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六大行绿色金融哪家强?上半年这四家银行绿色信贷破万亿

2023-07-14 01:32:52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六大行绿色金融哪家强?上半年这四家银行绿色信贷破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戴浩冉北京报道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亦驶入了快车道。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双碳”目标既带来压力也带来新的契机。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如何在支持绿色转型的同时,防止运动式“减碳”而形成新的信贷风险?伴随着A股上市银行中报“收官”,六大行也于8月底相继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度报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新金融行动中,各行业务开展情况可窥一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六大行绿色信贷规模增长显著。今年上半年,上半年六大行绿色信贷总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4家大行的绿色信贷规模超过万亿元。 

六大行的绿色债券也呈现新面貌,各行上半年首次推出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新型绿色金融债券类型,推动绿色债券整体规模扩大。 

此外,六大行综合利用信贷、债券、租赁、信托等金融工具,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上半年,各行发展出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部分已在市场形成规模。 

工行绿色信贷突破2万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半年六大行绿色信贷总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共四家大行的绿色信贷规模超过万亿元。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上半年绿色信贷规模高达21544.58亿元,为六大行榜首。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绿色信贷均破万亿,分别为17639万亿元和1.57万亿元。中国银行未明确披露上半年绿色信贷详细数据,在该行发布会上,据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介绍,今年首次突破万亿元。

在半年报发布会上,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该行绿色金融规划:“‘十四五’时期,农业银行将做到三个确保,一个是确保绿色信贷增速持续高于全行信贷平均增速,一个是确保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个是确保绿色直接融资和创新型业务共进能力不断提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六大行绿色信贷的资金流向主要覆盖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项目。此外,六大行加强对“两高”行业的投融资管控,据统计,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相关贷款规模占比均有下降。其中,工商银行对钢铁等多个高碳行业实行“总量控制、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邮储银行印发风险政策与风险限额方案,加强行业限额管理,对钢铁、煤炭 、煤电等“两高一剩”行业进行限额管控 。  

建行累计绿债承销量突破4300亿 

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均披露了绿色债券发行情况,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亦留意到各行在进行相关数据披露时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披露了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情况。具体来看,上半年工商银行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市场排名第一,达563.95亿元,主承销规模217.28亿元。中国银行紧随其后,上半年的发行规模为509亿元,主承销规模209亿元。建设银行发行规模为108亿元。

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三家银行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绿色债券累计承销情况。其中,建设银行累计绿色债券承销规模突出,共承销境内外绿色债券97笔,总承销规模超4,300亿元。交通银行累计承销绿色债券(碳中和债)16笔,承销金额为188亿元。储蓄银行绿色债券承销金额为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债券数据方面,六大行的披露口径有一定差异。例如:建设银行在披露“累计绿色债券承销规模”方面,披露的是境内外承销总和,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未明确表明该数据是否为境内承销规模。同样,工商银行未明确指出“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是否包含境外发行部分。 

2023年2月我国推出绿色债债券的子品种碳中和债券,募集用途更为集中,主要投向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领域。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六大行均已承销首批碳中和债券,工商银行“主承销“碳中和”债券12支,承销规模保持市场领先;交通银行累计承销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共16支,发行金额总计960亿元, 承销金额188亿元。 

除了承销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绿色债券,各行今年还推出其他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建设银行披露该行承销了14笔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类债券,承销规模共计1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 

据农业银行透露,该行将创新碳债券、碳资产抵押融资、碳资产证券化、低碳产业基金等碳金融产品。中国银行透露,该行将计划开发节能减排贷款、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绿色消费信贷、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绿色存款等专属绿色金融产品。 

防止对棕色信贷“一刀切”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如何防止运动式的减碳,防止在减碳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操之过急而形成新的信贷风险? 

“十四五”时期,优化行业授信结构,推动煤炭开采和煤电项目授信在全部境内贷款中的余额占比逐渐下降,授信则主要投放至减排技术升级的改造、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电灵活性改造等,有利于减少单位产值碳排放量的项目。 

管控好棕色信贷成为银行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金表示:“在管控棕色信贷的过程中,既要主动的前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又要防止一刀切,统筹有序的去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坚决防止运动式的减碳,防止在减碳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操之过急而形成新的信贷风险,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的低碳转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在风险管理方面,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已将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农业银行还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环境和气候风险开始融入信贷流程。 

对于如何加强环境风险系统管控,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将对相关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对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企业评级的模型中,对环境和气候风险进行更加充分的评估,审批流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环境风险系统管控,增强客户甄别和选择能力,有序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筑牢风险底线。” 

布局银行内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也是备受业内关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建、农、中三家银行正在尝试强化顶层设计。建设银行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制订了建设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对相关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农业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院,未来将从研究赋能的方面发挥作用;中国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行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绿色金融委员会,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全集团的绿色金融工作。 

(作者:李德尚玉 编辑:李伊琳)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