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理财>正文

中行非净值型理财面临合规压力:理财到期自动进入封闭期 被指涉嫌滚动发行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赎回

2023-07-21 04:06:48 互联网 未知 理财

原标题:中国银行非净值型理财面临合规压力:理财到期自动进入封闭期 被指涉嫌滚动发行

记者:杨永洁

《资管新规》过渡期已不足四个月,中国银行理财产品或存合规问题

一位中国银行的投资用户向记者表示,其去年年底购买的半年定开理财产品本应在今年5月兑付,以往理财产品均为自动到账,但该款理财产品到期后却无任何通知即自动进入下一封闭期。对此,中国银行客服及网点工作人员表示可在开户行办理赎回,但开户行客户经理却称不可赎回,并向用户推荐理财质押贷款,业内人士分析该产品或涉嫌滚动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产品由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银理财”)提供。《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已有三年,其中打破刚兑、鼓励成立子公司运作等成为改革方向,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快速压降,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大幅提升。中银理财成立于2023年,中国银行的理财业务由中银理财进行承接。

理财到期自动进入封闭期

“一年只有一天开放时间,如果这一天没有取出来,就要等下一个开放日了。”投资者李达(化名;微博名“和平爸爸”)告诉记者,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错过一天的开放日,需等到半年后才能赎回。

去年11月,李达通过中国银行APP购买名为“中银理财‘稳富’固收增强(半年开)”的理财产品,该产品由中银理财提供、中国银行代销。该投资者表示自己此前多次购买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本金及收益均会自动返还至银行账户,基于以往经验及信任,其在该理财产品到期后并未注意是否到账。

今年5月末,李达查询账户时未见到该笔理财资金,后在中国银行APP上,他发现该笔理财资金已自动进入“中银理财’稳富’固收增强(半年开)”的新一轮封闭期。此时,他才知道该理财产品需投资者在到期后的开放日主动申请赎回,否则自动参与下一轮投资。令其不解的是,开放日仅为一天,且理财产品到期后并无任何通知,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下一赎回开放日为半年后,微博用户李达提供

记者咨询中国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有关理财产品的赎回方式,对方回复称理财产品到期后一般自动到账,无需客户进行操作;并且通常理财产品的开放日为一周,理财产品到期时用户会收到银行短信通知。

在李达提供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及协议中,中国银行方面有责任向投资者及时告知该理财产品的赎回日期及确认份额等。但在前述情况中,该行并未尽到应尽的告知责任,仅在长达16页的产品说明书中,显示“在定期开放类理财产品中,若投资者未在开放期主动提交赎回申请,未赎回的份额将自动进入下一封闭期,且封闭期内不办理申购和赎回”。

*该理财产品协议,投资者提供

由于需要使用资金,李达向中国银行客服咨询如何赎回该理财产品,对方回复称“可在银行网点处找工作人员进行办理”,其随即前往中国银行北京某支行询问,得到的回复是可在开户行赎回理财份额。而当李达咨询开户行客户经理时,对方却表示不能办理赎回。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对于未在赎回日赎回而被展期的行为,《资管新规》无明确规定,但银行未经投资者同意而自动展期,显然侵犯投资者的权利。李国平补充道,理财产品到期时,银行应提前通知投资者产品即将到期,征求投资者是否愿意展期的意见,并根据投资者的意愿,完成兑付或者展期。

另外,该客户经理向李达推荐,用户可质押该笔理财进行贷款应急,其表示并不能接受该解决办法。

*客户经理推荐李达进行质押贷款,截图由该投资者提供

非净值型理财产品仍较多

上述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银行在销理财产品均不保本,但根据以往发行的产品来看,目前还没有本金损失的案例,仅是部分产品的收益低于业绩基准线。

*中国银行某固收类理财产品页面,理财经理提供

记者了解到,中国银行代销了多家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其中包括子公司中银理财。《资管新规》鼓励银行子公司化运作,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22家银行理财公司和2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均已获批筹建,20家已正式开业。

2023年7月,中银理财挂牌成立,中国银行通过中银理财在中国内地经营公募理财产品和私募理财产品发行、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除理财业务的承接外,子公司的设立亦给中国银行带来高昂利润。中国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中银理财发行的理财规模达744.92亿元。2023年年末,中国银行及中银理财发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规模为1.39万亿元,其中,中银理财净值型产品规模为7181.22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4.55亿元。

据中国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和中银理财发行的表外理财产品规模为1.41万亿元,其中,中银理财产品规模为8679.99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85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净利润。

《资管新规》发布至今已有三年,金融机构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快速压降,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大幅提升。《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331家银行、1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0%。从净值化转型成果来看,2023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07%。

据普益标准统计,2023年共有20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了3852款理财产品(包含母行迁移产品),均为净值型产品。上月末,中银理财董事长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中银理财与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约1.6万亿元,其中,中银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已超万亿元,存续产品超过800只,均为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银行理财APP上,记者发现其自营理财产品中仍以非净值型理财产品为主;而中国理财网显示,中国银行登记的在售自营理财产品均为封闭式非净值型。

*中国银行APP自营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在中国理财网登记的在售理财产品

对于《资管新规》实施后非净值型产品存续问题,李国平表示:“《资管新规》未做明确规定,但《资管新规》第18条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因此,在《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有非净值型产品的银行将面临很大的合规压力,可能随时被监管部门根据《资管新规》进行清理整顿。”

《报告》指出,银行一方面进行新老产品的有序承接工作,另一方面需完善产品体系,发行各类主题产品,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可忽略,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银行与旗下理财子公司应设置一定的业务防火墙,将相关风险进行有效隔离。

针对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自动进入封闭期及在售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等问题,记者致函该行,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嘉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