这一点有关。
推荐有没有收益?从上面来看,其实跟随支付宝的推荐,持有足够长时间之后的收益还是可观的,但是我在论坛上听到的和看到的往往却不是如此。有时候会产生类似于呼兰说的「总有朕想害刁民」的心理:
觉得「跟着推荐亏钱」怎么回事?肯定是推荐不安好心!这种的感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往往基于两点:
1. 确定性偏差。买对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的选择英明,而忘记了自己其实也参考了榜单和推荐;一旦买的发现亏了,会觉得是跟着推荐所以输的;
2. 震荡市场下短期的浮亏和浮盈来回切换都很正常,而基金相比股票,无论是涨幅还是回撤都普遍更小,本身就是更长期的一项投资。如果亏了就卖,看涨了就买,那么这对盈利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对于频繁买卖,有数据表明,交易的次数和收益成反比。[2]
从这么一个小的调查结果来看,支付宝的推荐还是试图帮助用户在资产配置的原则下,结合用户的显示偏好,来动态优化投资组合的。毕竟作为平台,只有让用户赚到钱,才会不断的继续在平台上购买,平台是没有什么动机去故意的推荐自己认为不好的产品的,这无异于拿自己的信誉打水漂。并且,这种侧重于大类资产平衡的策略,整体上也是帮助用户来降低风险的。
其实啊,推荐也只是一方面,关于基金的投资,之前做的两期视频里面也提到,更关键的还是要有耐心,给基金经理和市场一些时间来调整。
当然,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