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信托>正文

中国信托行业诞生的22年以来,出现第一个宣告破产案例,怎么看? 中信信托公司是央企吗知乎

2023-07-29 09:28:25 互联网 未知 信托

中国信托行业诞生的22年以来,出现第一个宣告破产案例,怎么看?

2023年5月,中国资管界,迎来惊天巨雷!

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大而不倒”的商业神话,正在一个个破灭。

如果说恒大是“房地产绑架论”的最大终结者,新华信托则是“信托牌照一张都不能少”这种既有印象的第一个颠覆者。

中国自《信托法》《企业破产法》颁布22年以来首例信托公司破产事件,出现了。

这意味着,全中国信托业的68张信托牌照将减少一张。

2023年5月26日,进入破产程序近一年后,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信托”)正式被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

5月26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新华信托资产评估价值为29.8亿,负债评估为36.4亿,资不抵债,也没人接盘,只能破产。

图片截自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敢情“富人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理财,无产死于躺平”不是什么笑话和揶揄,而成了规律和真理?

这个最新动向,对于信托行业来说,讽刺至极,能够给当下中国的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警示意味,也非常明显。

当然,对于基数庞大的普通老百姓,信托这个东西还是有认知距离的,可能并不能意识到,信托爆雷,宣告破产这样的事情,会引发怎样的经济波动和持续影响。

图片来源:头条

1

从在中国诞生22年来首家信托正式宣告破产,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5月26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新华信托及天津创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36.42亿元,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宣告破产的法律规定。新华信托为资本大鳄肖建华的“明天系”控股的金融机构。

这是自2001年《信托法》颁布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信托公司,也是自2007年《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首家破产的信托公司。

金融机构并非不会倒,即使在中国。

此前在银行领域,就已经有海南发展银行这种国有大行,因大量贷款投入房地产后贷款要不回来,投资失败最终走向破产。

只不过在金融领域,信托牌照具有稀缺性,目前全国持牌的信托机构仅67家(除去刚破产的新华信托)。

但当稀缺性也无法保障安全时,所有人都不得不进一步树立投资的“防火墙意识”,看懂出手的前提和保守的真谛。

为大家梳理一下新华信托破产事件的时间线:

新华信托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曾属于“明天系”旗下。

新华信托,听这个名字,感觉就是国企。

实际上,最初成立时,它是一家央企。

公开资料显示,1986年,中国工商银行重庆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后来更名为新华信托,2001年,成为首批获得信托业务经营资格的5家公司之一。

2023年7月17日,新华信托因触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八条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接管条件而被原银保监会接管,接管期限为一年。

2023年7月16日,原银保监会决定延长新华信托接管期限一年,自2023年7月17日起至2023年7月16日止。与新华信托同时被接管的还有“明天系”旗下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华夏人寿、天安财险、天安人寿、易安财险、新时代信托。

2023年6月16日,《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破产清算的请示》获得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新华信托进入破产程序。

2023年5月26日,进入破产程序近一年后,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信托”)正式宣布破产。

5月26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下称“渝五中院”)发布公告,于当日裁定宣告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信托”)、天津新华创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创富”)破产。

资料来源: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这也意味着,新华信托成为2001年《信托法》颁布后第一家破产的信托公司,也是自2007年6月1日《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信托公司破产首例。至此,国内68张信托牌照减少为67张。

2013年辉煌的时候,该信托的营收能达到18.66亿元,净利润5.4亿元。如今却因资不抵债而走到破产的地步。

图片来源:网络

新华信托走向破产,来源于房地产的因素不少。

据公告,新华信托担任受托人管理的主动管理类信托产品共56只,其中存在两个及以上受益人的20只产品中,底层资产均涉及房地产。包括马鞍山亿丰环球商业中心项目、惠州候鸟酒店、宁波强人置业、昆明呈贡新都昌广场、临沂金世纪新城东区项目、吉林保障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建设等。

由于没有机构愿意收购重组,所以只能进入破产程序,直至这次正式宣布破产。

根据5月26日公布的裁决书,以2023年7月6日为基准点,新华信托及关联的天津新华创富资管在破产条件下固有财产评估总值约29.84亿元。

这些资产包括:估值4.35亿的办公大楼,3.62亿的珠海融凯LP收益权,估值2.96亿的新华基金股权,作为受益人持有的估值12.24亿的信托产品受益权,4.97亿的应收账款,以及1.7亿元的其他资产。

虽然其债务则高达36.42亿元,但只要能增资6.6亿元,就能避免资不抵债的结局,但它等了两年多,没人接盘。

2023年8月,新华信托曾向社会公开招募投资者参与重组,结果还是没能找到愿意接手的人。

挣扎了两年后,2023年7月6日,原银保监会披露了《关于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破产的批复》,同意新华信托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当时朋友圈还流传着一封据说是新华信托总经理给公司员工的公开信,他在信中提到是因为接管组的不作为,导致新华信托错过了引入新股东的时机。

明面上一张价值万金的信托牌照,还有大量的固定资产,但是最终没有资金方敢来接盘,只能说明一个最朴素的现实原因,那就是新华信托的债务窟窿,恐怕比摆上台面的,要多的多。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来源可溯,过程清晰,一目了然。

作为金融机构中高大上的代表,新华信托,也算在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历程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只不过,这一笔,并不光彩。

图片来源:头条

2

从信托的定义出发:新华信托的倒闭,将带来哪些影响和冲击?

信托是个什么东西,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借这个机会,做一个认知科普:

信托是什么意思?

信托是一种理财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以信任为基础,开展融资和融物的金融活动。

通俗易懂的讲,就是A方需要钱但又没钱,B方手里有大量客户资源,可以提供大量资金支持,C方就是众多的投资者。为了发展与收益,三者走到了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生意链”,由此诞生出信托产品。

信托业务分有很多种类,业务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信托投资、财产信托、家族信托等。

其次信托还分为国内信托与国际信托,国内信托是指信托业务所涉及的范围限于一国境内,或者说信托财产的运用只限于一国的范围之内即是国内信托。而国际信托主要是指信托业务所涉及的事项已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引起了信托财产在国与国之间的运用。

信托有两个关键要素,即信托公司与信托产品。

信托公司

全国在运营的信托公司有68家,现在只有67家了,因为新华信托,已经破产了,对应的就是新华信托的信托牌照被吊销了,剩下的67家分别是:

【中信信托】、【平安信托】、【重庆信托】、【安信信托】、【江苏信托】、【中融信托】、【华润信托】、【华能信托】、【上海信托】、【建信信托】、【中江信托】、【华信信托】、【兴业信托】、【民生信托】、【中铁信托】、【中诚信托】、【中航信托】、【交银信托】、【新时代信托】、【西藏信托】、【四川信托】、【外贸信托】、【北京信托】、【中海信托】、【华融信托】、【五矿信托】、【渤海信托】、【百瑞信托】、【华宝信托】、【中原信托】、【长安信托】、【山东信托】、【中建投信托】、【粤财信托】、【西部信托】、【金谷信托】、【陕西国投】、【杭州信托】、【国投信托】、【爱建信托】、【湖南信托】、【英大信托】、【国元信托】、【苏州信托】、【华鑫信托】、【厦门信托】、【陆家嘴信托】、【光大信托】、【国联信托】、【方正信托】、【昆仑信托】、【紫金信托】、【北方信托】、【中泰信托】、【万向信托】、【东莞信托】、【天津信托】、【中粮信托】、【国民信托】、【长城信托】、【吉林信托】、【大业信托】、【云南信托】、【山西信托】、【华澳信托】、【华宸信托】、【浙金信托】

信托公司主要职能就是“受人之托,履人之嘱,代人理财”,在盈利的同时,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众多投资者带来信托收益,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运用或者处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维护受益人的最大利益。

信托产品:

信托产品是一种金融理财产品,由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发行,一款信托产品的出现,需经历产品立项、尽职调查、内部评审、文件制作与事前报告。

信托项目包装→银监会过会审核→审核批准信托公司公开募集→募集完毕→资金封账→项目成立。信托产品正式完成,投资项目正式运营。

信托产品之所以得到很多投资的青睐,与其主要特性有关,低风险,收益稳固。

信托之所以离老百姓普通人远,是因为有“门槛的存在”:

国内信托门槛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投资门槛,另一个是合格投资者门槛。

信托投资的门槛

信托产品的投资门槛为100万元人民币。

信托合格投资者门槛

信托投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也是有相应的门槛,根据国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合格的信托投资者(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

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简单来说,信托投资,相当于面向符合门槛筛选要求的投资群体和资金的一种理财方式。

有钱人的钱,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所以信托这种理财方式,最大的卖点,就是安全。

新华信托的破产事件,可能会给中国的信托行业,带来猛烈的冲击: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3 年第四季度末,我国信托资产规模为 21.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87%;

相较于 2017 年第四季度的历史峰值,2023 年第四季度信托资产规模下降 19.46%。

2023 年全年我国信托业累计实现经营收入 838.79 亿元,同比下降 30.56%。

2023 年全年我国信托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 362.43 亿元,同比下降 39.76%。

在 2023 年 2 月下旬召开的 2023 年度信托监管工作 ( 电视电话 ) 会议上,有 20 余家信托公司被点名批评。监管人士还在此次会议上介绍了 6 家高风险信托公司处置进展情况。

这 6 家信托公司分别为安信信托(已更名为建元信托)、华融信托、四川信托、新华信托、新时代信托、华信信托。

近年来我国信托行业正步入创新转型深水区。

尽管新华信托破产属于孤例和个案,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信托业敲响了警钟。

新华信托,就好比那只被看见被打死的蟑螂,接下来,大量富人的资金和财富,从国内信托行业中流出的趋势,可能无法避免。对于国内信托行业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不妙的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

3

趋势研判:新华信托的破产,是否将成为中国经济环境和投资界2023年的黑天鹅?

虽然现在信托行业反复强调这么一个观点:

新华信托破产是个例、个案。不可否认的是,“破产事件”对整个行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是短期的、可控的。

但是,这样的解释和观点,怎么看都显得苍白无力。

首先来说,新华信托破产会否影响到客户的资金、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些问题也备受市场关注。

但是信托公司宣布破产,那么参与信托投资的很多资金形成事实上的亏损,甚至是血本无归的结果,是必然的。

这给信托同业提出了警醒:

信托公司市场化退市的序幕已经正式拉开,而退幕的形式既可以是和缓的,也可以是像新华信托这样惨烈的,不存在托底的问题。同时也再一次说明,所谓的“信托牌照具有稀缺性,一张都不能少”的说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托底?谁来托底?赚钱的时候没有分给市场和百姓一分钱,这亏损了,也该自己担着不是?

其次,对信托投资者而言,今后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选择将会更加谨慎,这也符合监管导向的“卖方有责、买者自负”的理念。

简单来说,以后信托公司去找富人们有钱群体兜售信托业务和信托产品的难度,没有悬念的,会出现实质性增加。

有钱人的钱,也不好忽悠了,对于信托牌照和行业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国内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形象,造成了难以预估的冲击和带来了负面影响。

信用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金融活动的关键基石。

监守自盗,违规操作,甚至包括资金挪用,只要不是拿到台面上来,或者说东墙西墙不要塌,都不是大问题,只要信用还在,什么都好说。

但是,一旦信用基石出现裂缝,那么问题就大了。

新华信托的破产,就是给信托行业的信任基石,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

以后信托二字,在中国还能拿安全出来说事么?

事件发生以后,关联的金融行业和各路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只能东拉西扯,欲盖弥彰的捣糨糊,这个事件,对于信托行业,甚至中国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伤害和冲击,恐怕真正的影响和威力发挥,还没有开始。

没开始,不代表不会有,任何国家和经济体,富裕群体对于财富的安全感一旦受到冲击,只会带来资金外流的必然性。

一帮专家和行业群体,捏着鼻子哄眼睛,就能指望一切都好起来?幼稚至极,可笑之极!

毫无疑问,看清关键所在,2023年新华信托的破产,值得警惕,值得关注,这不是小事情,而是有资格,有能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环境和后续发展进程中黑天鹅事件的潜力。

图片来源:头条

信托领域出现的风险和冲击,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环境和普通群体?

普通人对信托行业可能不太了解,因为它的门槛比较高,属于高端理财,起步金额都要上百万,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参与。

数据显示,2023年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了 130 万人,可见有钱人真不少。

不过,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也很高,一般年化收益在6%以上,有些可以达到10%以上,比银行理财收益高不少。

信托公司破产,投资人的钱能不能拿回来,主要和所购买的信托项目有关。如果这个项目在正常运转,还是有可能拿回钱的。但如果本身项目就暴雷了,那只能破产清算,拿回部分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华信托不少项目已经违约,到期无法兑付,想拿回全部的投资,预计很难了。实际上,此前信托产品暴雷,导致巨额亏损的案例并不少。

2023年北京金融法院就有一起信托产品纠纷案,韩女士花1500万购买了民生信托的信托产品,却只收回105万的本金。尽管韩女士通过起诉,获法院支持,要求民生信托赔付剩余的1394.21万元,但民生信托拒不支付,成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约783.36万元。

这意味着即便是韩女士胜诉了,依旧无法拿回所有的本金。

中国的信托遭遇破产冲击,不能都归罪于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的下行低迷,这里面有很大程度上,是人性监管的缺失。

富豪玩信托,中产投理财,平民喜欢P2P,这在过去10年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但是,高利率高风险的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旦经济突变、市场震荡,最赚钱的项目,有可能成为最头疼的焦虑。

相比于房地产纯粹的建房子,信托是一盘大棋,因为它有很多投资项目,横跨房地产、政府项目、工商企业、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高回报、高效率,几乎就是它的特性。

辉煌的时候有多风光,暴雷的时候就有多令人绝望。

如果是穿透底层资产,那么愿赌服输,随行就市,能玩信托的群体也能释然。

但是如果投资信托的钱,根本没有进入所谓的项目,而是直接被挪用了呢?

以前还有刚兑的说法,而新华信托的破产,正式宣告了中国信托行业的信用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以及威力。

有钱人和富裕群体的钱,不是那么好骗的,而这个群体被骗,对于经济环境的稳定而言,风险和影响更大。

往下传递,遭受损失的有钱群体,必然要将自己的损失进行转移,或者是弥补,这是一方面,对于基层,普通群体来说,这不是好消息。

另一方面,道德风险破坏信用形象,国内金融机构,接下来拿什么脸去撬动有钱人手上的财富为己所用?

存国有大行,回报率再低,至少钱安全吧?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

2023年新华信托的破产,绝对是值得关注,并且跟进后续发展的中国经济大事件。

而这个事件对中国经济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可能还没有真正的到来。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