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一级靠勤奋,二级看天赋 这些年来经常给同学做职业咨询,类似 “我是应该做投行,还是研究员?”“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哪个更有前途?”这样的问题出现...  债券基金分为一级和二级的区别

2023-08-06 12:17:22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一级靠勤奋,二级看天赋 这些年来经常给同学做职业咨询,类似 “我是应该做投行,还是研究员?”“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哪个更有前途?”这样的问题出现... 

来源:雪球App,作者: 价值立方,(https://xueqiu.com/3503804022/111331496)

这些年来经常给同学做职业咨询,类似 “我是应该做投行,还是研究员?”“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哪个更有前途?”这样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

在线下做分享的时候也曾多次被问到,基本上回答会比较零碎,借这篇文章表达下观点,主要讲讲一二级市场的职业发展规律,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的差异。

1 两者的概念与区别

两者的概念,大家肯定非常熟悉,在这里还是多讲几句,给理解不是特别透彻的同学加深印象。

一级市场,很多教科书里写的发行市场或初级市场,意思是发行人将证券首次出售给公众时形成的市场。我个人认为这并不准确,目前我们在日常中提及的一级市场概念和范围远比这个更大。在所有企业未完成证券化,进入标准化的市场流通之前,都应该纳入一级市场的范畴。这里主要参与的机构股权方面有私募基金、投资银行等等。债权方面参与主体更为广泛,通过非标形式给融资方提供融资的都算。

二级市场,指的是企业已经完成了一系列证券化,进入到证券交易场所流通,具体交易标的可以是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等。如我国神奇的大A股就是二级市场,机构和散户、专业和不专业,都在里面搏杀,流动性很强,鼎盛时期每天的交易量占公司市值比例都很高。主要参与机构就范围更广,股的方面主要有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自营、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等,债的方面参与主体同样较多,主流机构都有参与。

对应一级和二级的概念,有几个概念比较类似,不完全相同,但理解了有助于区分一级和二级。比如说标准化VS非标准化,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标和非标。场内VS场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是否在批准的市场进行流通。对应的就是股票VS股权,债券VS债权,期货VS远期等,标的进行了“标准化”之后,具备了明确的价格、面值和数量,可以在规定场所内进行流通,可以理解其就是进入了二级市场。

说完概念,说说区别和联系。

一级市场是源头。一级市场的标的在发展到一程度的时候,经过一系列流程,登陆二级市场,比如说企业成功证券化成为上市公司,原先的股权具备更强流通性,成为了股票。在这个瞄准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付出了很多代价,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整改规范化运作。最终大家股票软件“F10”里面的那些标准化的信息,都是企业以及投行等中介机构辛苦耕耘的结果。

二级市场是变现场所。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投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如果没有二级市场的存在,证券不具备流通性和溢价,就不会有大量的投资者来参与,一级的投资者就没有“接盘侠”。某种程度上,多少倍的PE,是指的是将未来多少年的利润一次性体现在了市值上,赋予了所有股东持有股权的价值。这也是吸引大量企业家创业、各种股权投资机构踊跃参与一级市场。

所以,一二级市场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一级和二级的从业者有的时候会相互看不上,但其实双方早已是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入2015年新三板的狂热,就是在牛市下,希望在一级市场内低价抢筹,再进入流通市场之后快速变现。然而在后来股市暴跌下,没有涨跌幅的三板指数下跌幅度令人咋舌。如今去杠杆下的市场,二级市场暴跌,对一级市场融资影响也很大,毕竟连上市公司都估值不高,加上IPO发行价格的限定,你一级市场融资凭什么硬气。

2 一二级市场的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本身跟行业特点有关,这两个行业的特点差异非常鲜明。二级市场追求变现快,每天涨跌波动中度日,但不至于血本无归;一级市场从投资到变现,往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成功退出收益非常可观,一旦失败也可能损失掉本金。

记得之前在某次做分享的时候,我问大家:“你们觉得投资一级市场风险更大,还是投资二级市场风险更大?”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大多数是认为一级风险更大,毕竟企业阶段更早,更容易亏损。但实质上,从基金投资角度来看,之前很多报告有过统计,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的年化收益是远比二级私募更稳定的。主要是基本上投资都会对项目有深入的研究和管理,还会有回购、对赌等各种风控的条款限制,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组合中只要有1个成功的案例,会弥补掉N个项目的风险。而二级市场的私募,你去看私募的收益排行榜,基本上每年甚至每个月的变化都非常大。

这也直接体现到了职业中,一级市场岗位更需要稳扎稳打的积累,一旦成功之后收益会和很可观。在二级市场的职业可能短期间有巨大的飞跃,但也可能会迎来危机。

一二级市场最经典的代表,券商投行VS券商研究所的职级可以看出很多门路。

投行职级:分析师(助理)-项目经理(A)-高级经理(SA)-副总裁(VP)-业务董事(D)-执行总经理(ED)-董事总经理(MD),每家设置不一定完全一样,每个级别内部还分小级别,一共十几个级别,而且一个比一个吓人。所以,之前流传个段子,在中国有两个地方职级最高,一个是“理发店”,另一个是“投资银行”。

卖方研究所:分析师(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间可能挂啥资深研究员,也可能承担所里的一定行政岗位,本质上可以忽略不计。当然“首席”大家听起来特别牛,但实质上就是某个行业组的小组组长而已,大家觉得听起来特别牛逼,大概也是因为企业里面经常听到“首席XX官”带的吧…

投行往往要按部就班的熬年限,职级一年都不一定能调整一次,基本上要十几年才能成为MD。基本上具备5年的行研工作经历就冲击首席,大券商跳小券商工作3年的做首席的,甚至有些特别厉害的1-2年就做到首席。研究员有能力的可以迅速上,迅速崭露头角,只要你推出牛票,甚至可能一夜成名。这对于投行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投行是需要掌握资源在手里的,往往是要“卖”具体的东西,或项目或某具体的融资工具。而研究员卖的往往是“报告”或者说“观点”,只需要看得准,并不需要具体的东西在手。在投行,往往你跟高职级领导去拜访上市公司,在接到名片之后,上市公司领导的眼睛往往就不会多瞟你几眼,因为他知道谁说话管用,资源掌握在谁的手里。而研究员即使是一张分析师的名片,往往也能跟上市公司董事长、或者公募投资总监谈笑风生,因为你很可能是在某个细分行业的专家,他们也愿意听听你的观点,你的观点也许能帮他们赚到钱。

当然,这么看下来好像研究员比投行看起来好得多。但换个角度看,工作十余年的投行大佬,手里掌握的资源会越来越多,之后赚钱的方式和门路也会越来越顺畅。而研究员一直从事这个行业,名气确实可能越来越大,但注意没有谁是永远对的,“被打脸”会经常发生。不然的话自己炒股就行,干嘛还要做研究员。所以爱你的人很多,但随着恨你的人也可能很多,职业生涯和二级市场一样,也会有起伏。

所以对于很多从业者而言,研究员并非一份“长久”的工作,毕竟压力大,新财富与佣金的比拼游戏规则又很残酷。很多研究员之所以晋升首席快,很大程度上是流动性确实太高。朋友圈有很多的研究员,当你看他朋友圈在转和他的备注不符的时候,必然就是跳槽了。一般研究员在工作数年之后,会逐步跳槽到公募、私募等买方。而首席跳槽,也有很多都是积累了足够多产业资源,去到了一级或者说产业中,更“稳定”的赚钱。

所以说,如果你选择二级市场作为起步,你可能某种程度上,加快你的职业进程,但相对应也会有一定职业风险。相较而言,一级市场的职业起步是比较稳的,但相对周期会比较长,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厚积薄发。

3 一二级对于人才的需求区别

具体职业发展的区别,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除了老生常谈的专业背景,二级对产业背景,或者说理工科背景有所青睐,一级投行对财务法律背景有一定偏好之外,具体的投资岗位也喜欢理工背景出身的。在学历的要求上,二级市场对学历的苛求程度普遍比一级市场的高,毕竟二级市场个人品牌会比较突出。

另外,我个人认为,二级市场远比一级市场需要更高的天赋。

此前某实力上升很快的研究所,曾传言“向工作一年的研究员开出5万月薪”,某研究员群里对此议论纷纷,对此某位研究员首席说到:“在行业研究这个领域,本来就没有说工作3年的一定比工作1年的厉害,工作5年的一定比工作3年的厉害,公司定价根据的是你的研究水平,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一句话其实道破了真相,研究员的水平,不是简单由工作年限决定的。

二级行业里的年龄跨度确实很大,有年少成名的,有产业转过来大器晚成的,但基本上只有那些优秀的人可以崭露头角,被市场所关注。而一级市场的,非常看重经验的积累,往往工作久的就是比工作时间短的经历的项目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