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债券>正文

债基密集限购,还能买吗?

2023-07-14 21:30:37 互联网 未知 债券

债基密集限购,还能买吗?

这两天,债券基金的新闻不少。

上周讲了纯债基金大卖,加上几只百亿级的同业存单,纷纷提前结束募集。

平安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甚至触发了“末日比例”认购,比例为55.5%,只有一半的钱认购成功。

emmm……

是不是嗅到了熟悉的味道,只是资产类别换了一下。

密集限购

除了新基金,老基金同样火爆。

一大批债券型基金,特别是纯债基金密集发布公告暂停大额申购。

近一个月,有145只债基发布公告限购。而同期,股票型基金出人意料,竟然还有6只公告限购,没有挂零。

梳理了一下,全市场债基限购1000元以下的就有20只,还不算C类的。

基金公司对于限购,说的是“为了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保障基金的平稳运作。”

有没有想起曾经给大家梳理过的权益基金限购,不少还是很良心地限购在了相对高位。

有点似曾相识。

债基还能买吗?

这种YES or NO的问题其实没法回答,但大家都喜欢问。

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

总的来说,这个时候显然性价比不那么高。

我们常常拿股债性价比去解释权益资产的配置选择。

反过来,同样对债券配置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且一些基金经理预判下半年债市或处于震荡略微疲弱的格局。

市场现在担心会不会重演2023年的行情?疫情冲击之下,债市快速冲高后可能会面临回调的压力。

拉长看,整体上债券基金总会把坑填满。但是在那两个多月的回撤里是非常煎熬的。

当初冲进去买债基和现在买债基的投资者差不多,都是一群风险偏好降得很低,想追求稳定的投资回报。

在高兴几天后,债券基金遇到这种级别的回撤,客户和推荐他们买的客户经理就有的受了。

就像今年以来,不少客户经理估计被客户骂得有点惨。

因此,当下你如果想要买债基,更重要的是考虑清楚,为什么而买?

但肯定不是因为大家都在买,感觉“再不买就来不及了”而做下投资的决策。

去人多的地方,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敢去人少的地方

上周其实说过几次,可以对股市乐观点。周二还对大家说“2023,其实我们也没那么差”。

那时候有不少朋友留言,依然信心不足,等待我被打脸。

幸好运气不错,A股大奇迹日真变成了大奇迹周,还能继续靠脸吃饭。

今天A股依然走出独立行情,即使美股再次狂泄,我们低开以后倔强地往东北走,最后收在了日内高点。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看准了更要敢去。

当年,证券营业部看门大爷数自行车的段子,如今依然受用。

最后再回到股与债的布局上。

如果,你是买债基做大类资产配置,想好了做便是。

如果,你仅仅是跟风,甚至卖了股票基金去买债券基金,我劝你三思。

话说,最近银行的事也不少。

但其实都是一回事,考虑清楚,留个心眼,不要只看当下的收益率。

这样总不会犯大错。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