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理财>正文

财富管理大时代的当下,银行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银行理财的未来,已经变成财富管理!#优秀银行该怎么选# 而优秀的银行,也都在朝着财富管理进行进军,将银行理财并未银行财富... 

2023-07-17 12:00:44 互联网 未知 理财

财富管理大时代的当下,银行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银行理财的未来,已经变成财富管理!#优秀银行该怎么选# 而优秀的银行,也都在朝着财富管理进行进军,将银行理财并未银行财富... 

来源:雪球App,作者: 从走召声,(https://xueqiu.com/7034523747/191941885)

银行理财的未来,已经变成财富管理!#优秀银行该怎么选#  而优秀的银行,也都在朝着财富管理进行进军,将银行理财并未银行财富管理,实现银行产业的升级 $平安银行(SZ000001)$     $招商银行(SH600036)$   $兴业银行(SH601166)$  ! @今日话题    @球友福利    @市界见闻   

其中,传统银行业其实已经进入寒冬了,但是财富管理行业依旧是风景独好!如今,将钱存在银行的人,比例不足65%,并且,其中的资产占个人的资产不足20%。35岁选择银行卡支付的不足20%,即使是在老年人的群体中,选择银行理财方式进行理财的都不足10%!四大行员工,每年减少的比例,超过2万人。

互联网爆炸性发展,传统银行业务,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这样一来,银行网点就会大幅度减少。支付宝、微信支付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转账动动手指就搞定。金融大环境下,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让我们轻松赊账购物。

银行被逼上了一条转型的道路——财富管理!

一、银行业在财富管理面临的挑战

但是,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中国银行业的财富管理方向已定,机遇难求,财富管理业务并非触手可得。

1、银行与其他行业的竞争

除去银行看到财富管理业务上的新机遇,还有多类非银机构企图在该业务上分一杯羹 。

比如,除了银行之外,信托、券商也都蓄力财富管理业务,且随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争夺这片财富管理蓝海的竞争者愈多,然而蛋糕是固定的,这个固定的蛋糕如何分,则值得观望,换句话说,这就是一场巨头们的持久战。

2、银行行业自身存在限制

目前国内银行财富管理相当于售卖“刚兑”预期收益理财产品,在资管“回归本源”的监管导向下,这一模式将难以持续。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领先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财富管理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计划成立资管子公司来应对监管带来的挑战,但是大多数银行的战略重视和投入仍然不足,并且在客群、产品、营销模式、团队和风险管理方面仍有诸多挑战:

客群经营模式粗放。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部分银行尽管成立个人金融部等客群部门,但在具体经营管理中仍以产品驱动为主,客群经营仍停留在理念阶段的“副产品”。从结果看,客户往往将资产分散在3 个以上银行,对于单一银行的忠诚度较低。

产品体系单一。在国内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第三方产品引入仍停留在公募基金和基础保险产品阶段,同时储蓄和本行理财产品几乎占财富管理金融资产绝大部分,产品线极为单一,难以满足客户一站式多元化配置的需求。这种困境导致银行难以获取客户的主要钱包份额,客户往往仅将银行定位为保本、保收益理财产品提供商,并自行通过其他财富管理机构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

产品销售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国内的财富管理产品平台普遍仍以售卖本行理财为主,对于第三方产品代销也往往是以佣金为导向,未能结合投资者需求和风险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建议,并推荐合适的产品。这就导致了在中国,财富管理客户关系仅等同于产品买卖关系,所谓的贵宾客户往往只是因为购买了几只大额理财产品,但是产品到期后,部分客户常常会因为更高收益的他行产品而流失。我们观察到即使在一些领先的国内银行,财富管理客户流失率也高达30% 以上。

合规风险问题突出。过去几年,多家商业银行频发理财“飞单”相关的合规事件,将财富管理的合规管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系列的合规事件无疑暴露了银行在内部流程、职责分工、团队管理、机制配套和合规文化上的系统性漏洞。相较遍地开花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值得托付的机构信誉是银行最根本的竞争优势,合规管理稍有不慎将让商业银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任基础付之东流。

团队薄弱,能力不足。大多数国内银行理财经理配置不足,所谓的贵宾客户专属理财经理,其实往往一个人需要服务800~1000个客户,而国外领先银行一名理财经理一般服务200 以下客户。同时,由于在国内总分制组织体系下,总行难以对全行理财经理团队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和培训,导致各分行、支行团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分支行在营销方式、销售流程、资产配置建议等方面各自为战,“千行千面”的直接后果体现为整体人均产能不高。此外,在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非银机构冲击下,优秀理财经理流失率高,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也是目前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痛点。

二、银行业在财富管理的机遇

这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孕育着最好的机会。首先,个人和机构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需求仍然强劲。麦肯锡预计,至2023年,中国个人财富将达到1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非现金和存款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将不断提升,从目前的51%左右提升到56%以上;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在加速成长,过去五年其管理资产增速也达到了20%以上。不仅如此,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凭借其强大的客户资源、完整的账户体系和一体化的业务能力,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优势明显。放眼全球,银行系资管占据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并在全球前20大私人银行排行榜上占据17个席位。提前引领转型的国内银行将很可能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大资管”和“大财富”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也为银行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此,中国银行家们应该积极驱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转型,打开通往“最好的时代”的大门。

根据2017年Scorpio全球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榜单,经过10年发展,中国已有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进入全球私人银行前25强,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已经迈入世界舞台。

从图中可以知道:中国在前20大财富市场中增速最快。根据BCG测算,中国在全球财富市场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在全球前20大财富市场中预计2018-2023年CAGR是最快的,达到近11%,其后是印度、墨西哥、韩国、中国香港。过去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高速增长。根据建行&BCG测算口径,2008-2018年10年复合增速为16.8%,而招行&贝恩测算显示2006-2023年13年复合增速为17.1%。

预计2023-2025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复合增速达10%。根据麦肯锡预测,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由2023年205万亿元提升至2025年332亿元,奥纬咨询则预测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由2023年182万亿元提升至2025年287亿元,指向未来5年复合增速为10%左右。

1、市场潜力巨大是银行业的机遇

根据麦肯锡全球财富数据库统计,中国富裕及以上家庭个人金融资产占比在过去5年持续提升,从36%升至40%,预计到2025年占比将达到46%,其中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群的个人金融资产将占到总量的近1/3。目前国内大多数财富管理机构仍采用销售自有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尚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客观、中立、专业的投顾服务。大部分机构的线上渠道提供的功能非常有限,多停留在基础的“客户服务功能”上,缺少基于客户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其次,渠道间缺乏协同机制和信息交换桥梁,导致客户在线上、线下渠道以及各产品间触点割裂,体验差异较大。

相比过去,新生代消费者更看重方便、快捷、多渠道的数字化体验。以银行业为例,麦肯锡亚洲个人金融调研显示,亚洲居民每月线上交易的次数是其在线下支行的3~4倍,且65%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者可能会把四成的存款转入纯数字化银行;而疫情期间,客户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