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乐观!减持美债,与人民币国际化无关? 外汇储备使用加密货币交易规则是什么意思
文|杨国英观察
冬天,理应让人冷静。
在这个经济承压、病毒扩散的冬天,我们理应更加冷静。
但是,就是有一些乐观派,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还在盲目鼓吹一些乐观言论。
如果乐观是发自内心的,这倒也没什么,这缘于掌握信息量的不同、以及推导逻辑的差异。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人的鼓吹乐观,并非是发自内心,而是刻意鼓吹刻意带节奏,刻意发布一些毫无逻辑的乐观言论,甚至是明显反智的乐观言论,我觉得这是蛮恶心的。
比如,关于中国减持美债,最近有些人就在盲目鼓吹乐观言论。
半个月前,美国财政部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我们在2023年9月和10月合计减持美债622亿美元,持有美债总量降至9000亿美元一线(9096亿美元),创下继2010年以来的低点。
这些无厘头的乐观言论,主要基于以下逻辑进行鼓吹:
1,中国大幅减持美债,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标志。
为了佐证这一结论,这些乐观言论,还提到了沙特与中国可能性的人民币石油结算。
2,中国大幅减持美债,已经令美国当局感到害怕。
为了佐证这一结论,这些乐观言论,专门提到美国财政部公布美债数据的当天,美国财长耶伦与中国驻美大使的会面。
但是,事实上,上述似是而非的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不仅经不起推敲,更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常识,而且还丝毫不清楚我们汇率的客观机制。
在一切事件性的表象之下,我们不要忽略或忘记任何货币国际化的核心前提条件——永远是货币的自由兑换。
且不论美元,无论是欧元、日元,还是英镑或瑞郎的国际化,其核心前提永远都是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也就是说,没有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货币国际化。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与商品的流动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商品不能全球化销售,那么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国际化,如果一种货币不能全球自由兑换(包括贸易项和资本项),那么,我们显然也不能称之为国际化。
所以,在当下人民币还存在资本项管制的情况下,我们一有点表象事件的风吹草动,就鼓吹人民币国际化在加速,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毫无常识的。
至于,沙特与中国可能性的人民币石油结算,这仅仅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一种中长期的可能性,而且,这种中长期的可能性,其未来真正的可能性落地,也是离不开人民币自由兑换(特别是资本项的自由兑换)这一核心前提的。
再说,美财长与中国驻美大使的会面,这应该是提前性的公务安排,非得将这一公务安排上升到美国当局害怕我们减持美债,继而刻意渲染一种“厉害了”的公众情绪,这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
在人民币存在管制(资本项)的情况下,将美债作为我国对外资产配置的大头,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本质上,这并不存在谁在支持谁、谁又在求谁的逻辑。
因为,在货币存在管制的情况下,央行主导了全国绝大多数外汇储备的对外配置。
而如此天量的外汇储备对外统一配置,不仅需要规模超大且流动性好的配置标的,而且需要这一配置标的可以间接支撑我们国内资产的价格——这是国内资产之于全球的一种信用支撑。
如此,最大头的外汇储备配置,显然只能是美债。
虽然,除了美债,我们还可以增加特别提款权、黄金、或者欧元、日元等配置,但是,至少在现阶段,这些都只能作为辅助性的配置,都无法从根本上取代美债的外汇储备配置地位。
事实上,2023年9月和10月我们的大幅减持美债,重点是为了支持人民币汇率,避免人民币汇率连续急跌之后进一步失控。
哎,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一些刻意的无聊的乐观派,竟然就能喧染出一连串的反智言论。
面对未来,在情感上,我们可以鼓足信心。
但是,面对未来,我们不能情绪化地盲目自信,更不能一厢情愿地盲目自嗨。
面对未来,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再简单谈谈今天的市场。
1,地产产业链全天领涨,新城控股、帅丰电器、志邦家居等超10股涨停,港股方面龙湖地产、碧桂园服务涨超10%。
2023年各房企销售额增速均有所下滑,其中TOP1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3107.7元,较上年下降了33.1%;全年房地产企业整体拿地低迷,TOP100企业拿地总额12975亿元,同比下降了48.9%。销售的低迷,必然刺激政府出台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