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信托>正文

中航信托副总经理张瑰:信托资管业务具有差异化优势 ETH-Layer3信托资管

2023-09-03 06:41:21 互联网 未知 信托

中航信托副总经理张瑰:信托资管业务具有差异化优势

​“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作为信托行业的“女将”,中航信托副总经理张瑰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

随着非标转标业务的推进,信托公司纷纷试水标品投资信托业务,但某种程度上,受投研能力、专业经验等制约,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对于行业内较早布局标品业务的公司而言,这更像是一次厚积薄发的机遇。”张瑰告诉记者。

亲历并参与标品业务

作为中航信托标品业务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张瑰早在2012年就抓住了货币、类货币基金发展的契机,开始布局类基金化产品,2013年初中航信托第一只增强型货币基金类产品成立,持续运作至今近九年,并成长为一只在规模和收益上兼具竞争力的产品。

“公司层面的战略转型是从2014年开始的。”张瑰告诉记者,主要包括在另类投资和财富管理两大业务板块的基础上,增设主营标品信托业务的资产管理板块。

经过8年多的发展,至今标品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超1600亿元,已搭建包括短期开放式产品、中短期债券和债券+、组合基金(TOF)、二级主题投资等在内的主动管理全产品线。

与此同时,中航信托积极申请各类与标品业务相关的展业资格,并迅速建制团队开展相关业务。以债券承销业务为例,中航信托是获得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资格的信托公司之一,债券承销规模近年来均位列信托行业首位。

在标品业务的“开疆拓土”中,张瑰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她认为,各行各业都有周期性变化,有挑战也会有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秘诀就是“专注于自身,专注于当下,将业务做深做透”。

组织协调资源和优势

在张瑰看来,信托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兼具“投行+投资”两种业务能力,只要组织协调好这两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就有可能塑造独具信托特色的资产管理品牌。

她告诉记者,在后资管新规时代,标品信托业务规模和收入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在深化转型中有望成为公司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整体来看,标品信托将随着监管规则拉平,与券商资管、基金公司、银行理财一并朝着净值化资产管理业务的目标迈进。但与这些机构不同的是,信托产品定位仍是私募,客户群体以合格投资者也就是高净值人士为主,和其他机构具有差异性。

随着非标转标的稳步推进,她认为,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公司层面看,业务转型均已取得一定效果。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证券投资信托规模占行业总体规模的19.5%,较2023年的13.87%有近6个百分点的提升。资管新规实施后,标品信托业务快速发展,得到各家信托公司的战略重视。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无论是对资本市场还是未来标品信托的发展,我都抱有很大的信心。”张瑰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积累,居民存款搬家和理财观念将进一步深化,财富配置将向金融资产转移,日益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将会给聪明投资者带来更加稳定和长期的资金回报,资管行业的未来仍是一片蓝海。

二是监管政策支持。资产管理类信托将是未来信托行业重点转型方向之一。信托公司经过长期的投行化思维锤炼和高净值客户服务积累,在挖掘高收益资产和资金募集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是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标品信托仍以现金管理和固定收益类为主,组合基金、股票策略、“固收+”等产品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未来发展,张瑰表示,从资产端看,投向标准化债券的固收业务依然会是标品信托的基本盘;从客户端看,投资者对于稳健安全的纯债产品需求持续扩大。信托公司在非标债权领域积累的丰富资源和经验可转化到债券业务上。由于纯债产品收益可能不及非标,而权益资产的风险和波动率又高于非标资产,以固收资产打底、多策略权益资产进攻的“固收+”产品将成为非标资产的替代品。

如何应对阵痛和挑战

谈到信托资管的努力方向,张瑰表示,信托公司还需要在IT建设、投研体系、运营管理、产品业绩打磨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加主动管理产品比重;加强代销渠道建设,提升投资者客群的丰富度,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尽管信托行业正经历转型阵痛,但随着转型步伐加快,信托业将迎来更加健康的发展。”对于如何应对阵痛和挑战,张瑰推荐《打胜仗》一书,这本书汇集了从管理角度研究中外军队的最新和最具实践性的成果,重点聚焦两个话题,即企业为何而战?如何把仗打赢?“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她认为,这在信托公司谋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时期尤为需要。

与此同时,张瑰认为,个人的顺利成长,得益于这些年行业及公司的快速发展,务实开放高效的运作环境也让她有了许多成长历练的机会,在金融行业大背景发生改变时,依然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和坚守,他们同样也很优秀。

在标品化时代,面临市场波动时,张瑰认为,一方面,作为从业者需要对未来市场趋势有所研判,并以研判逻辑和结果为基础,增加投资者教育和沟通, 同时做好更详尽的产品信息披露;而作为投资者,在产品选择时,需要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匹配的产品,避免出现高估短期的波动,而忽略长期的趋势。

记者 | 吴林璞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