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没落的华夏银行 广发基金是不是广发银行的股东名单呢

2023-08-16 17:22:09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没落的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最近又闹出了大动静,被监管部门强力处罚。几乎雷同的处罚,每年都要降临一次或几次,这家老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只能靠这种方式,被“刷新”存在感,实在有一种青春易逝、风流不再的扎心之感。

华夏银行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里,资历几乎最深、上市时间较早、存在感却很低。一家老牌股份制银行,为什么会到此境地?这里不妨闲扯几句。

国内金融机构,以“华夏”二字命名的,银行、基金、保险和证券公司,各有一家。其中中信证券旗下的华夏基金,业务比较稳健,在行业内口碑尚佳,其它的如华夏人寿原属于明天系,当下归属未定;华夏证券,因为经营不善,关门大吉。而华夏银行,顶着“华夏”之名,早已经从当年的大哥,变成了当下的小弟。

华夏银行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当时首钢集团是唯一股东,首钢是北京市属企业,所以华夏银行的早期,是纯正的北京市属银行。

但到了1996年,这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华夏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首钢集团股权降低到20%,引入32家新的股东,占其余的80%的股份。

当时的改制的原则,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这32家新股东,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从行业分布上看,钢铁、水泥、医药、百货、能源、贸易、化工、纺织都有,从地域上看,以京外企业为主。其中持股10%以上的,除首钢集团外,仅有山东电力、红塔集团和山东联大集团等三家。就算银行很吃香,如此放水,也太过于违和了。

至2003年上市,几年时间里,华夏银行的股东阵营几经变化,还剩下29家,没有实力的都被淘汰了,有能力的在上市前挤了进来,比如当时资本市场活跃的明天系的华资实业、泰山会成员的企业上海健特生物等,都名列上市前的股东之列,其中华资实业持股1亿股,健特生物持股1.4亿股。

上市后的第三年,华夏银行突然宣布与德意志进行战略合作,德意志银行及其关联公司,通过收购华夏银行十几家法人股东的股份,一跃成为华夏银行持股13.98的大股东。2009年及以后,德意志银行多次增持华夏银行的股份,直至持股到19.99%,超过首钢集团,成为华夏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华夏银行由此成为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外资担任第一大股东的银行,这期间,德意志也委派2人,担任华夏银行的董事。

但德意志银行入股华夏银行不久,却遭遇到后院起火,公司金融风险暴露,陷入巨亏境地,不得不裁员、降薪,收缩战线。与华夏银行的合作,尚未结出丰硕的果实,就不得不半路退出。2015年底,德意志银行宣布,将它所持有的华夏银行全部25亿股,转让给人保财险公司。

至此,华夏银行的前三大股东,为首钢集团、国网英大和人保财险。外资控股,终究是昙花一现。

在当前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华夏银行属于较早上市的。平安银行借壳当年的深发展,而深发展1991年就挂牌了,其次是浦发银行1999年、民生银行2000年上市,招商银行2002年上市,其他几家就比较靠后了,其中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07年、光大银行2010年,浙商银行迟滞到2023年才亮相A股。

目前,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没有上市,渤海银行在香港上市,A股的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华夏银行的市值,仅略高于浙商银行,排在第8名。要知道,浙商银行2023年才在A股亮相,比华夏银行晚了16年。

其中招商银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市值达1.34万亿元,兴业银行排在第二位,市值4000亿元左右,其它几家比如中信、光大、浦发等,市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华夏银行和浙商银行是仅有的两家市值低于1000亿元的,华夏为870亿元,浙商为740亿元。排在华夏银行前面的民生银行,市值也达1700亿元以上,正好是华夏银行的2倍,可谓悬殊大矣。

以业绩而论,华夏银行也只能是城商行级别的。看2023年和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数据,就可见差距太大。2023年华夏银行净利润21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62亿元,而市值排在华夏前面的民生银行去年净利润34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354亿元,往前,光大银行2023年净利37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350亿元。再往前,就更没法比了。

既然是闲扯,就再多说两句。华夏银行还有一个同门兄弟——北京银行。目前北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荷兰银行ING BANK N.V.,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北京能源集团,分列第二、第三大股东,合计股份超过荷兰银行,北京国资为实际上的大股东。

北京银行是在原来北京市数十家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的城商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业务早已经从北京拓展到了国内主要城市。似乎成绩还不错,大有超越华夏银行之势。

2023年北京银行的净利润为21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到了181亿元,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华夏银行。截止到最近,北京银行A股市值940亿元,高出华夏银行近百亿元。特别是今年第3季度,北京银行净利润超出华夏银行20亿元。

一般的股民会纳闷了,北京银行的股东虽然有外资,但外资仅仅是财务投资,没有参与管理,其它股东的资源和能力有限。而反观华夏银行,首钢集团做了20多年的大股东,其它的股东比如国家电网、红塔集团、人保财险等,每一家都是声名显赫,实力不俗。

而且,截止到2023年底,华夏银行员工人数达到了3.9万人,而北京银行员工总数仅1.5万人,不到华夏银行的一半人数。员工人数的差异,在效率和效益上立竿见影,今年三季度,华夏银行营业收入724亿元,净利润仅仅162亿元,而北京银行营业收入才497亿元,净利润就达到了182亿元,确实是高下立判。

闲扯这么多,现在回到开头的话题,华夏银行被处罚的事情。行政处罚与业绩和利润,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因也是果,不得不扯上几句。

12月3日,重庆银保监局对华夏银行重庆分行做出处罚,因十项违规行为,被罚没652万元。这十项违规,每个都是触目惊心,犯了银行业大忌。比如,“三查”不尽职,三查是给企业贷款前要调查,中间要审查,贷款后要检查,三查不尽职,就等于把银行的钱放任自流,随便往外贷。

其他的还有给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商发放贷款、委托贷款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等,都与国家的调控政策背道而驰;转嫁成本或变相提高企业融资成本等行为,击穿了银行业职业道德的底线,令人不齿。

这只是华夏银行被处罚的冰山一角。早在上半年,华夏银行就因为一张罚单被处罚9830万元,而引起全行业侧目。据媒体统计,2023年上半年华夏银行共收到43张罚单,处罚金额累计1.08亿;2023年全年共70张,处罚金额2316万元;2023年全年共48张,处罚金额1463万元。

而上述9830万元的巨额罚单,共涉及27项违法违规事项,与此次的又有所不同。具体来看,27项违法违规事项中,15项内容涉及理财业务,主要有违规使用自营资金、理财资金购买该行转让的信贷资产,违规销售无真实投资、无测算依据、无充分信息披露的理财产品等;

还有5项涉及同业业务,包括同业投资投前审查、投后管理不严,通过同业投资向企业提供融资用于收购银行股权,违规开立同业账户等。剩下的违规内容为信贷管理不严、错报漏报监管标准数据和提供与事实不符的材料等。

任何一家机构,当然也包括银行,监管部门对其的处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一家机构,被监管部门年年处罚,缴纳罚款年复一年,那样监管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家机构也或将一步步滑向危机。

当然,华夏银行近几年也在不遗余力加快转型。公司年报里提出要推进“商行+投行”转型,做实商行,做优投行; 加快推进零售金融转型;加快推进金融市场轻资本化转型以及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金融生态等。不跟大佬们较劲,自己纵向比较的话,这些转型还是颇有成效的。

闲扯先说这里吧,朋友们还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