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跟写推荐信的教授之间没有互动,那留学推荐信要怎么写? 股票和保险的关系有哪些呢知乎推荐

2023-08-23 12:15:48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跟写推荐信的教授之间没有互动,那留学推荐信要怎么写?

这一大堆回答里面比较靠谱的是 @Mass 的回答,不知道为什么被踩的那么靠后。他的答案里面提到推荐信需要三封,那么大概率是北美的,英国只需要最少两封,我就简单说说英国的情况。

如果你申请的是英硕,英硕每年稍微好一点的programme都是上千份材料录取几十个甚至更少,审核材料的是专门的招生团队,他们不是教职员工,对学术的了解是有限的,但是对录取是专业的。英硕的录取相对比较看重硬件条件,PS、CV和推荐信加起来的比重大约是30%-40%左右。要通过PS和推荐信这种『软实力』去获得招生团队的青眼不是没有希望,每年也都有逆袭的,但是很难总结出一个真的有效的套路,因为任何的确定的套话和空话,招生团队都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因为有招生团队,所以我们并不直接控制招生。但是作为硕士项目Director的时候,是可以告诉招生团队希望招什么样的学生的。像我之间负责过商业分析的硕士项目,我就告诉招生团队多偏向于有工程类、统计类和计算机类背景的学生。这个偏好就是Director根据项目自身特点自己决定的,所以每次换一个Director,同一个项目的招生偏好也会发生一点变化。

像题主这种互动比较少,或者没有互动的,教授能提供一份通用的推荐信,就是说此人在自己课上表现积极,分数很高云云的,就可以说是无功无过了。因为题主本人和教授之间没有互动,要写出花样来也不现实,很容易写的很假,这种无功无过的推荐信应该就是题主能达到的比较好的效果了。

如果你申请的是博士,博士的材料是招生团队过一遍之后,发给教授们来审的。是教授来审就比较看重学术能力。那么一个仅仅教过你的课、然后你和他还没有互动的教授的推荐信,最大的作用就是凑数,凑够了推荐信的数量,能够让招生团队发给潜在的导师,不会因为资料不全而扣着,这封推荐信就完成使命了。

我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审材料时候重点看什么,以供参考。

首先看的是本科的学校和本科的成绩单,如果读了硕士的话,那也会看硕士的学校和硕士的成绩,但是依然以本科为主。除非对方读的是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研究型硕士。否则就一年的培养,很难指望比本科的水平突然拔高很多。看完这些再看看简历有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心里就已经有六七成的谱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看提交的writing sample或者research proposal,到这里基本上就九成左右了。接下来再扫两眼推荐信和PS,这两份资料在实践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逆转。

这倒不是说推荐信不重要,事实上推荐信是很重要的。但是问题在于那些『成绩单很差,偏科严重但是研究爆强,和著名教授谈笑风生』的大神仅仅是在传说中才会出现一两次,而一旦有,这样的怪才必然是在读书期间就已经建立了自己和『谈笑风生』的教授们的联系,申请的时候直接找那些教授就可以了,其他的庙也不用担心会错过这样的人。而去掉这些偏科的怪才,好的推荐信只会是比刷GPA,刷CV经历更难获得的东西,如果连GPA和过往的助研经历都刷不出花样,那么几乎就不可能拿到大牛写的实质性的推荐。

尤其是经济、金融这样的学科,不像理工科还存在一个做实验能力的问题,我们又不做实验,不太能想象一个人成绩不好,但是研究能力超群,早年流传的那些在芝加哥没过资格考试,去了普林斯顿后来拿诺奖之类的传奇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现在的新人都是数理功底扎实到爆,在这个基础上再比推荐信的。所以,当看过了本硕的学校水平(是否能接触到高水平老师),本硕的成绩(毫不鸡汤的说,虽说是有例外的,但是成绩和研究潜力就是强相关的)之后,加上CV里面所提及的助研、助教经历,那么大概就能勾画出这个人的画像。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