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历史上三次债灾回顾以及今年债灾的后市展望 笔记原文来源:《投资者炸了!银行理财也亏钱:3日“大跌”1.36%,一觉醒来少了1万5,更有近1月年化亏4.42%!亿万... 为什么债券基金一下子净值涨了很多
来源:雪球App,作者: 勤奋谦虚,(https://xueqiu.com/3155081449/151435640)
笔记原文来源:《投资者炸了!银行理财也亏钱:3日“大跌”1.36%,一觉醒来少了1万5,更有近1月年化亏4.42%!亿万基民:呵呵》
笔记原文来源:《听说你的债基也亏钱了,我好受了一点~(北落集中回答读者问题)》
笔记原文来源:《债券基金每天睁眼就亏钱,说说我经历的三次债灾和当前对策》
历史上三次债灾:
11年城投危机的导火索是信用危机
13年钱荒和16债灾的导火索都是监管趋严
这几年监管去杠杆和机构加杠杆之间博弈,监管看不惯机构吃相太难看就会出来警示一下
用剔除票息的中债综合债净价指数波动可以看得更清楚
一、2011年930城投债危机危机是由城投债引起的,那时候的城投债是24纯K金信仰,在2011年四五月份,从云南城投开始一系列地方城投开始传闻要违约,这在当时绝对是爆炸级别的消息,普通信用债都几乎没有违约的。
市场避险情绪笼罩,纷纷卖出债券、赎回基金,城投流动性差不好卖就先卖流动性好的,直到9月30日左右市场恐慌中最后一跌。10月份债市开始大反弹。
真正赚翻了的是保险公司,一下子锁定了很多年的超高收益
其实机构投资者怕起来比散户还恨
如果你对投资标的研究足够深,别人的恐慌,流动性挤兑就是绝佳机会,buy the dip
二、2013年两次钱荒2012年股市不好,但债市从前一年930开始了一波小牛市,尤其是从基金市场而言
2012年是纯债基金的元年,之前都是小打小闹或者以二级债基为主
现在市场上比较老牌的纯债基金都是2012年成立的,着实火了一把
当时的基金经理现在基本都是固收总监起步了。
序幕是13年4月份逐渐披露的债市反贪风暴,一大批券商、基金、银行的债券部门老大被抓
当年的债券交易非常不规范,丙类账户、利益输送、职务侵占如家常便饭
而这些交易通常上下连着一串人,这一下搞得市场人心惶惶
当时很多银行金融市场部和资管部都没分出来。很多账户都是混乱的,但钱赚的很爽
监管开始下重手,银行自营账户和理财账户禁止交易,资产端不能随便期限错配
这使得很多机构突然间磨不开头寸,结果隔夜市场利率直接飙到了30%多
6月份搞了这么一次钱荒,到了年底11月份反手又来一巴掌,债券市场狂跌了大半年
由于那时候纯债基金已经深入人心,银行渠道的销售量非常大。而销售的时候又没什么所谓适当性,结果闹得很多地方销售部门苦不堪言。
13年的这两次钱荒虽然惨烈,但是却真正开启了中国债券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牛市
从2014年开始一直到今天实际上都处在难得一见的牛市,在基金公司不受待见的固收部门逐渐成为核心。
三、2016年债灾当时机构投资者疯狂加杠杆加到年收益30%,各种乱象、黑幕层出不穷
闹得动静最大的就是国海证券的“萝卜章”事件
同业之间的套利、通道、委外等等都在当时到达了一个高潮,各路资金推动债券收益率一直往下掉
监管重拳出击,央行收紧流动性、表外理财纳入MPA、整顿券商资金池
银行开始去杠杆收缩同业业务,货币基金被大量赎回造成互相踩踏,几家公司的货币被传出现大窟窿
16年债灾算是过去7年这波牛市中的一次深蹲,也是对机构流动性管理的一次考验
那一年被爆出问题的货币基金非常多,只是管理人都补了窟窿,从那之后基金公司固收投资的风控整体都上了一个台阶
四、2023年债灾(1)为什么今年跌这么凶?涨多了债券市场上涨对应着债券收益率的下跌
在今年疫情出现后国债收益率被向下压缩到2.46%的历史新低,史诗级牛市有没有
2013年钱荒结束后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变化过程如下图
(2)影响债市的因素股票估值和债券收益率从来不是上涨和下跌的理由,他们只是结果。真正影响债券市场的因素有很多。
在不同的时间段,某些因素会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需要关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以后遇上债券市场重大变化就往里套,没有套不成的路。
今年上半年的核心变量是经济增长
疫情爆发,经济停滞,债券暴涨
疫情控制,经济恢复,债券承压
除此之外通胀压力,财政扩张、监管严格、股市反弹等都是给本次债券调整敲边鼓的
(3)今年债灾对银行理财的影响近期跌破净值理财产品多为新成立产品,票息积累仍不足,导致债市波动下投资收益亏损。
一家股份行资管部投资经理称,冲击比较大的是最近放开的短期产品,赎回压力较大,而那些封闭式、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比较容易扛住市场波动。
4月底开始中证全债指数大概跌了2%,是一个比较可怕的幅度了。
到了5月份,资金面有所收紧,债券市场更是大幅调整,短期品种调整超40bp,长期品种调整超15bp。
近期不少银行理财大跌。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是债市回调过大拖累银行理财的业绩表现,
二是从摊余成本法变成市价估值法带来的变化。
而从市场的反应来看,也是资管新规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投资者教育,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提了很长时间,而这一次,让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