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往回看,还是往前看

2023-07-14 17:29:41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往回看,还是往前看

来源:淡水泉投资

往回看,还是往前看

前景理论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1979年提出,并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左]心理学家丹尼尔 · 卡内曼   / [右]阿莫斯 · 特沃斯基(1937 - 1996)

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损失和赢利情况下,如何在不同情景选项(即“前景”)之间做选择,以及如何估算每一个选项实现的可能性。前景理论通过对经济、社会及金融投资等领域很多现象的研究和刻画,揭示了人们在决策时的心理偏好和行为特征。

比如投资领域,实验发现,在确定的收益和“博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收益,这被称为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博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博一把”,这被称为反射效应。损失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同样金额的收益带来的快乐,由此带来损失厌恶。卡尼曼等人通过实验估算,人们通常需要看到相当于损失金额的1.5-2.5倍的收益,才可能再次表现出承担风险的意愿。损失厌恶是前景理论最重要概念之一。

前景理论有一个关键的基础性概念——决策参考点。它是指人们在评估、比较潜在收益、损失时,通常会使用一个参考点、比照对象。

面对盈亏决策时,人们看中的是什么?

经济社会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可能要做出事关未来、财富、幸福的决策。什么样的选择、决策才是最好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过去几百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Part.1

第一阶段

最早阶段,人们公认,能获得最大财富的选择就是最好的。

Part.2

第二阶段

1738年,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提出,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对金钱的期望效用是递减的,并会产生风险厌恶现象。

Part.3

第三阶段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特恩正式提出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关心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财富所带来的效用。效用的概念代替了之前的绝对值的概念。这是决策理论的重大突破。效用是指人们期望财富可以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或快乐的感受就是效用在生活中的体现。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财富的增加会带来效用的增大。虽然边际效用递减,但财富水平高时的效用肯定比低时的效用要高。

但现实世界中,情况是这样的吗?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陆蓉在其《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中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公司本月发奖金,给你发了一万元。按照期望效用理论,一万元的绝对值增加,带来的效用提升是确定的,你应当高兴才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要看看同事们拿了多少钱,如果他们拿了五千,就会高兴;如果他们都拿了三万,可能就不会高兴。根据前景理论,此时同事的奖金水平就成了决策参考点。

1979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相对于现有财富,人们更看重得失。

在相同的条件下,很多人会把得失、成败的标准定格在和参照物的比较之下,进而呈现不同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参考点的不同,会带来效用感受的不同。

参考点来自哪里?

参考点的概念体现的是个人决策中来自主观认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人的选择及偏好经常要看参考点才形成。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参考点的位置呢?研究发现,参考点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与历史水平有关

投资中的历史水平,尤其是成本价,往往会成为最重要的参考点。此外,参考点也可能是前期的最高价、最低价等。

与期望水平有关

很多人会用心理预期的水平来与未来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结果做比较。

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

就是将决策参考点定在同行、朋友或者专家买了什么,卖了什么,然后,再跟着做出自己的决策。这也被称作“同群效应”。

如何看待参考点的影响

参考点效应是前景理论的第一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盈利和损失的概念,以及对其它问题的研究,比如,很多人在盈利时讨厌风险,喜欢落袋为安;在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博一把”;相对于收益,对损失更加敏感,会产生损失厌恶的倾向等。

我们该如何看待投资决策中这些心理倾向的影响呢?前景理论,以及它所属的行为金融学的其它理论,近年来受到认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理论的研究结论更符合人们实际决策的选择。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并正视类似思维倾向、偏差对决策影响的存在。其次,面对盈利或损失,我们可以对所有应对方案进行理性评估,包括过往趋势、未来潜力的分析,形成客观的判断。

基于参考点形成的感受,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