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资金连续七周增配债券 “赎回潮”后首周净买入银行资本债 中国银行理财赎回理财资金什么时候可以转出来
本报记者 苏向杲
银行理财资金增配债市又有新变化。多家券商机构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3月13日至3月17日)银行理财资金净买入债券现券578亿元,这已是连续第七周净买入,七周合计净买入3447亿元。与此前持续增持同业存单和信用债不同的是,上周银行理财资金在“赎回潮”后首次单周净买入银行资本债。
受访专家认为,银行理财资金持续增配债市有两大原因:一是从负债端来看,始于去年11月份的“赎回潮”影响逐渐消退,银行理财机构推出的混合估值法等产品稳定了负债端,推动银行理财资金持续回流债市;二是从资产端来看,今年货币政策稳健,市场预期好转,银行理财资金开始加大债券配置力度。
混合估值法产品
成重要资金来源
据记者梳理,近七周,银行理财资金净买入债券现券分别达101亿元、685亿元、952亿元、543亿元、95亿元、493亿元、578亿元,合计达3447亿元。
实际上,自“赎回潮”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尝试,先后推出了多类产品以稳定负债端,避免再次出现大额赎回冲击资产端。具体来看,今年年初,理财公司纷纷推出了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近2个月又积极推动混合估值法产品的销售。
从实际效果看,今年以来,混合估值法产品已成为市场上最主流的产品,并成为理财机构增配债市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据广发证券刘郁团队统计,2023年以来截至3月17日,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发公募产品1369只,已公布募集规模达6571亿元(公布率达91%),其中混合估值法产品数量1079只,占比高达78%。从募集规模看,混合估值法、市值法、摊余成本法产品占比分别为92%、7%、1%,混合估值法产品募集规模已远超市值法产品。
从趋势看,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仍将起到稳定银行理财负债端的效果,并有望推动理财机构持续增配债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摊余成本法和混合估值法产品将缓解理财赎回带来的阶段压力。预计未来到期压力进一步回落,新发产品有望轻装上阵。另外,银行理财较传统储蓄优势修复,也将提升理财产品规模。总体来看,银行理财资金配置债券的行情有望延续。
“混合估值法的估值方式更加灵活,有望成为未来封闭式理财产品的主流估值法。”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也对记者表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资产主要是通过债券票息等获取确定性收益的资产,而混合估值法则可帮助投资者获取资本利得收益。因此,混合估值法在市场上行时,可以博取更高收益;而在市场下行时,理财公司也可通过市值法估值的资产卖出并换成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获取固定的票息收益的债券资产,形成“攻守兼备”之势。此外,理财公司在当前时点推出这类产品具有合理性,这一估值方法可以将净值曲线进行柔化,稳定负债端。
配置环境好转
推动理财机构增配债券
除负债端的原因外,资产端配置环境的向好变化,也是银行理财资金近7周持续增配债券的重要原因。
明明表示,2023年11月份、12月份银行理财市场受到“赎回潮”冲击,而目前“赎回潮”影响基本消退,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回暖,资产配置需求也将边际转强。此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好转的市场预期,也让银行理财资金开始积极把握债券配置机会。
实际上,去年“赎回潮”后,银行理财资金偏爱配置的信用债估值回调,信用利差走阔,到期收益率走高,性价比提升。今年2月份以来,多家券商固收团队开始看多信用债配置价值。数据也显示,银行理财资金已连续10周在二级市场净买入信用债。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银行理财资金在连续16周卖出银行资本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后,上周转为净买入约83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理财资金此前持续净卖出银行资本债,一方面与“赎回潮”后银行理财资金偏爱短期限、高流动性资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个别银行二级资本债“不赎回”事件有关。不过,上周净买入显示出银行理财资金对银行资本债的配置热情有所升温。
谈及未来银行理财资金对银行资本债的配置趋势,明明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自营是二级资本债的重要投资者之一,未来风险权重的调整可能会给二级资本债市场带来一定的抛售压力。但考虑到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因此整体抛压有限,但中小银行面临的抛售压力和发行压力更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