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邮储银行的前世今生 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保险能买吗

2023-09-06 19:30:30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邮储银行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说早期的邮储资金有政策性金融的色彩呢?这就要从上面提到的“转存利率”说起了。

二、特殊的历史产物:邮储转存利率

邮储本身就有5万多网点和巨大的人员优势,2000年以后,四大行的乡镇网点基本撤出,根植于农村和基层的邮储,基本上只有当地农信社(农商行)一个对手,靠着无敌的存款利率,邮储在早期快速崛起。

早期邮储为什么可以有更高的存款利率呢?我们在上面可以看到,邮储存款基本只有一个去向,就是存给中国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之所以吸收邮储存款,一方面由于彼时央行巨大的财政借款和财政透支压力,需要邮储的存款缓冲;

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还没成立,国有银行承担着政策性金融业务,对央行的再贷款依赖度较高,而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后,初期也主要是通过央行再贷款提供资金(即使是后期发行政策性金融债,也需要邮储金主认购),这些资金需求,倒逼央行需要有一个邮储这样的稳定资金提供方。

所以,早期的邮储吸收存款之后,只存不贷,吸收存款全部转存中央银行,并拥有更高的利率,享受着巨大的政策红利。

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银行数次下调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央行再贷款利率也处在下调当中,邮储存款转存利率虽然也下调,但是幅度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邮储存款的高利率优势立刻凸显出来,再加上当时邮储存款业务仍然隶属邮政系统,财务上不独立,与邮政的其他业务实行捆绑式结算。

而邮储存款利息和转存利率存在利息差,这种躺着赚钱的方式,将邮储吸存的热情激发出来,邮储的存款规模迅速上升。

邮储存款规模

而邮政存款规模的上升,给人民银行带来沉重负担。1998年后邮储转存利率甚至高于央行的再贷款利率,这种利率倒挂给央行造成巨大的压力,2002年最极端的时候,转存利率高于央行再贷款利率1%。也就是说,央行每年向邮储的倒贴利息,成了冤大头。

而且由于邮储存款转存中央银行,这会对基础货币造成直接影响,提高了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邮政储蓄增加越多,基础货币来源就会越多,但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狭窄,无法及时用出去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邮政储蓄增加越多,中央银行被动紧缩力度越强的政策效果。

另外,由于邮政网点基本上是最基本的乡镇和农村,邮储存款的存在,给当地农信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压力。

和农信社存款取之于当地,贷款用之于当地不同,邮储吸收的资金只转存中央银行,造成当地存款流失,但是又不产生贷款,使得农村基层资金失血严重,金融生态造成一定破坏,所以,邮政储蓄改革势在必行。

三、邮储改革

邮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妥协的产物。首先邮政业务,到底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盈利性产品本身就有争议。

邮电分家以后(分离出通信四大天王: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邮政系统的盈利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如果一下将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调低,会使邮政系统直接陷入亏损的境地,仍然需要财政补贴,区别只是“补贴”由央行出还是财政部出。

早在199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就提出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到1999年,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明确批复表示同意邮政储蓄银行成立。

但是邮政集团对储蓄这块自留地,十分在意,如果成立邮储银行,很有可能会逐步失去这块自留地,故而来自邮政内部的阻力较大,成立银行事宜一直没有成行。

2003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研究并制定利率市场化方案,完善邮政储蓄转存利率机制,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人民银行在综合考虑各方利益之后,折中采取了渐进式改革,实施“新老划断”的方式。存量的转存款仍然可以给邮政带来可观的利润,同时也划定邮储改革时间表,给邮储的市场化一定的过渡期,而新增的存款,邮储可以自主运用,逐步走向市场。

也就是说,邮政储蓄将不仅仅是一个存款搬运工,也将会有自己的贷款和资产管理部门。但是摆在邮政面前第一个难题,就是人才问题。

长期以来,邮政储蓄业务,一直由邮政网点代理,人员直接来自邮政系统。由于历史原因,邮政系统员工没有传统的银行从业经验,原来只吸收存款,然后转存人民银行,基本不会产生不良资产。

然而邮储资金可以自主运用之后,即使是最简单的贷款业务,从贷前尽调、贷后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流程,都严重缺乏经验。

而邮政系统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一言难尽,举个简单例子,就是从业人员学历。即使是传统四大行的员工,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比也仅仅在30%左右,而邮储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比接近70%。

邮储内部,有很多员工是父母退休,儿女接任的情形,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说的就是这类情形(当然电影本身精彩感人)。所以,邮储的转型和改革,不能说不艰难。

对于邮政来说,割掉自己和邮储的母子关系,也是比较痛苦的。尽管路程艰难,但是该走的路还是要走。

2004年5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邮政储蓄机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应实行“财务分开和分账经营”,这是邮政储蓄系统转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将邮政储蓄系统纳入的监管体系内,减少邮政储蓄系统可能面临风险的基本要求。

2005年,《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出台,要求加快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邮政储蓄在央行存量的8290亿必须在5年内逐渐转出。

2006年3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邮政储蓄机构小额贷款业务试点管理的意见》,解决了邮政“只存不贷”的尴尬局面,不久又批准邮政存款可以开展银团贷款业务,至此,邮政基本具备了商业银行的雏形。

2006年10月,国务院公布《关于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明确了邮政公司普遍服务业和竞争性业务的分业经营,邮政普遍业务的亏损由财政补贴,而竞争性业务则独立经营、盈亏自负。

至此,邮政储蓄银行就呼之欲出了。

四、邮储银行成立和业务

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中国邮政集团以全资方式出资200亿元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安东任董事长,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邮储银行前身)局长陶礼明任行长。

邮政储蓄银行,在经营上采取自营+代理的模式,显然,这是对历史上邮政业务与储蓄业务长期合署办公的折中。

在所有的邮政网点当中,邮政储蓄与其他邮政业务仅有一墙之隔,两边的员工甚至自由走动,几乎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虽然邮政储蓄业务有相对独立的业务场所,但事实上与邮政业务共用一个网络。

如果考虑到邮储银行的经营班子都来自老邮政,如果再新建营业网点,既浪费也没必要。根据邮储银行2018年中报,邮储有将近4万个网点,自营与代理网点基本是1:4的比例,代理网点仍然是多数,客户总数超过5.65亿。

走向市场的邮储银行,业务主要是三大部分,贷款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和中间业务。刚刚成立的邮储银行,几乎没有不良资产,所以历史包袱很轻。2009年,邮储银行开办自营贷款业务和公司业务。

邮储的贷款业务,由于开展的比较晚,总体来看,存贷比偏低,不良资产率偏低。

邮储超低的存贷比

当然,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对于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做的并非完美,甚至出现了陶礼明贪污受贿这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案例,成长总是要有代价的。

而邮储的金融市场业务,则是风生水起。无论做资金、债券还是票据,如果没有和邮储做过业务,显然是不完整的。

邮储由于贷款业务刚刚起步,所以对债券和金融市场业务非常重视,是债券市场真正的爷。各分行的票据和ABS业务也是相当生猛,如果没有和邮储东北的分行兄弟们喝醉过,也是不完整的。

邮储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产品代销。早在1987年邮储刚刚开办存款时,邮电部就印发《关于开展代办保险业务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代办保险业务。

邮储银行分支行对保险代理的热衷,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的品牌和客户。因为很多客户带着钱去邮储银行,本来希望带回来存单,最后发现是一张保单。

五、邮储银行上市

2012年,邮储银行迎来新一任董事长李国华。在经历了陶礼明事件以后,邮储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分权制衡的治理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2014年6月9日,邮储银行就正式启动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历时一年多,经过两轮竞标和多轮谈判,综合考虑了战略协同、交易价格、财务实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引进瑞士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电信、加拿大养老保险基金、蚂蚁金服、摩根大通、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星展银行、腾讯10家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此次战略引资全部采取发行新股方式,融资规模451亿元,发行比例16.92%。

2016年9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香港上市。邮储银行IPO是近两年来全球最大的IPO,也是近6年来最大的H股IPO,募集资金总额达591.5亿港元(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

经过多年发展,邮储银行总资产已达到9.35万亿,成为国内第五大商业银行,也是金融市场和零售金融领域的排头兵,是名副其实的金融航母。

脱胎于邮政的邮储银行,既成熟又年轻,他迈着大步,向未来走去。

金融人专属笔记本 双12狂欢价!

F NOTES笔记本的封面设计灵感来自古希腊神话中财富之神普鲁都斯(Plutus),希腊字母为Πλοῦτος ,释义“具有价值的东西”。对于金融人来说,读书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我们希望,通过这本F NOTES,能够为金融人打开最具有价值的世界,并获得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查看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