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花840万买理财,到期取回被告知等71年,女子:等到我108岁? 理财通基金到期了为什么取不出来了呢
2018年,哈尔滨当地一家电视台记者接到了一位自称朱女士的求助。
37岁的朱女士声称,在2004年,自己在一家银行购买了840万的理财产品,名字叫“百年人寿”,定期三年。如今到期后却取不出来了。
银行却说这是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业务,银行只负责代理售卖,没有任何责任。
保险公司的话更是语出惊人,“你这个是终身险,按照合同的条款规定,71年后或者身故才能取出,否则必须支付高额的违约金。”
朱女士
朱女士顿时傻眼,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朱女士为何要用这么大一笔钱购买理财产品?最终她能否拿回本金呢?
寻求媒体帮助,讲述被骗经历
2018年,哈尔滨当地的一家电视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个客人就是朱女士,她今天过来是实在走投无路了,便想寻求媒体的帮助。
朱女士走进接待室,支支吾吾一时也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记者见状赶紧安抚她,让她不要着急慢慢说。朱女士深呼吸了好几次,终于平复了心情,然后对记者说:“我被骗了840万,损失可能还不止这么多,现在我根本拿不回来。”
朱女士讲述,她在三年前在一家银行存了840万,用来做理财,定期三年。但是时间到了,她却无法取出这笔钱,更不要说是利息了。而且银行方也不认账,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第三方保险公司的头上。
朱女士又去找保险公司,结果保险公司也不承担责任。对方的说法是,朱女士在自愿的情况下购买了终身保险,如果现在取出来那就是违约了,必须要支付一笔高额的违约金。后来朱女士再去,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就不与她见面了。
“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目前也没有完善的证据,所以我来寻求媒体的帮助。你们有那么多观众,求你们帮我报道这个事情,给保险公司施压。就算最后还是没办法要回我的钱,我也要用自己的经历给大伙儿提个醒,以后理财要谨慎。”
记者安抚着朱女士的情绪,对她说:“别着急,我们从头说起。”
拆迁获得巨款,不懂如何理财
朱女士遇到的这个事情,还得从2014年说起。那一年,朱女士发了大财,她在老家有一套房子。房子的位置还挺好的,开发商也是慧眼识珠,于是朱女士家的房子就面临着被拆迁的情况。
开发商承诺给予朱女士800万的赔偿款,朱女士也欣然同意了这笔交易。很快,800万的巨款就打到了朱女士的银行账户上。突然拿到这么多钱,朱女士还有点不知所措,可能是精打细算的日子过惯了,这800万应该怎么花,朱女士是一点儿头绪都没有。
既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朱女士就打算把钱放在银行卡里,以活期的方式存在银行。朱女士告诉家里人:“反正银行有存款保险,我也不担心自己要不回本金。”因为这笔存款基数很大,所以朱女士一年下来可以得到十五万多的利息,这让她觉得非常安逸。
有朋友劝过她,不如把这笔存款转成定期,那样每年得到的利息还可以更高一点。朱女士倒不是很愿意,因为活期可以随存随取,不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定期虽然利息高,但是总归没有那么自由。现在每年能够得到十五万利息,朱女士已经很满意了。
自从把钱存进银行后,朱女士就把工作辞了。她为自己做好了规划,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享受。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儿没事儿就去旅个游。平时在家里看书看电影,追剧追综艺,不用去考虑生活的负担和压力。
有一天,朱女士和闺蜜逛街,两人在一家西餐馆里吃饭。无意间闺蜜就聊到了朱女士的存款,闺蜜问:“你的钱还是存着活期的吗?”
“是的,我懒得去动它,反正现在也能吃利息,何乐而不为呢?”
“你是不是傻呀,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通货膨胀,你的钱是会贬值的。”
在此之前,朱女士的想法一直很简单,从来没有考虑过通货膨胀这码事。闺蜜的话算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800万现在还能买套房子,说不定几年之后就只能买个卧室了。自己那点儿利息钱,根本不算什么。
想通了其中的关节,朱女士决定好好学习一下理财知识,然后把那800万重新给处理了。她先是在网上买了理财导师的课,可导师的话总让她有点云里雾里;她又给自己买了些理财类的书籍,可是她完全没看进去;她又联系了一些线下理财咨询,但她总觉得不太放心。
一来二去,朱女士的钱还是一直搁在银行里,一直存着活期。闺蜜几次在见面的时候劝她,她都觉得闺蜜不权威,万一操作失误了可无法挽回损失。
购买银行理财,拉开家人朋友
2015年的一天,朱女士来到了一家银行,准备咨询一下银行工作人员有关理财的一些知识。朱女士刚进大门,就有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过来,问朱女士是来办理什么业务的。朱女士见对方穿着制服,认为对方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于是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
两人听到朱女士有800万,眼睛都亮了,他们对朱女士的态度也更加殷勤。其中一个人给了朱女士两张宣传单,上面是两种理财产品。那个人开口:“女士您看,这是我们银行现在推出的两种最高利率的理财产品了。这一种是代理销售,另一种是保险产品,都是低风险高回报的产品。”
两个人一唱一和,很快就让朱女士有点云里雾里了。不过,既然对方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朱女士自然是非常相信他们的。她回答:“你们说的理财产品我会好好考虑的,不过800万毕竟不是小数目,你们还是先让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朱女士回家以后,立马把这件事情给闺蜜说了。闺蜜提醒她,向她推销产品的人身份到底可不可靠。朱女士一口咬定,对方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怎么可能会不可靠?她对于高回报的理财产品还是非常心动的。
而后两天,朱女士接到了好几次电话,都是那天在银行碰到的工作人员的电话。他们反复告诉朱女士,这两款理财产品有多么划算。“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两款产品的购买是有时间限制的,一个星期以后就不再售卖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女士。”
被这么一催,朱女士就更着急了。第二天她径直来到银行,用800万买了一款保险产品,还签署了协议,确认三年之后就可以连本带利地取出来。
做完这一切走出银行的时候,朱女士感觉自己浑身轻松,她想象着未来可以过着利滚利的日子了。她兴高采烈地自说自话:“看样子我离千万富翁也不远了,发财也不是那么难嘛。”
本着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的原则,朱女士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讲了这个保险产品的事情。有人听了她的介绍也非常动心,问她:“这靠谱吗?正好我手里有点儿闲钱,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呢。”
朱女士拍拍胸脯:“当然靠谱,我800万都去买了,你还有什么不放心,咱俩就等着一起发大财吧。”
一晃一年过去了,朱女士手头上又凑齐了40万,她想着那份高利率的保险产品,便又往里面追加了这40万。到这儿为止,朱女士已经有840万被套牢在这个保险产品里面了。这840万成了朱女士生活的一个盼头,有时候她看到一个特别喜欢的包包,开始舍不得买,她便想想自己还有840万。这样一想,她便把包包给买了下来。
转眼间三年期限到了,朱女士的840万存款就到期了。刚过完年,朱女士就拿红笔在日历上重重地圈出了存款到期的日子。日子越近,朱女士越兴奋。
购买终身保险,71年后才能取出
好不容易熬到那天,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去了银行。朱女士满心期待,银行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柜台人员告诉她,她出示的理财产品购买协议根本不是他们银行的东西,这份保险产品也不是银行的产品,所以朱女士的钱现在没在银行,取不出来。
“为什么取不出来啊,当时是你们工作人员介绍我买的,怎么三年过后你们就不认账了呢?”
“女士,您所谓的银行工作人员,真实身份是我们的第三方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是百年人寿的,您的钱也应该在他们那儿,建议您去跟他们详谈。”
不祥的预感涌上了朱女士的心头,她没有耽搁,迅速赶到了百年人寿公司。当看到朱女士的购买协议之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她说:“您这份购买协议是关于终身保险的,您只有在71年后或者是身亡的情况下才可以领取。”
朱女士简直无法理解,她已经37岁了,也就是说她必须得活到108岁才能取出这840万。她应该是没那个运气活到这个岁数。即使中途身亡家人领取,那她也无法享受到这笔钱。
保险公司的经理也被这事儿惊动了,跑过来跟朱女士解释原委。朱女士气急败坏地争论道:“当时是你们这儿的工作人员给我推销的这个保险,他们向我保证了3年之后就可以把钱取出来。我还有他们的电话,把他们找出来跟我对质。”
遗憾的是,工作人员告诉朱女士,这两个人已经离职很久了,现在公司也没有他们的下落。朱女士摆出了一副不解决问题就不走的态度,保险经理这才承诺会把这件事上报给总公司,到时候再来做决定。
第二天,朱女士又来到保险公司讨要结果,可是前台告诉她,总公司的决定是按照协议走。如果朱女士想中途取出这笔钱,那她就必须要支付保险公司巨额违约金。朱女士感觉三观都被颠覆了,自己本来是想钱生钱的,现在的情况难道是要给保险公司做嫁衣吗?
媒体陪同讨要,成功找回损失
朱女士不想就此妥协,又实在走投无路了,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情节,她去寻求电视台的帮助。
电视台记者听完朱女士的讲述后,就带着摄像机和话筒,陪着她再一次来到了保险公司。这一次,大概是因为有媒体在场吧,保险公司员工的态度格外和善,他们表示会积极与朱女士协商解决这个问题。
一开始,工作人员说可以把840万完完整整地归还给朱女士,但朱女士不同意。“我回去算了一笔账,按你们最开始说的利率来算,这三年我的存款利息最起码也得有90万。也就是说,你们必须得给我930万,否则这事儿不算完。”
碍于摄像机的存在,员工不敢当面反驳朱女士,只说需要上报领导,两天之后给她一个结果。可两天之后,保险公司又推说新闻发言人不在,他们不能自已公布决定。
媒体的力量此时体现了出来,记者告诉工作人员:“你们如果不解决,我们会把你们平台彻底曝光,必要情况下我们也会采取报警措施。”保险公司终于怂了,召开了紧急会议来处理朱女士的事情。
当天下午,保险公司的高级经理出面,诚恳地向朱女士表达了歉意,现场与朱女士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在二十天之内连本带利归还朱女士的所有存款,不会给朱女士造成任何损失。
处理完后,这位经理还不忘记与记者打交道,他不停地说着好话,希望记者能够真实报道最后的处理结果,不要给公司造成太大的名誉损失。
至此,朱女士终于要回了她全部的存款和利息,解决了这段时间心里头一直吊着的问题。事情解决之后,她告诉闺蜜:“好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话仔细考虑,以后我再也不会贪这种便宜了。”
朱女士的钱,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存进了银行。虽然利率相比理财来说低了不少,但这是最为稳妥的保存方式,也给了朱女士最大的安全感。倘若不是电视台的帮助,朱女士的维权之路可能会困难重重。
结语
朱女士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涉及到金钱的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固然有道理,但是选择理财方式的时候,各位一定要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
在这里给大家支个招,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售卖方的资质信息,如果对方打着银行的旗号,一定要去银行官网上核实。另外,切忌不顾细节一门心思贪便宜。
一般来讲理财产品的利率都在4%到5%的范围内,如果你看到有理财产品的利率是6%甚至更高,那么你就要提高警惕了,这也许就是陷阱,毕竟真正一本万利或者一夜暴富的方式都写在了刑法上,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特别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