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中银基金一产品亏近10%,被怼不如散户 债券型基金一天可涨几十个点

2023-08-05 03:00:25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中银基金一产品亏近10%,被怼不如散户

最近,一则消息将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拉回公众视线。

据“浦发福州与基金公司市场交流群”对话截图显示,中银基金一产品因业绩太“拉胯”,被客户投诉了好几次,这直接惹怒了渠道方,浦发银行一客户经理就该产品的收益在微信群内直接“开怼”。

从该聊天截图来看,面对浦发客户经理的单方面强力“输出”,中银基金方面只是弱弱地表示:“请注意措辞。我们不会回应。”这背后的原因是,面对掌握客户资源的代销渠道,基金公司被握住了“命门”,不得不低头。

收益太差,渠道方直接“开怼”

“你们那个破基金到底什么时候回本?”中银基金的渠道方——浦发银行福州分行一客户经理怒道。

据悉,上述对话截图发布于去年4月。因中银基金旗下“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基金的业绩不佳,引得客户经理直接“开怼”,用词十分激烈,言语中还多次提及“老鼠仓”“高买低卖”等。同时,该客户经理拒绝查看该基金的最新运作报告。

从双方对话来看,当时该客户经理正在休假,没料到有客户因产品收益不理想而找到他:“难得放假,客户过来恶心我,揍我几拳,把我全家都骂过。”同时,该客户经理还喊话中银基金:“你们也让他们揍”。

从中银基金方面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回应相对克制:“请注意措辞。我们不会回应,在目前情绪下也无法提供相关服务。”

事情虽然发生在去年,不过时至今日,该产品的收益也未有多大改观。

特别是作为一只“固收+”的偏债型产品,按照常理,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A也应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收益特征。但截至7月21日,该基金净值为0.9046,较2023年1月12日成立之初已亏损9.54%;最近2年,该产品也累计亏损8.93%,跑输同类平均8.02个百分点,在同类863只产品中排名786位,位置垫底。

另从中银基金在7月20日发布的二季报来看,成立至今,该基金A类C类份额的收益,与比较基准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拉大。

▲(“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与比较基准的收益对比)

这一业绩表现是什么水平?

借用一位基民的说法:“该基金成立至今,中证全债收益12.59%,按80%债券占比估算,收益为10%。然而,该基金总体亏近10%,相当于只占20%仓位的股票要出现爆亏,才会搞成这样。基金经理的水平甚至不如一个散户!”

细看该基金的收益表现,亏损主要集中在2023年。彼时,股债市场的双双震荡,一度导致“固收+”产品整体表现不佳。

但今年以来,“固收+”产品的市场环境出现了明显改善。据银河证券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市场参与业绩平均计算的801只普通债券型基金,上半年平均收益为2.19%;参与业绩平均计算的38只可转换债券型基金,上半年平均收益为3.68%。

反观“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今年以来的表现,收益仅上涨0.53%,在同类1302只产品中排名第849,排在后35%,业绩表现还是难言及格。值得一提的是,“固收+”是中银基金的主打产品,其超9成的管理规模来自于此。

或许是被基民诟病太久,在其最新披露的二季报中,“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基金大幅调整了股票持仓,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比音勒芬、潮宏基、周大生、北方华创等,多为复苏确定性高的消费板块。

“消费板块里优选短期需求复苏确定性高,且竞争格局有改善的龙头公司。成长行业里优选基本面持续改善且具备新成长逻辑的优质公司。”该财报如此解释这种持仓的变化。

固收产品跑输全债指数

中银基金成立于2004年8月,是一家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共同持股的合资公司。截至目前,两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83.5%和16.5%,出资额分别为8350万元和1650万元。

提到贝莱德不得不多说几句。作为全球资管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其在全球管理的总资产规模约9.4万亿美元(约合67.4万亿人民币),涵盖股票、固定收益投资、现金管理、另类投资及咨询策略等。

而作为全球资管龙头,贝莱德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最早开始于2006年。彼时,贝莱德通过收购持有了中银基金的股权。2023年4月起,政策取消外资对基金公司持股比例的限制,贝莱德又递交申请,抢先成立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基金”)。

不过,以被动指数投资见长的贝莱德在中国却有些“水土不服”。截至7月20日,贝莱德基金旗下12只产品的收益均告负,10只混合型基金和2只债券型基金的收益,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也均靠后。

不同于贝莱德基金重权益、轻固收,中银基金一直以来都在坚持“重固收、轻权益”的路线,这也使得该公司绝大多数收益来自于固收。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季度,中银基金在管规模为4551.42亿元,在全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22位。旗下157只产品中,固收型产品占比超9成,包括债券型基金66只,总规模2308.49亿元,以及货币市场型基金6只,总规模1872.86亿元。

相比之下,权益型基金的占比较小,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总规模为358.79亿元,占总在管规模的比例不足8%。

不过,其固收产品的收益近年来跑输全债指数。据天天基金数据,最近6个月,中银94只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为2.03%,低于全债指数2.20%的涨幅。将时间线拉长至最近3年也没太大变化。

▲(中银基金债券型产品收益情况与全债指数对比)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货币型基金中。最近6个月到最近5年,该公司货币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均落后于全债指数。差距最大在最近五年,全债指数收益达到22.33%,而同期中银货币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仅11.87%。

▲(中银基金货币型产品收益情况与全债指数对比)

除了最近几年,主营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中银在2023年的净利润还下滑超3成。据其母公司中国银行2023年财报,中银基金在当年实现净利润6.94亿元,同比下降32.36%。

“不平等”还将持续

“产品收益太差,或者回撤太多,会被我们剔除出重点推荐的基金名单。”北京某国有大行一客户经理对「市界」表示:“我们和基金公司之间有反馈机制,当客户有问题找到我们,我们会反馈给基金经理。”不过,如果相关产品的收益太差或客户投资体验不好,客户经理很可能再也不卖这个产品,这显然是基金公司不愿看到的。

这种情况在业内被概括为“渠道为王”,即券商、银行等代销机构对基金发行起关键作用,有时甚至会直接干涉基金类型。

这背后的原因是产销分离,这种分工方式决定了基金公司无法直接对接客户,必须借助代销渠道才能完成产品销售。而产品销售是商业变现的前提,因此,在与基金公司的关系中,掌握客户资源的代销渠道必然更为强势。

“我们行的规模大,好处就是我们比较强势,甚至可以不通过基金公司的渠道,找基金经理过来,我们直接问基金经理,让他直接回答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这在以往也发生过。”该客户经理表示。

该客户经理所提到的反馈方式还相对平和。但有时,遇到基金回撤较大,更为激烈的矛盾也时有发生。

如上文浦发银行客户经理直接开怼的情况。从双方对话来看,面对浦发客户经理的单方面“输出”,中银方面除了表示“不作回应,在情绪下无法服务”外,未做任何解释说明。这也侧面印证了,在渠道面前,基金公司相对弱势的位置。

更有甚者,代销渠道会干涉基金产品的发售类型。据券商中国报道,上海一代销渠道曾强势要求,基金公司“必须改发股票型产品”。“我们打算发平衡基金,主要是考虑到基金经理风格匹配问题。但银行却坚决不同意,直言‘现在股票基金卖得这么火,哪家公募有股票基金就给哪家发。你们这只基金想要发,就必须改为股票型产品’。”渠道方如此强势,是由于股票型基金的销售收入高,尤其是尾随佣金(尾随佣金是指基金公司向销售渠道支付的佣金,通常以销售服务费的形式体现在基金的费用中。)更高,因此银行渠道更加偏好股票基金。

基金公司和代销渠道间的话语权悬殊问题,在公募降费的背景下也未有较大改观。

今年7月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指出,改革将分阶段稳步推进: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统一降至不超过1.2%、0.2%,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将有所下降,销售环节收费将逐步规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场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为1458亿元、托管费为307亿元。目前市场中主动权益基金中管理费率超1.2%、托管费超0.2%的数量占比分别达93.8%和86.9%,据此估算,调降后管理费用规模或下降约140亿/年、托管费下降约15亿/年。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管理费和托管费,渠道销售费用的强势地位也是目前基金费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据了解,基金公司的渠道建设费用一般在管理费的50%左右,并且购买基金产品的认购费(1.2%)、申购费(1.5%)、托管费(0.25%)也通常是由渠道收取。

不过,本次降费后,银行和券商等渠道受影响较小。据开源证券以2023年51家样本基金公司数据测算,全面降费后,预计基金公司营收降8%,利润降15%;头部三方平台营收降幅为8%;银行和券商渠道收入以中前端或佣金为主,受影响较小。在可预见的未来,银行和券商等渠道的相对高位还将继续。

作者 | 路春锋

编辑 | 韩忠强

运营 | 刘 珊

特别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