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券商资管规模“去通道”效果显著,这一转型“秘籍”遭疯抢! 信托的投资门槛是多少亿的

2023-07-20 06:27:30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券商资管规模“去通道”效果显著,这一转型“秘籍”遭疯抢!

Array

每经记者:陈晨 李娜

截至今日,自1月1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已有1个月有余,这一重磅事件对券商资管行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资管新规限制了资管业务中的通道服务业务,明令禁止证券公司资金池业务,使得券商资管面临存续产品整改与运作模式的转变,整体规模也应声下滑。2023年末券商资管规模较2017年一季度峰值期减少了约11.1万亿元,去通道效果显著。同时,券商以主动管理为代表的集合资管产品规模比重在逐渐提升。

那么,在新的监管政策之下,券商究竟应该如何转型,才能在新一轮大资管浪潮中参与竞争并胜出呢?

随着监管框架逐渐完善,资管行业逐步迈入规范发展、竞争重塑的新阶段。2023年以来券商纷纷通过大集合公募化改造、设立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等方式推进行业转型,尤其是通过资管子公司获取公募牌照进入了小高潮。

“去通道”效果显著

近160只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面世

2012年5月券商创新大会后,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至2017年一季度末达到历史峰值18.77万亿。在此期间,券商资管的受托资产中超过80%为通道业务。然而,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拉开了整治资产管理业务乱象的帷幕,不符合要求的机构需要进行整改,整改过渡期到2023年底结束,2023年7月时过渡期又延长至2023年底。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末至2023年末,券商资管规模分别是16.52万亿元、12.91万亿元、10.34万亿元、8.01万亿元、7.69万亿元。2023年末券商资管规模较2017年一季度峰值期减少了约11.1万亿元,去通道效果显著。

而与此同时,以主动管理为代表的集合资管产品规模比重在逐渐提升,2017年末至2023年末分别达到13%、15%、19%、26%、47%。

作为行业的佼佼者,私募资管月均规模前20家券商在去通道的同时,主动管理规模占比更大。数据显示,2017年末至2023年三季度末,行业前20家累计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分别为35%、33%、42%、59%、77%。

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行业共有12家券商私募主动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中信证券位居首位,达8527.75亿元,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是中金公司和广发资管,分别为8276.87亿元和3975.81亿元。

同时,目前已有近160只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面世。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34家券商(含券商资管)完成了149只大集合彻底的合同变更工作,已正式跻身公募基金产品系列。2023年8月,券商资管开启了一场大集合产品参公改造的行动,至今为时两年半有余。

赶在年底前拿到批文,进入2023年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的产品也不断露面。Wind数据进一步显示,1月11日,上海证券旗下首只参公大集合上海证券弘利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成立。而在刚刚过去的1月,共有7家券商资管旗下的8只参公大集合产品成立。其中,海通资管在1月份总共成立了海通安泰、海通安悦以及海通品质升级三只产品。

那么,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的券商资管产品,在2023年表现得如何呢?由韩庆执掌的中金新锐股票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2023年收益超过40%,成为年度券商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产品,同时也是券商资管系下中表现最为出众的公募基金产品。此外,2023年共有中金新锐、中银证券健康产业基金、财通资管价值发现等7只产品收益超过30%。

2023年公募基金的收益分化十分明显,相比之下券商资管旗下的产品则显得更为稳健。

设立资管子公司

获取公募牌照进入小高潮

在积极申请公募资格方面,2023年,券商资管业务整改正式步入尾声,国泰君安两只完成参公大集合获批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也被视为行业开始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对此,沪上某券商资管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各家整改基本都已进入尾声,下一步可能是等待公募牌照的相关法规落地,这是我们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

2023年7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允许同一主体同时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机构。而这也被视为可为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提供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